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幻即真之理,未佛皆魔之道(央视版《西游记》杂谈二·SP坎途逢三难) - wutong92120/KFQ-POST GitHub Wiki
作者:DionGlover
时间:2013-07-31 19:08:56
注:原帖的图片视频由于虎扑原因,没有爬下来,如果想看的话可以通过标题百度,可找到贴吧对应的转贴,这里只保留文字
杂谈一:http://bbs.hupu.com/5745582.html
杂谈二上部:http://bbs.hupu.com/5798659.html
杂谈二下部:http://bbs.hupu.com/5981306.html
有兴趣继续探讨古装电视剧的朋友可以参与QQ群:327943206
《坎途逢三难》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唐·玄奘译本
如《西游记》所讲,凡两百六十字的《多心经》时至今日仍是我汉传佛教“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由此,目前佛学界流传最广译本的译者玄奘法师在我中土释迦子弟中享有无上荣誉;每逢寺院铸造三藏塑像,总是给他披上格子最多的偏衣袈裟,以示尊贵…而终唐一代,唐僧之称号成为玄奘法师的代名词,无人再用...
脱身于《大般若经》的《心经》有续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流传至今的玄奘通译本只得其正宗分,属于略本…其实,三藏译本虽然流传甚广,却并非最初译本;早在三国时期,贵霜后裔支谦流落吴地,就带来了《多心经》的第一个译本,可惜如今已然失传,前秦时,被捉到中原的龟兹僧人鸠摩罗什翻译了另外一个译本…另外,日法隆寺所藏之《心经》梵文版号称存世最古之版本,其手抄者为佛陀座下的伽叶尊者…
乌巢禅师传授的《多心经》,为两百七十字,这两百七十字包括两百六十字的内容以及十字题目《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乌巢禅师为何许人也???
川民言说三藏游剑南之地,遇癫僧传授《多心经》,这个癫僧大概就是小说作者创作乌巢禅师的第一灵感…
另外,唐穆宗时,出了个十分奇怪的和尚,法号道林,他喜欢住在树上,自号乌窠和尚…
若把上面两个和尚的形象重合,便离小说中乌巢禅师的形象越来越近了…
乌巢禅师会晤三藏之目的为何??一乃传经,二是指路…有心者可以想象一下作者身处之明朝的政治环境,这位禅师在文中的作用类似于一类人…
众所周知,明朝出了不少留名后世的宦官,其中好人,坏人,多面人格无法说清者数不胜数…作者将乌巢禅师放在这里,是否有把他当作传信宦官的用意呢??看官可自辨之…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至于这个揭语,笔者以前倾向于形解,即是将其与后面的情节联系在一起,套用表字含义来对应后面的章回,如此解释,则多有不通,唯黑松林与水怪处可得验证,其余联系则无从谈起…如果单纯的将其附会到多人作书这一原因上,也算靠谱,但总觉得缺一点说服力…
今番笔者将其意解,再联系《西游》成书之过程,自感颇有斩获,得与众看官分享…
如果将揭语意解,则此诗句与后文情节之联系就自然的剥离了,它的作用由指路变成了一种告诫:如接天崖,可以理解为师徒若生懈怠,则道路如接天之涯,万分难行;又如摩耳岩,亦可将其看作西行途中所要经受的种种诱惑和非议,因此三藏须侧身行走,遇摩耳杂音,须如履薄冰,小心应对,否则定入万丈深渊…而黑松林则可理解为求佛之茫然,如入黑帐无处找寻,妖狐则是心之杂念,稍有不慎,即永不得出…而后面的精灵,魔主,老虎,苍狼等辈,则用来讽刺庙堂之上,野兽为官,西行路上,多灾多难…笔者认为,如果这样解释,则通者自通,并不需要过分的诉求这些揭语与后面故事的联系…揭语的最后一句,从野猪挑担子开始,则是乌巢禅师在揭示取经团队的任务以及人员组成,顺便带出了即将出场的沙悟净…
况且,西游若为多人所著,则很有可能某位作者在创作浮屠山乌巢禅师授心经的段落时,虽然心中对小说已有大略轮廓,却谈不上细化,所以将精灵苍狼等等怪异偏僻的事物加入对未来的预知中,便成了他吸引读者的最佳方法…
笔者在《计收猪八戒》一集的杂谈中,漏掉了一个小细节,在此顺便说一下…曾有某位以出演猪八戒闻名的演员在媒体公然宣称八戒不是猪,稍微有点文学涵养的朋友看到这种观点就会笑掉大牙…
悟能在小说或者历朝历代的传说评话杂剧中,都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猪,他的一些习性基本就没人能学的出来…笔者仅列一处,未明者可自行确认:行者被师父骂恼了,喝着八戒道:“泼懒夯货!趁早儿去埋!迟了些儿,就是一棍!”呆子慌了,往山坡下筑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脚石根,扛住钯齿,呆子丢了钯,便把嘴拱,拱到软处,一嘴有二尺五,两嘴有五尺深,把两个贼尸埋了,盘作一个坟堆…
至于悟能是何猪种,书中多有提及,惠岸曾言他是山中的老彘,其样貌长椽大耳,獠牙外疵,背脊生有硬毛,生的又黑又壮,家在乌斯藏国福陵山,熟读明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明朝曾于西藏设立乌斯藏卫,所以,我推断八戒为藏野猪,也就是藏香猪的祖先…
笔者规劝那些骑行川藏的驴友们,见到香猪拜三拜,自有净坛使者护佑…保你爬上高原,洗涤心灵…
铺垫完毕,书归正传…
1. 《坎途逢三难》是前十集中的上品,涵盖了一年多的行程,自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至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四回多的内容…这一年来,取经组经历了很多杂碎的小事,且几乎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如果完整按照小说翻拍,则很容易搞成流水帐;这个时候,杨导和戴编的能力就显现了出来,他们增删更改,将这三个大的回目合理的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严密的因果关系,将观众牢牢的按在了电视机前…
2. 《浮屠山乌巢禅师授心经》的剧情被编剧略过了,以剧组对整部西游的审美观点看,这个故事十分枯燥,不好加戏,改编难度过大,且不利于塑造杨导追求的师徒形象…其实,《多心经》是《西游记》中老和尚取到的第一部经,也是唯一一部属于自己的经,本版《西游记》的参考范本之一日本NTV版对乌巢禅师就有浓墨重彩的表现,这种拍摄方法源于岛国对《心经》的尊崇以及编导对佛学的理解…由此看来,当初杨导对我国佛学居士赵朴初先生的两个承诺,美化唐僧是做到了,但是弘扬佛法却基本谈不上…迄今为止,我国出现的所有《西游记》影视版本中,唯有张纪中版完整呈现了乌巢禅师授心经的过程,且《心经》梵文版也成为张版的片头曲,在剧中也屡次被师徒四众提及;仅从这一点看,张版较之央视版更贴近原著精神…
3. 黄风岭这一段剧情拍摄于1984年春末夏初,却正和书中所提的夏景炎天,取景地点在江苏宜兴的善卷洞…仔细想来,宜兴也算是央视的一块取景福地了,这里既有黄风怪的“黄风洞”,又有诸葛宅男务农的卧龙岗…
4. 这黄风岭以东三十里竟然也有人家,与妖精毗邻,王老儿并非凡人…多半是给那灵吉菩萨放风的一路小神…师徒借住民家的段落看似不大要紧,剧组丢弃也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西游记》看作是公路小说的话,就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意:一路向西,碰得可不都是妖魔鬼怪,偶尔还是能遇到正常村落的…
5. 小说中虎先锋和八戒在争斗之前还有个互报名号的过程,电视剧中则直接开片…虎先锋的本相住在河南新乡动物园,早已英魂不在…扮演虎先锋的演员依旧是八戒的老对头:地保张寄蝶…
6. 小说作者对各种动物的称呼相当模糊,这让笔者考证起来无从下手,灵吉菩萨在捕获黄风怪时,先说他是黄毛貂鼠,又说他是吃灯油的老鼠,要知道鼠跟貂现在是分属不同科的,鼠为总鼠科,貂为鼬科…这样看来,与黄毛貂鼠这个名称最相似的物种应该是同属鼬科的黄鼠狼,所以杨导和邹编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黄风大王添加了类似于放屁的大招,而且这个黄烟在黄风洞中属于必备技能,放不好当不得先锋,看官着眼,虎先锋放的就很好…这是一支消化不良的老虎…
7. 天朝有句谚语叫狐假虎威,黄风岭上乃是虎假鼠威…
8. 黄风怪在书中是个有头脑,会算计的妖怪;虎先锋将老和尚捉来,算是给了他一块烫手的山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他对虎先锋的处置方法很厚黑,谁抓的谁去送死,孙悟空的手段他是知道的…本剧中的黄风大王则要仗义的多,猪猴前来挑战,他竟然真的当起了虎先锋的靠山…
9. 黄风岭的妖怪正是观音化身所变,这是郭家庆老师的第二个角色…
10. 因为《坎途逢三难》属于前十集中较晚拍摄的,所以八戒的造型也要美化许多,其面容已经接近后十五集中的样子…
11. 前十集中的妖怪基本上都被杨导添加了新的特技,譬如第六集的黑熊精,他的洞府类似迷宫;又如第十集中的白骨夫人,会发射白光攻击行者…这第八集中的黄风怪除了放屁外,其三昧神风的介质竟然是金沙…由这些加戏可以看出剧组所动的脑筋以及耗费的精力,姑且不论其合不合理…
12. 至于黄风怪的样貌,小说中曾言他威武不亚显圣郎,看来他还是个较为英俊的妖怪…当然,大部分影视作品都不会按照原著设计此人物造型,观众是需要通过直观印象来分辨好坏人的,设若妖怪长得比猪猴好太多,看客就容易糊涂…所以,王希钟还是采用鼠脸造型,需要称赞的是这身黄金甲,颇合小说中的描写,明金锃亮,令观众一眼就记住了他…
金盔晃日,金甲凝光。盔上缨飘山雉尾,罗袍罩甲淡鹅黄。勒甲绦盘龙耀彩,护心镜绕眼辉煌。鹿皮靴,槐花染色;锦围裙,柳叶绒妆。手持三股钢叉利,不亚当年显圣郎。
13. 整部央视西游,对火眼金睛的理解始终存在偏差,根据杨导的想象,眼里只有进了砂子才会流泪,因此本剧中的妖怪与其叫做黄风怪,不如称其黄沙怪…其实,悟空是先被吹的站不稳,然后才是见风流泪;况且他也并不曾瞎,只是泪流个不止…
14. 很多西学家喜欢把《西游记》中的套诗称作韵文化的代表,为了合辙押韵,作者无所不用其极:
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穿林折岭倒松梅,播土扬尘崩岭坫。黄河浪泼彻底浑,湘江水涌翻波转。碧天振动斗牛宫,争些刮倒森罗殿。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文殊走了青毛狮,普贤白象难寻见。真武龟蛇失了群,梓橦骡子飘其韂。行商喊叫告苍天,梢公拜许诸般愿。烟波性命浪中流,名利残生随水办。仙山洞府黑攸攸,海岛蓬莱昏暗暗。老君难顾炼丹炉,寿星收了龙须扇。
王母正去赴蟠桃,一风吹断裙腰钏。二郎迷失灌州城,哪吒难取匣中剑。天王不见手心塔,鲁班吊了金头钻。雷音宝阙倒三层,赵州石桥崩两断。一轮红日荡无光,满天星斗皆昏乱。南山鸟往北山飞,东湖水向西湖漫。雌雄拆对不相呼,子母分离难叫唤。龙王遍海找夜叉,雷公到处寻闪电。十代阎王觅判官,地府牛头追马面。这风吹倒普陀山,卷起观音经一卷。白莲花卸海边飞,欢倒菩萨十二院。盘古至今曾见风,不似这风来不善。唿喇喇,乾坤险不炸崩开,万里江山都是颤!
我仿佛看见这邪风吹起一头牛…
15. 八戒在岭上找到了看不见的大哥,兄弟相拥,这个镜头十分感人,凸显出八十年代电视人一种朴素真挚的情怀;但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老猪可是刚入队,按照小说的写法,不拆猴子的台便是好的了…
16. 小说中,黎山老母并未参与这次救助行动,区区眼病,护教珈蓝足矣…作者设计的神仙等级是相当森严的,小难小救,大难大救,因此才设计了五方揭谛,护教珈蓝这些穷神作为悟空求救的缓冲;本剧中,因为杨导已经删掉了这些人物,所以理所当然的将黎山老母安插在了这里,一方面可以就坡下驴,补上剧情的洞,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后面四圣试禅心做铺垫,这个改编可谓恰当至极,杨导的千里伏线之法,不逊作者…
17. 行者已被妖怪吹败,嘴里还不服输,“我们虽不是神仙,神仙还是我的晚辈。”悟空在取经前期还是那个争强斗狠的猴王,才不会如张版那样脑残的向妖怪下跪…依笔者看,张胡子这顾问也是白请,李安纲这参谋也是白当!!演员这么演,等于自己把观众向外推,被人骂须怨不得别人!!
18. 骊山老母的扮演者孙凤琴正是黄风怪的同事,她和郭家庆老师都来自北京人艺…
19. 小仙女许晔是江苏省越剧团的花旦,她娇羞艳丽,老猪的眼都看直了…这个加戏正是本集精华所在,小说中,四圣试禅心虽然也是赶在五人凑齐这一节点上,但总让人觉得少些铺垫,如今杨导将八戒好色这个特性巧妙延伸,本集中三个故事的联系瞬间紧密了起来…
20. 在杨景贤创作的《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曾自报名号,曰:“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以此推之,老母还是行者的大姐哩…
21. 三花九子膏:三花者,三家成木,九子者,九转成金;木能生火,火能克金;行者之眼安得不愈???
22. 不打不闹不是兄弟,不骂不嘲不成骨肉;行者上完眼药后,眼睛睁不开,八戒揶揄师兄,故意问他:“先生,你的明杖呢??”
23. 行者能找到妖怪的克星,还多亏八戒的歪打正着;小妖去打探消息时,不见行者,只遇八戒,回报时给妖王制造了一种错觉:猴子死了…
24. 这妖精说他精他真精,算他傻他还真傻;西行路上,自报命门的主儿可仅此一位,事发被捉也是活该…设若金兜洞的兕怪也这样就好了,能省多少事端,多少脚力!
25. 小说中,告诉行者小须弥山方向的还是老白,这是李长庚自双叉岭后的又一次出场,这个地方的情节显得有些罗嗦,而且菩萨也脱不了失察之罪…这些细节都被杨导省略,正好集中了剧情矛盾,为后面沙僧出场省出了时间…
26. 原著里,要胜黄风怪,须得定风丹飞龙杖两样宝贝襄助,但不知为何,前面菩萨明明提起过神丹,后面却只用宝杖,作者这个地方的安排略显局促,且让人不明就里…剧组因为特技制作水平的局限性,无法做出飞龙宝杖九龙狂舞的画面,所以只有拿定风丹来代替,这样一来反而使剧情通顺了许多…
27. 灵吉菩萨任凤坡是中国京剧院的名角,主攻铜锤花脸,而且他熟悉北派猴戏,自82年建组以来,一支跟随主角左右,时时刻刻指导六小龄童的演技…在后面的剧情里,他还会出演黄袍狼;90年代初,他也参与了央视《三国演义》的筹备工作,担任三国学习班的表演讲师…(笔者在之后的杂谈中还会陆续透露任导的趣事)
28. 得道者竟然偷油…可见审核之人的道德标准并不高,这显然是作者指桑骂槐,在讽刺当权者…
29. 镜头一转,故事马上进入流沙河单元,杨导的剪接毫不拖泥带水…实际上四众已经离开黄风岭有三个月了…
30. 远景中的流沙河就是没建大坝前的长江三峡…
31. 留给演员表演的近景则取自贵州安顺花江大峡谷…
32. 沙僧的原型深沙神源自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一物否?答曰:“不识。”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无知。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深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深沙当时哮吼,教和尚莫敬(似当做“惊”)。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良久,一时三五道火裂,深沙衮衮,雷声喊喊,遥望一道金桥,两边银线,尽是深沙神,身长三丈,将两手托定;师行七人,便从金桥上过。过了,深沙神合掌相送。法师曰:“谢汝心力。我廻东土,奉答前恩。从今去更莫作罪。”两岸骨肉,合掌顶礼,唱喏连声。
沙僧的人物形象按说出现的比八戒要早,但一直不够丰满,整部《西游记》小说中,他的话也不算多,有时候作者甚至连插话的机会都不给他…现代的不少文学家都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方式颇有微词,鲁迅先生就认为作者没有写好他…笔者亦表示理解,但故事就是这样,主角次角要次第分明,不能乱了法度,做文章时,面面俱到便是面面惧不到,所以我觉得作者对沙僧的塑造虽说无功,但也不能说是有过…况且悟净这个人物,虽然剧情不多,但起到的却都是接话捧哏的作用,他的说话方式约有三种,一为汇报,如火焰山时,他回转向老和尚报告大师兄与老牛战斗的实况;二是提问,入队之后,他貌似对悟空悟净前生今世的故事都了解甚少,作者让他提问,就等于替读者提问;第三种便是阴损,有的时候接一下大师兄的话,讽刺一下二师兄,如四圣试禅心时揶揄老猪要跟菩萨攀亲;有的时候明知故问二师兄,来缓解一下老大老二的关系,如通天河时老猪欲算计行者时的问话;这样一个人物,虽然看似鸡肋,但实际上还是缺一不可的…
33. 小说中流沙河的原型本是大唐西域记中的礋西沙海,也就是唐朝河西走廊边上的大戈壁…原著作者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都十分匮乏,因此,沙海变做深河,而且又是个八百里…有心的看官可以数一数,《西游记》里到底出现了多少个八百里???
34. 作者对沙僧样貌穿着的描写可谓分明,但时至如今,没有一个影视版本完整按照原著来,就连骷髅头的数量也无人做对…真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35. 影视剧中的历代沙僧,都只算是还原了小说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闫怀礼版,胜在声音,他张嘴就是老龙声,如果单凭音色来想象的话,闫老舍我其谁…可惜他的身材不够高大,面色也偏蜡黄…而张版徐锦江则胜在身高和体型,健壮挺拔,是典型的近卫军体格,这方面他要胜过闫老…有时候笔者也在设想,如果让身高1米89的林志谦出演沙僧,会不会更好???
36. 老沙兵器的问题笔者已经在前面提到过,降妖宝杖就是一根不算很长的黑木杖,制作者乃是吴刚鲁班...
37. 80年代的特技水平确实粗糙,但本剧的槽点并不在此,沙僧自河中杀出,漩涡水花一喷其实就可以了,王崇秋在抠像的时候偏偏在沙僧脚底下点上一把火,这是何道理??难不成腾云驾雾的原理跟喷气式飞机一样???
38. 马德华和闫怀礼确实经受了非人的考验,在数百米的悬崖上,一般人站都站不稳,他俩不单要站住,还要表演激烈的搏杀,这种实景拍摄的武打镜头比起飞檐走壁华而不实定格无数的当代武打戏要强上百倍…
39. 按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描述,再加上小说作者对“九个骷髅头”以及“十世修行的好人”之渲染,基本可以断定,唐僧的前九辈子都命丧沙僧之手,唯取经人之头骨遇水不沉,待渡第十世取经之人…
40. 流沙河水府的搭景地依旧在军艺礼堂,从对话中隐约可以看出沙僧在天当差时并不认识孙悟空猪八戒:悟净看见了八戒道:“他不知是那里来的个泼物,与我整斗了这两日,何曾言着一个取经的字儿?”又看见行者,道:“这个主子,是他的帮手,好不利害!我不去了。”
后来在白虎岭心猿被贬时,悟空还特意嘱咐沙僧遇怪要报自己的名号,一方面说明沙僧老实,猴子信得过他,另一方面作者也暗示沙僧本来就不知道悟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故事,所以猴子需要特意的嘱咐他,以免其无知忘了说…
由此,我们又能以上面这个基本点来推测沙僧上天以及被贬的时间,如果以沙僧吃掉九个青年取经人的节点来算计,那么他盘踞流沙河至少有两百七十年,但是他又不认识悟空,可以推测出他上天的时间应该在猴子被压五行山之后,齐天大圣当年大闹天宫的故事在天庭看来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污点,所以猴子被压之后应该不会有人提起…因此沙僧这个卷帘将恐怕也就当了不长时间…
至于蟠桃会的开会时间以及由头,小说中并未明示,只说王母要做“蟠桃盛会“,并未说间隔多久,所以并不影响逻辑…而桃园的桃树拢共三千六百株,中间即便有猴子破坏,某些桃子在成熟期被悟空吃掉,也无甚影响,因为猴王不可能将桃子吃个精光…
41. 悟空悟能悟净遭难的缘由皆是那蟠桃盛会,看来促成取经团队之首功非王母莫属…
42. 小说中,八戒三斗妖怪,可谓尽心尽力,恰合“八戒大战流沙河”的题目;而且师徒三人在流沙河都过了夜…本剧则将这个段落大大缩短了…正当师徒为难之时,惠岸行者飘然而至…省却了悟空南海寻观音的大段聒噪…从故事脉络的收拢以及节奏的明快程度看,第八集《坎途逢三难》和第三集《大圣闹天宫》都是成功之作…
43. 从沙僧自述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捕捉到他的生平事迹:老沙本是人间一豪侠,中年名声响亮,求师访道,历经金丹肾水之修炼,金公木母之磨砺(此处之金公木母指代修炼过程,并非是悟空八戒);终于成功上天,随侍玉帝,但好景不长,王母召开蟠桃宴,根基尚浅的他因失手打破玉玻璃而获罪,被判处斩首,后因赤脚大仙求情,而被贬下界,受七日飞剑之苦…有很多读者认为老沙仅因打破一件器物而获死罪,实在是天庭量刑过重,笔者亦赞同,但同时我也觉得因为正因为老沙在天庭上属于典型的小字辈,而且官位低微,所以玉帝才能任意裁处,肆无忌惮…而赤脚大仙之所以求情,恐怕也是从卷帘将的影子中看到了自己好友铁拐李的身影:同是不幸之人,应救则救…
44. 书中也有一个细节可以勉强作为老沙被量刑的依据,这个玉玻璃很可能并非一般的宝物,因为沙僧自述中曾说:“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各个魂飞丧。”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打破这个宝物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天神魂飞魄丧这个恶果堪比大圣闹天宫,所以玉帝砍他的头或许有自己的道理…
45. 现实中的玉玻璃是十分珍贵的玉种,和琉璃是两码事…本剧延续了京戏中玉琉璃的设定,如此一来,显得沙老三越发的冤了…
46. 沙僧摩顶受戒,其实就是剃度;所以沙老三从此之后,大约就是个秃子了…头发也不会由红变黑…
47. 九个骷髅在完成使命之后,化作阴风,从此不见…以己之头颅渡己,乃是无上之佛法,三藏此时业已脱凡入圣了…杨导出于美化人物的考虑,只将葫芦当作渡船,而省略掉了骷髅结成的九宫格…后来的张版对骷髅船的设计更加令人无语,虽然还是九宫格,但更像是九个糖葫芦…其实小伙伴们完全不必害怕这些头颅,它们就仿佛是之前一事无成的自己,只有将其当作踩在脚下的渡船,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口念《心经》,可保无虞…
48. 五众凑齐,脚踏实地,这是天大的缘法,杨导拍摄的这几组过场镜头美不胜收,凸显其超凡脱俗的审美观…尤其是这一组在云南大理附近山脊上拍摄的行走镜头,什么叫浪漫主义精神?什么叫无私的情怀?什么叫对蓝天大地佛法的倾诉?都在这幅图里了…
49. 有很多朋友好奇,这么重的行李,为什么只让八戒挑??原因很简单,其他两位的手脚都不太稳便,猴子是三界有名的贼头,而老沙则有失手摔碎玉玻璃的前车之鉴…当然,本剧则依旧遵循戏曲中的设定,将挑担子的活交给了貌似忠厚的老沙…
50. 小说出于吸引读者的目的,并未直接描写骊山老母与菩萨的谋划过程;但是电视剧就不能如此照搬了,单凭故事末尾的颂子来点名正身会让观众迷茫,所以菩萨设局这一段是非加不可…
51. 菩萨的宝莲池位于扬州瘦西湖…可惜金莲却是塑料纸所做…
52. 莫家庄院位于苏州天平山,这座大牌坊如今已成为游客的留影圣地…
53. 师徒四人走到莫家庄院时,已经离开流沙河一年之久了…也就是说,四圣试禅心在作者的眼中只是一个独立凑数的段落,与前后故事的联系都不大…
54. 老母这姓氏可是大有讲究,夫家姓莫,娘家姓假…若是将其与女儿们的名字连起来便是:莫真,莫爱,莫怜;抑或:假珍,假爱,假怜…
55. 真真的扮演者沈慧芬来自总政文工团,近些年还出演过宋X美X龄;爱爱杨凤一来自北京昆剧院,是八戒的同事;而最小的怜怜则由后来大名鼎鼎的何晴出演,当时她隶属于浙江省昆曲院…是大师兄的后辈…
56. 小仙女怜怜的寻找过程颇费周折,因为杨导对这个人物有特殊要求,演员必须要青涩稚嫩,又要活泼大方;一直到剧组动身去江苏以前,都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但就在杨导上火车的那一刻,站在过道中的姑娘吸引了她,于是火车开动之后,洞察导演心思的老猪和老沙专门找到了这个坐火车回家的姑娘,就这样连哄带懵的把人家带进了剧组…最终,何晴成功的完成了这个角色,他的表演时间大约只有十分钟,但后来印有怜怜头像的挂历以及明信片竟然卖出了几万封…她也因此正式踏入了小银幕的殿堂,一跃成为八零后九零初电视剧上的一线美女…
57. 试禅心这一段故事中,莫氏与长老唇枪舌剑,依笔者看,老和尚技高一筹,直接把妇人骂急了,“死时落得臭皮囊”一句,任谁也是会急的;杨导害怕观众理解不了,又出于剧集长度的考虑,略掉了这段对诗,但是这样一来,莫氏生气的理由却又说不过去了,难道人家大户人家会因为三藏一句“出家人岂能以财物动心,美色留意”而颜面不顾,离身而去???况且这话本来是拿来告诫徒弟的,和老妇人并无直接关系…张版在这个地方就完整的呈现了老和尚和妇人的对诗过程,以美色诱惑来映衬高僧的大义凛然,唐僧的形象瞬间拔高了许多…
那妇人道:“长老请坐,等我把在家人好处说与你听。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春裁方胜着新罗,夏换轻纱赏绿荷;秋有新蒭香糯酒,冬来暖阁醉颜酡。四时受用般般有,八节珍羞件件多;衬锦铺绫花烛夜,强如行脚礼弥陀。”三藏道:“女菩萨,你在家人享荣华,受富贵,有可穿,有可吃,儿女团圆,果然是好。但不知我出家的人,也有一段好处。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58. 八戒是个实在人,电视剧里只说他修修建建样样都行;而小说中他则自夸道:“我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顿钯,布种及时生。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唤风。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层。地下不扫扫一扫,阴沟不通通一通。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鲁迅先生认为猪八戒的形象是由我国历代神话故事演变而来的,而他身上又具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特性…勤勤快快,恋家,老猪当得起务农能手的名头…其实老猪不光白天会干活,晚上还会劳作呢…只不过“鏖战之法”听上去有些露骨,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版本敢照搬原著…八戒这个优点借用某非著名相声演员的话说:就是下床认识鞋,上床认识娘们…
59. 原著里老和尚是不理不睬,战战兢兢,并无劝阻八戒的意思,杨导出于美化人物的需要,当然要给徐少华加大量的挽留戏码,这种加戏和小说精神并不冲突…
60. 撞天婚也作撞天“昏”讲,一切因果皆八戒咎由自取,色令智昏…
61. 撞天婚这场戏,王崇秋杨洁在剪接成片时,故意将某些画面调成了快进模式,配以“猪八戒背媳妇”的背景音乐,更显滑稽…
62. 悟能虽然六根不净,好在认错态度较好,当他知道菩萨的真意之后,马上捻土为香,伏地便拜,诚所谓乖巧憨厚…但本集的结尾有些局促,把这个点睛之笔也舍去了…
到此为止,86年春节播出的前11集杂谈笔者已经更新完毕,第一版片尾曲是《敢问路在何方》,演唱者是张暴默,
词:阎肃 曲:许镜清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啦啦…… ……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啦啦…… ……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翻山涉水 两肩霜华
风云雷电任叱咤
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
啦啦…… ……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25集《西游记》中,共有两个片尾,景色大不相同…本期杂谈末尾,笔者会分享第一片尾中的景色和花絮,姑且算作一个小彩蛋吧:
画面一:福建武夷山(第八集《坎途逢三难》有类似镜头)
画面二:四川灌县都江堰
画面三:四川峨嵋山(出现在《偷吃人参果》一集中)
画面四:大理郊外山脊(第八集《坎途逢三难》有类似镜头)
画面五:北戴河海边沙滩
画面六:海南文昌椰林
画面七:四川灌县小城楼(注意,此为汪唐僧)
画面八:新疆火焰山
特别鸣谢单位一:浙江新昌电冰箱厂其实就是小天鹅电冰箱厂的前身,是建国后的老牌国营企业,90年代已转卖别人,当年该厂为《西游记》提供了几十万的资金…
特别鸣谢单位二:中铁十四局,是蜈蚣精李鸿昌老师拉来的赞助,后期的三百万资金都是他们出的…
接下来,笔者打算分贴一集一集的更新,以免朋友们的滚轮之苦…还请开放区的版主们做好应对刷屏的思想准备…
争取一周之内更新《智激美猴王》,敬请关注…本文作于7月28日,29日,30日,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