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yufree/yufree.cn GitHub Wiki
- 有孩子后时间的变化
- 父母收入与孩子大学
- 相比50年前,发达国家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几乎翻倍,教育程度越高时间越长,母亲比父亲时间长但父亲的亲子时间翻了3.5倍(基数低),这预示了大宝宝时代的到来 #经济学人
- 随机分配学生且条件相似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哪个好?首尔的研究发现私校的升学率、暴力行为还有平均分都占优势,私校的员工工资差异比公立要大,平均值也低,作者认为这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动因
- #经济学人 发现15岁的青少年相比10或15年前变得更易于跟父母相处了,不打架了,不怀孕了,也不抽烟喝酒了,但却感觉更孤独了,报道把锅推给了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的流行,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友情的衰退似乎也伴随烟酒行为的衰退
- 一般认为提高教育投入会利于社会发展,印尼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考察了提高教师工资后的影响,发现虽然教师显然更满意了,但学生的表现并无提高
- 美国高校调研发现,虽然结婚门当户对还是主流,但出身不同的学生结婚模式有区别,富裕层通常结婚比较早且更追求门当户对,非富裕层则普遍结婚比较晚
- 发展中国家的父母在子女家庭作业上花的时间更多,而不能帮忙的理由是没空而不是不想
- 法国正在鼓励教英语的留学经济
- 纽约时报认为现代化教育对子女与家长都是一种煎熬,可看作军备竞赛
- 美国经济正在回归教育推动模式
- 印度是否上大学不影响毕业得分,但影响收入
- 《文凭社会》
- 文化货币
- 教育脱离实际,高学历不提高效率
- 文凭制造阶级,特权防火墙
- 利益平衡(大组织门槛)与冲突终端机(提供标准答案)
- 就业率保障,文凭凯恩斯主义超发
- 本科学位的变化,很多职业与专业在消退
- 不同专业毕业后一年的收入与大学录取率,名校数学物理金融收入最高,文科在哪收入都不高,生命科学跟文科差不多
- 美国留学生地理分布
-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本世纪初讨论特别激烈的一个话题,我作为一个初高中名字里都带实验的人恰好被这股讨论折腾过。那时候学校心血来潮就搞运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是有春游秋游双休日的,下午三节课后就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学生自然特别爽,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高一,在进行了一次秋游后校长换了,课程全面收紧到两周休一天外带强制晚自习。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说到底不如应试教育实用,而且因为素质教育太过宽泛,实际上可能造成机会不公平,因为社会上的鄙视链一定会把教育搞成军备竞赛,各路家长各种鸡娃,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号小小年纪参与到内卷之中。这点倒是全球化的,各国精英阶层都很舍得为下一代教育投资,美国爬藤的娃跟国内上一对一的孩子都是活在精英家长对未来的焦虑中的,小孩子怎么想其实不重要他们自己也记不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有属于他们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