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 - wutong92120/KFQ-POST GitHub Wiki

作者:twbyc

时间:2013-04-21 10:53:45

本文是三年前写的,当时就看不下去这篇文章,没想到三年过去了,这种文章还在网上流传。
原文地址:http://bbs.hupu.com/5464231.html
       最近一篇叫《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文章在网上传的很厉害,文章(本文中一律以“文章”来代替《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以一个山区孩子的口吻,发表了不希望再有来支教的叔叔阿姨来打扰自己的想法,措辞犀利,文笔优美,似乎句句发人深思。从回复上来看,的确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恩,支教么,就是个形式,就是一群心怀二胎的官二代富二代是去祸害山里孩子的。去支教就是为了给自己积累以后上位的资本。去支教就是去山里旅游和寻找浪漫的。去支教还不如寄点钱给山区等等等等。
 
    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写这篇文章的(看过文章的同学肯定知道这不是什么山里孩子写的,如果小学或者初中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那还有去支教的必要么),我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有没有支教的经历,还仅仅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事情,我只知道作者并没有经过调查取证就“代表”山里的孩子写了这么一篇棒打了所有支教活动的文章,也许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作者冒用孩子的身份来博取同情,拿出极端的事例来引起公愤,这样的做法让人看了作呕。
   首先,作者你真的能代表山里的孩子们吗?
   从我能了解的四个支教活动——东南大学支教协会的“至善黔程”,搜狐赞助的“童梦中国”,华中科大支教协会的“援之缘”,还有就是东南大学的研究生支教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至少成功开展了一年,我从来没有听说或者遇到被支教的孩子说出“你们不要再来了,我们不需要你们来支教”之类的话语,也没有说因为暑假期间给他们上课而心生厌恶,事实恰恰相反,以我们“至善黔程”为例,我们的学生从我们去的那天就坚持来上课,我们没有强加给他们任何硬性的要求,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是自愿来到学校上课的。文章中说“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 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呵呵,这个简直就是“土生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才会说出来的话,矫情到极致了,亲近大地呼吸蓝天?放弃给父母干活的机会?山里的孩子还需要找机会帮家里干活?
 
不知道作者看到一年级的小女孩给家里挑水,二年级的孩子天天帮全家洗衣服是什么感觉,不知道作者看到孩子们最多只有拖鞋穿,有的光着脚走路是什么感觉,你以为山里的孩子都像是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放了暑假出去旅旅游,散散心,帮家里洗个碗就算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做家务”的暑假作业?
 
山里的孩子每天都会帮家里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他们每天都在锻炼自己,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经历去臆想他们的生活,他们需要的,不是帮父母干活的机会,更不是去感受什么大地蓝天,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文章隐晦的提出支教都是些有权有势的学生玩的“游戏”,说“县上某局的小车来接你们走了,据说是带你们去我们这里小有名气的风景点看景色去了,据说晚上你 们在县上小有名气的酒店里吃了顿很不和胃口的大餐,喝了些我们在平时电视广告里看到的名酒后,连句“谢谢”也没有说就走了,我想我们这里的土地一定让你们失望了;”俨然支教变成了和公款出国旅游一样的腐败行为,就是这样的描述,让不明真相的同学心生厌恶,让参与支教的同学愤怒乃至心寒。参与“至善黔程”十三位同学,没有一个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学生,我们中间也有拿助学金的贫困生。我们一行十三人去贵州,大包小包带的不是别的东西,全是别人捐给孩子们的书。
    作者你尝试过三十个小时的硬座么?你尝试过九个多小时的山路么?尝试过三天两夜在路上没有正常的吃饭,正常睡觉么?我们的活动资金,是学校正常用于暑期社会实践的,根本不够路费,所以我们走的是最廉价最累的路,没有什么县里的车来接,可是我们最后走的时候,乡亲和孩子们自发的送了我们十几里的山路!我们进山前是在路边吃的两块钱一碗的米粉,出山后是在小面铺里吃的五块钱一碗的拉面,这个也许在山里的孩子看来才算是大餐吧?

    在山里我们自己做饭,十三个人二十天的伙食费是六百块钱,平均每天每人两块多!平时大家喝瓶饮料都不止这个数!还有纯净水这个东西......我们喝的是山上的泉水,的确比什么纯净水要好喝。为什么作者不拿这个出来说呢?
     文章中又说“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日子里,听说你们因为对我们 的爱心获得了学校的奖赏,你们的经历丰富了你们的厚度,开拓了你们的视野和格局。”呵呵,后两句是实话,丰富了厚度,开拓了视野和格局。这也是我的收获,可是“学校的奖励”?我只知道我们顶多可以申报个优秀社会实践活动,还会奖励我们什么?表彰大会?荣誉称号?“至善黔程”没有,“援之缘”也没有。只有东大的研究生支教活动,是去内蒙古支教两年,回来后会有保研的资格。为西部奉献出两年宝贵的青春换取一个名额不过分吧!?文章里所讲的情况是小范围存在,但是不能因为这小部分就怀疑大多数支教同学的动机!我们是带着爱心而不是功利心去的山区!
    文章中又代表孩子发表感慨了:“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你们所给予我们的,远没有我们土生土长的、喝着泥巴水、口口声声“再不念书,我打断你**腿”、脸上永远没有微笑的老先生来得实在,更能让我们感悟知识的力量。”事实是什么呢?“至善黔程”去的高芒小学,总共六位老师,其中只有校长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其余四位是中师毕业(中专),还有一位是初中毕业。其中一位已经六十一岁的老教师就跟我们说,课改课改,改的他们这些老老师根本不会上课了……每次我们上课,他都会拿着本子坐在后面和学生们一起学!作者见过这样的学校么?需要怀疑我们能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和力量么?作者知道山里的孩子甚至连“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名字都不清楚么?也许二十天一个月不能教会他们太多的语文数学英语,但是我们可以保证教会了可以让他们受益一生的东西,至今我仍然很欣慰我教会了我班上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怎么样微笑着和别人交流。
    最后文章作者还假惺惺的加上一句“ 当然,也有例外,包涵吧。”作者你用一副弱者的姿态博取了同情,然后用能够刺激同学们的事例来抨击莫须有的事情,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你的做法,如果作者你是参与过支教后写下这篇文章,那我只能替作者感到悲哀,你没有真正的用心,用爱去支教,或者你参加了一个根本不能称之为支教的活动。如果作者根本就没有支教过,那好,请你闭嘴,你伤害了所有为支教,为贫困地区孩子们奉献出爱心的同学们。
 
    三年前写下这篇文章,三年后我也毕业了,但是这件事上我还是问心无愧,三年里我们做到了每年都有合适负责的人去学校,累计资助的学生至少也有三四十个,通过联系爱心人士和募捐,已经筹集了不下十万给那儿的孩子们,也许这是个不值一提的小数目,但是对于买六块钱眼药都困难的山区孩子而言,这就是他们继续念书的希望。而且,没有邀功,没有嘉奖,没有任何特殊的收益。就现在我还和班上的学生联系,他们已经上了初中,即将上高中,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和困难还是会找我们这些某些人看不上的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