中医 - andrewxiechina/andrewxiechina.github.io GitHub Wiki
常用资料和经典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总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种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易传·系辞》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其中“道”就是指“道理”、“规律”。也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道理,是许多事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由来,是事物生长、消亡的根本,是事物无穷变化的内部原因所在。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脏象
血气精神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的概念有气化、气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此外还有神、天癸、腠理、五轮八廓
经络学说
-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 '''十二经别''' 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
- '''十二经筋''' 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 '''十二皮部'''
- '''十五络脉''' 手太阴络脉、手阳明络脉、足阳明络脉、足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太阳络脉、足太阳络脉、足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手少阳络脉、足少阳络脉、足厥阴络脉、任脉络脉、督脉络脉、脾之大络
病因学说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类:
- 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和疠气。
- 温邪: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疠气和温毒。
- 内伤: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 继发病因(病理性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中毒、医过。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 内生五气: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府病机
- 经络病机:十二经脉病机、奇经八脉病机
-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 疾病的转归,疾病的结局: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辨证论治
- 八纲辨证:八纲(阴证、阳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
- 脏腑辨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火扰心证、心血瘀阻证、肝气郁结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胆湿热证、胆经实热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胃寒证、胃热证、胃气上逆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肾气虚证、肾阳虚证、命门火衰证、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膀胱湿热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犯胃证、肝脾不和证、肝肾阴虚证、脾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
- 病因辨证:六淫证候(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疫疠、七情证候、食积等。
- 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 经络辨证
- 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 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 三焦辨证:上焦病症、中焦病症、下焦病症
===运气学说=== 运气,是中医基础/附:五运六气的简称。 *五运: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中医诊断方法== {{百科小图片|bkem4.jpg|脉诊}} {{main|四诊}} *望诊:望神、望面色(耳廓望诊)、舌诊(舌苔、舌质) *闻诊 *问诊 *切诊 **脉诊(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结脉、代脉) **腹诊 **经络腧穴按诊
==中医辨证== {{main|辨证论治|证}} 辨证:辨别为何种病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八纲(阴证、阳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 *脏腑辨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火扰心证、心血瘀阻证、肝气郁结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胆湿热证、胆经实热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胃寒证、胃热证、胃气上逆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肾气虚证、肾阳虚证、命门火衰证、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膀胱湿热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犯胃证、肝脾不和证、肝肾阴虚证、脾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 *病因辨证:六淫证候(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疫疠、七情证候、食积等。 *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三焦辨证:上焦病症、中焦病症、下焦病症
==中医治则治疗== {{百科小图片|bk879.jpg|中医拔罐疗法}} ===治则=== 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治法=== 中医的常见治疗手段和方法:中药、针灸(针刺、艾灸)、拔罐、推拿、按摩、导引、气功、布气、食疗。 ====内治法==== *八法:汗法(辛温发汗、辛凉发汗)、吐法、泻法(润肠通便)、和法(和解少阳、和解肠胃、和解肝脾)、温法(温中祛寒、温阳利水)、清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消法(消食化滞、软坚散结)、补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其它方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调和脾胃、止血、活血化瘀、活络舒筋、祛风除湿、健脾化湿、利水通淋、祛痰(化痰止咳平喘)、养阴清肺、熄风、止痉、平肝潜阳、开窍醒神、安神定志、固涩法 ====外治法==== 膏药、药栓、拔罐、药捻法、刮痧、熏洗、针拨内障法 ====其它治法==== 心理疗法、正骨手法、理筋手法、上骱固定、夹板固定法 ==中药== {{main|中药|中药方剂}} 本节详细内容请参看中药和中药方剂页面。 {{导航板-中药}}
===中药图典=== {{导航板-中药图典}} ===常用中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人参 西洋参 三七 黄连 当归 龙胆 黄芪 甘草 山药 天麻 党参 柴胡 白芷 乌头 大黄 地黄 丹参 川芎 贝母 延胡索 太子参 *花类药材:西红花 红花 菊花 金银花 *果实种子类药材:薏苡仁 罗汉果 砂仁 枸杞 山茱萸 *皮类药材:杜仲 肉桂 *全草类药材:细辛 薄荷 鱼腥草
==针灸== {{百科小图片|bki37.jpg|针灸}} {{main|针灸}} ===经络和人体穴位=== {{main|经络|穴位}}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详细参看#经络学说。 *'''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穴位分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耳穴、特定穴等不同类型。详细请参看穴位条目。 {{导航板-人体穴位}} ===针刺疗法===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九针(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法、得气、补泻、晕针、毫针、皮内针、三棱针、火针、皮肤针、梅花针、耳针疗法、头皮针疗法、电针疗法 ===灸法===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艾炷灸、盒灸、子午流注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针刺麻醉、针灸铜人 ==推拿== {{main|推拿}} 膏摩、推拿介质、热敷、推拿手法(小儿推拿、保健推拿、一指禅推拿、捏积、十二段锦)
==中医养生== {{main|养生}} {{百科小图片|bkj48.jpg|太极拳}} *气功:站桩功、吐纳功、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 *四季养生 *饮食调养:食养(老人食养、妇幼食养、病后食养)、食疗、饮食禁忌、辟谷 *药养:药膳 *其它:精神调养、节欲、环境养生、运动养生(太极拳)
==病证== 主条目疾病 ===传染性病证=== 伤寒、温病、时行感冒、烂喉痧、温疫、痄腮、腮腺炎、痧、急性胃肠炎、痢疾、白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内科病证=== 虚劳、咳嗽、哮证、喘证、肺炎、肺痈、肺脓肿、肺痨、肺结核、肺胀、肺气肿、呕吐、反胃、噎膈、呃逆、胃痛、泄泻、便秘、黄疸、狐惑、贝赫切特氏综合征、水肿、消渴、积聚、血证、紫斑、痹证、痿证、肠道寄生虫病、鼓胀、肝硬化、淋证、癃闭、关格、尿毒症、头痛、胸痛、胁痛、真心痛、腹痛、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早泄、男性不育、眩晕、肥胖病、面瘫、胸痹、心悸、健忘、失眠、多寐、癫证、狂、痫、中风、郁证、震颤、内伤发热、痞满、厌食、中暑、汗证、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泌尿系结石、慢性肾炎、胃下垂、老年性痴呆症、鼻咽癌、甲状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白血病、硬皮病、红斑狼疮 ===妇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倒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恶阻、妊娠呕吐、胎动不安、胎漏、滑胎、习惯性流产、产后腹痛、宫外孕、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子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颈癌、盆腔炎、阴痒、阴道炎、女子不孕、乳腺癌、更年期综合征 ===小儿科病证=== 小儿感冒、小儿肺炎、惊风、百日咳、水痘、麻疹、风疹、消化不良、盘肠气痛、幼儿腹痛、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脑性瘫痪、夜啼、小儿流涎、佝偻病 ===外科病证=== 痈、疽、疖、疔疮、瘰疬、淋巴结结核、瘿、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乳痈、乳腺炎、乳癖、乳腺增生、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臁疮、痔、疝、肛裂、肛门瘙痒症、肛门周围痈疽、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肠痈、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病 ===皮肤科病证=== 脓疱疮、黄水疮、湿疮、湿疹、圆癣、体癣、股癣、白秃疮、肥疮、头癣、蛇串疮、带状疱疹、鹅掌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梅毒、漆疮、接触性皮炎、瘾疹、荨麻疹、白癜风、白疕、银屑病、白屑风、脂溢性皮炎、丹毒、扁平疣、粉刺、雀斑、黄褐斑、皮肤瘙痒、瘢痕疙瘩、毒蛇咬伤、痱子、酒皶鼻 ===伤科病证=== 骨折、筋伤、软组织损伤、伤科内伤、关节脱位、腰腿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症、坐骨神经痛)、颈臂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骨关节炎、骨质增生 ===五宫科病证=== *咽喉病证:失音、慢性咽炎、乳蛾、急性扁桃体炎、梅核气 *鼻部病证:鼻渊、鼻窦炎、鼻窒、慢性鼻炎、鼻鼽、过敏性鼻炎 *耳部病证:耳鸣耳聋、聤耳、化脓性中耳炎 *口腔病证:牙痛、牙痈、牙宣、萎缩性牙周病、口疮 *眼科病证:针眼、天行赤眼、红眼病、眼丹、翳、白内障、上睑下垂、雀盲、夜盲、青盲、青光眼、漏睛疮、泪囊炎、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