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__采访技巧 - xinshuaiqi/My_books GitHub Wiki
采访提问 谈话的技巧
准备
采访之前,问问自己,“究竟想问什么”? 明确核心。
访谈时,要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交谈者的身份,让对方愿意说话,另一个是质疑者的身份,让对方必须说真话。
要包括大量的外围采访
"不知畏惧,不带好恶地去报道,美国的新闻人忘了吗?”
几条原则:
\1. 不要伤害周围的人,也要保护他们不受自己的伤害。
\2. 不要再在办公室做研究、给专家打电话,——要站起身来,走出去;
\3. 只要你的文章、这一段经历和采访或跟采访对象的接触里有百分之一、二的东西影响到你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和看法,那都很值得一去;
\4. 是尽量多地去录。把所有的东西都录下来,这是因为人们通常在随意的评论中展现出真实的自我,这时记录下所有的东西非常必要。
写作者个人的品质,阅历,丰富性都能决定稿件的角度和高度——因为你在采访对象身上所看到的、你对采访对象所提问的,很可能就是你个人经历的一种投射。
奥格威:“你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访谈高手。你的秘诀是什么?” 金赖瑞:“只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好奇心罢了。”
先写下所有你想要问的问题,然后根据下面的标准筛选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问:
(1)这个问题是不是能回答我还不知道的事情或核实我不确定的信息?
(2)这个问题是不是与我的采访目的有关、与报道主题有关?
(3)这个问题是不是采访对象有资格回答的?
(4)这个问题是不是受众想要知道的和应该知道的?
提出高明的问题
另外,要记住不要问下面这样的问题:
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
不问可以轻易获取答案的问题。
不问有成见、偏见的问题。
不问问题中就含有答案或暗示答案的问题。
不问显示采访对象愚蠢、失误的问题。
不问太复杂、无关信息太多的问题。
删除无用、无意义的问题后,把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如果采访时间长,开始可以先准备几个“预热”问题,也就是简单、容易的问题,让采访对象进入状况,然后再从最重要的问题问起。如果采访时间短,则需要你开门见山,越是重要的问题就要越早提出。另外,那种采访对象需要克服很大心理障碍才会回答的问题留在最后问,这包括会令采访对象难堪的问题、敏感话题等。这样做的好处是采访进行到这里,采访对象会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前面的采访也做好了一定的铺垫。
目的在于获取了解新闻核心内容的资料,而不是为了博得采访对象的欣喜。根据采访目的,设计问题提纲。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如果得到解释,你对新闻的全貌和本质是否可以了解清楚了?同时估计一下采访对象对这些问题可能产生的反应,做出你的应对策略预案。
采访的策略
-
好采访技巧=提问+倾听。
ref:
-
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回忆型问题引导采访对象的思考,待采访对象进入状况后再提出复杂的问题。 思考型问题回答难度较大,记者一般会留在采访对象“预热”得差不多时再问。 如果采访时间紧迫,采访对象熟悉采访话题,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采访之前进行过充分的沟通,采访以思考型问题开始也未尝不可。
-
让被采者吐露肺腑之言
封锁了采访对象企图突破采访计划的尝试 【对方可能想逃避这个问题】
表达自己的愿望博得对方的理解和同情
更机智, 提出对方一个很成功的举动。
-
掌握一些原则:ref
一、不要满足于采访对象浮于表面的概括性的叙述。要通过采访抓取故事、细节、引语、数字、观点,去抓取具体的资料,去抓取有个性的情节
二、不要问太长的问题。问题越长,往往回答越短。过长的问题往往让采访对象难以抓住问题核心,甚至造成理解的偏差。 如果是复杂的问题,最好是分几个层面,将其划分为几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一个个地进行组合式提问。
三、不要问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客观与公正不仅是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执行的原则,它是在新闻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采访提问时如果表现出倾向,采访对象会受到记者好恶的影响,从而难以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看法。
四、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料。采访的目的不是在采访对象面前炫耀你自己,而是要从采访对象那里了解你需要的信息。在采访对象面前卖弄你掌握的资料会对严重干扰采访的进程,采访对象可能会因此受到误导,也可能会因此不再提供客观的情况。
五、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保证采访对象思维的连贯性对于采访的流畅进行是重要的。不要总是打断采访对象的叙述,要保证采访对象叙述的连贯性。不得不打断采访对象或许只能出于下面的原因:关键问题不明,关键事实的验证,采访对象前后叙述发生矛盾,交谈中发现新的线索,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采访主题。在不得不打断采访对象的时候,也要找好时机。
-
对方不愿意被采访,沉默少语。点将不如激将。反面提问,有意误解。使其不吐不快。不说出来对自己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