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幻即真之理,未佛皆魔之道(央视版《西游记》杂谈二·下部) - wutong92120/KFQ-POST GitHub Wiki
作者:DionGlover
时间:2013-06-02 15:52:02
注:原帖的图片视频由于虎扑原因,没有爬下来,如果想看的话可以通过标题百度,可找到贴吧对应的转贴,这里只保留文字
前一篇杂谈中有很多朋友建议笔者建一个历史剧爱好者的QQ群,笔者不大懂这方面的东西,所以委托第一勇士帮忙,把群建起来了,号码是327943206,欢迎大家入群…
《困囚五行山》
予文增删数次,皆由陈光蕊而起…
在写作《大圣闹天宫》之前,笔者就对《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两集杂谈的撰写难度有了充分的估计,收集资料遂由此开始,但时过一周,文章依旧是改了再写,写了再改,中间磕磕绊绊,十分不顺;若论其缘由,一是我希望尽可能的把所知的西游知识和民间考证分享给大家,二是杨导拍摄的这两集实在是简简单单,清汤寡水,略去了太多根源性内容,直接造成其逻辑不通,故事不整之恶果...尤其是《囚困五行山》一集,49分钟的成片长度,跨越七回的内容,但开启取经旅途之缘由,以及求取真经之目的都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在笔者看来,这一集的改编是相当草率的…
有些朋友对笔者要求本剧过甚颇有微词,笔者亦能理解一二,毕竟面对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第一神剧,我一个外行硬充内行拿来针砭对错是有些自不量力的,但正因为是经典,正因为是神剧,所以更需要有真心喜爱本剧和小说的观众刨其内里,直言优劣,诚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也…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1. 《困囚五行山》一集,因本剧舍弃了“袁守城算命,太宗游地府”的故事,所以虽然跨越了七回的内容,但成片中只囊括四回的情节,这一集的前半部分大体演绎了小说中自第七回至第九回的内容,而后半部分则再现了第十二回到十三回的某段故事…单从尊重原著的标准看,这一集确实不合格…
2. 蟠桃会和安天会的来宾中,镇元子和太乙天尊都在列,但此二人独妖猴闹天宫时不见踪影;其与天庭之关系基本可以概括为:“吃喝应让我,有难尔等扛…”
3. 三界至尊,佛道两教之陛下乃是玉帝…但作者塑造的玉帝却是个真真正正的儒者,这也暗合小说中某些回目影射的儒释道三教合流之本意…其实这个道理,跳出小说来解释历朝历代之官家信仰亦说得通,天朝称尊者,信佛或信道,皆以儒教御之…
4. 《闹天宫》的这身大圣装,颇得剧组喜爱,六小龄童穿着他一直拍完了续集…
5. 本剧并未如实呈现玉帝与如来的君臣关系,倒是由于故事安排的比较紧凑,莫名其妙的显出了玉帝福致心灵的一面,“刚喊佛祖,如来便至…”从整部剧集来看,因为狮驼国,通天河等等佛家犯事的故事多半没拍,而且乌鸡国因果报应的故事架构被编剧删的一干二净,除了最后一集《波升极乐天》中阿难迦叶的索贿戏份得到保留外,佛家比起剧中的道家显得格外干净…乍看上去本剧是有一些尊佛贬道思想的,其实也不算大错,因为作者本来就是本着对佛道两家各打五十大板的想法来创作小说的,只不过拍电视剧的时候,杨导把佛家的五十大板改成了三十皮鞭,所以显得道家肮脏…尊佛贬道虽然并非西游的真正叙事意图,但却是西游思想层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有本剧的珠玉在前,所以后来被各种版本的《西游记》照单全收,包括二十一世纪的张版和浙版…
6. 如来定心猿这出戏,有幸观看过日本NTV版《西游记》的观众一定能找出其中的模仿痕迹…82年上半年,杨导搜集到了包括NTV版,香港邵氏版以及台湾版在内所有的《西游记》开始学习…将如来做大,将悟空变小的画面感就是参考日本人远近结合的拍摄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和悟空同等身高的玉帝也随之渺小了许多…关于这一点,60年代万氏兄弟的《大闹天宫》以及后来的张版处理的都比较好,玉帝和如来都是万丈金身,这样才能显出悟空之渺小以及自不量力…
7. 扮演佛祖的朱龙广老爷子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八一厂演员,60年代的一部军旅教学电影《地道战》让他声名鹊起…时至今日,提起民兵队长高传宝,很多观众依旧能够对号入座…最早推荐他入组的是造型设计王希钟老师,王老师认为他方面阔口,浓眉大眼,是佛祖的第一人选,但是杨导刚开始却觉得民兵队长距离如来佛祖的形象太遥远,犹豫之际,王老师主动给朱老爷子化妆,造型一出来,瞬间震惊了整个剧组,因为这和汉传佛教中的佛祖形象实在是太相像了,最终高传宝入组,陪伴剧组走完了这接近20年的拍摄历程…如来佛祖当年的第一次出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开口说话时,我在心中默念:“天兵天将们注意,你们要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8.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一句话成为很多人臆测《西游记》为明朝禁书的主要依据,其实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西游记》的原型《西游记评话》成型于元末明初,原书之内容如今在国内已多不可查,但有一部分的刻本却流入了当时尊天朝为正朔的李氏朝鲜手中,《朴通判彦解》这本朝鲜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就曾经提及过车迟国的故事,根据此书中对《西游记》的回目解读,可以看出闹天宫在当时已经进入了整书的架构之中,况且据永乐大典残本中的记载,泾河斩龙的故事也位列其中,诸多迹象表明,西游记的诸般故事在明初就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大规模的流传,并不存在官府封禁的说法…乃至于万历二十年左右,如今所有《西游记》小说的母版——《金陵新刻官板西游记》成功印刷,由官版以及新刻两字,即可推断万历之前的隆庆或者嘉靖年间,既有旧版发行,所以终明一代,禁书《西游记》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9. 佛祖阐述玉帝之修炼过程,因晦涩难懂被杨导删减,从照顾普通观众的角度讲,这样的修改无可非议,但如果站在尊重小说的出发点上,为了表现心猿的不自量力,则应该加上这段说辞:“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
10. 如来解斗之语禅机颇深,“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乍看上去似是给天宫劝架,实际上是在为猴王出头;诚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那妖猴已被三十六雷将围在当中,一旦被擒,则性命休矣…佛祖慈悲之心可以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得到体现…
11. 有些读者喜欢探究“本来面目”这个词,由此甚至可以将如来延伸为悟空的授业恩师;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妖猴的本来面目便是心火下沉,已和元神的悟空,更深层次的说,本来面目也可代指“人之初,性本善”的寓意…
12. 小说中如来曾经明言,若能翻出右手,便算悟空赢,可见佛祖不是左撇子…本剧之如来确实伸出了右手...
13. 佛祖之手大小似荷叶一般,不足一尺,此正是那心房所在…本剧因为将如来的身形增大了许多,所以其迷惑心猿的效果较原著而言大为降低…
14. 给佛祖配音的是托塔天王王玉立…
15. 每次看到肉柱留名这个段落,笔者都会感慨万分…佛祖是智慧的化身,他把心之思维固性看得十分通透,当你觉得已经到达极限的时候,其实成功就在界限外一步之遥的地方…而心猿正是未曾参透这点,才乖乖的落入了他的圈套…
16. 戴英禄有个小加戏很有意思:那悟空以为已到了天尽头,而五根肉柱即是天柱,他天真的言道:“不好,这五根天柱不结实,万一塌下来砸了我的头就不妙了。”猴子村俗天真的鲜活形象跃然而出,令人忍俊不禁…
17. 这猴王于右手拇指处给如来留了个大大的记号,当真是个臊精猴子…而佛祖的左手亦不不能脱厄,后来被蝎子精蛰疼了中指…
18. 如来对悟空“尿精猴子”的评价因用词粗俗被剧组删掉了,但这一段故事基本上复制了小说,值得赞赏…
19. 悟空被如来一掌拍出了西天门,这个方向暗合心猿之后的成佛轨迹…
20. 安天盛会与心猿被压的镜头穿插在了一起,寓意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被压迫者的辛酸苦楚,这样的表现方式在八零年代十分典型,它代表了剧组痛恨官僚主义,同情劳苦大众的无产阶级关怀…虽然这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背道而驰…
(赤脚大仙的这个表情十分给力,强烈推荐给会做gif的朋友们)
21. 小说中,如来只带了阿难伽叶两位尊者前来降伏心猿,至于教中的诸位菩萨,则依旧在留守灵山…本剧因演员不够,而且经费有限;所以把几大菩萨也请来赴会,直接搞成了大联欢…
22. 表演《天宫舞曲》的仙女们都来自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专科班,其中的一位在90年代曾经横跨影视主持三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演员,她叫马羚,那年17岁…(下图左二)
23. 化妆师崔洁疏忽了,竟然忘了给佛祖补妆…
24. 作者借阿难伽叶尊者之口道出了对悟空大闹天宫的客观评价:“恶贯满盈”四个字却是十分贴切…
25. 五行山之外景取自云南石林,而内景的戏份依旧在军艺礼堂拍摄…
26. 唵、嘛、呢、叭、咪、吽乃六字大明咒,象征一切菩萨的慈悲与加持…若减少音节,则可将其误读为:“俺把你哄了。”(笔者玩笑,切勿当真)
27. 如来命山神土地以铜汁铁丸补心猿内火的设定被杨导舍去,悟空由此成了无人管无人问的老猴子…雪花飘来,更显悲凉…
28. 《被贬五行山》是本集86年首播时的插曲,意在表现被压五行山时悟空向往自由的心境…后来杨导认为歌词的格局太小,柔美有余而气势不足;所以请阎肃在86年重新填词,88年二次播映时成功替换了第一首歌,不过因为第一版母带无法修复,所以“他多想是颗小草”的歌词字幕依旧伴随着《五百年沧海桑田》的歌声出现,留下了一个小小的bug,这个字幕问题一直到94年花信出版社代理发行VCD时才正式解决…
《被贬五行山》
作词:阎肃;作曲:许镜清;演唱:丁小青他多想是颗小草,染绿那荒郊野外;他多想是只飞雁,闯翻那滔滔云海。哪怕是烈火焚烧,哪怕是雷轰电闪,也落个逍遥自在,也落个欢欣爽快。蹉跎了岁月,伤透了情怀,为什么,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五百年桑田沧海》
作词:阎肃;作曲:许镜清;演唱:郁钧剑 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29.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在全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可算是呈闹天宫之根,启取经路之缘;取经并不单纯是玄奘的个人意图,而是佛祖之要求,而如来因何要把经书传往南澹部洲,则是因其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可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关于唐僧取经之缘由,作者着墨甚多,共有五回:先有“我佛造经”,明确了经书之供给来源;而后面几回中唐王因种种的离奇遭遇,而生出了超渡死者,修习善道的心理,则表明了取经之需求…这是一种逻辑缜密且浅显易懂的供求关系,因此,略过“如来造经”的段落堪称本剧前十一集中的第一大败笔…
30. 本回中,取经三徒悉数登场,此乃作者惯用的千里伏线之法,汪象旭对此十分推崇,称其比水浒中群豪乱入的登场方式要技高一筹,笔者亦有同感;但是很多看官一定更留意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师兄弟的排名顺序,小说中,观音先到流沙河界收沙悟净,而后经福陵山点化猪刚鬣,最后才是五行山探看大圣;如此说来,该是那沙僧当大师兄了???其实不然,此三人虽经观音劝化,但其真正的师傅只有取经人唐僧,所以师兄弟的排位并不以点化顺序为准,而是以老和尚收徒的顺序为纲…本剧中,杨导和戴英禄为了突出大圣第一主角的地位,所以略去了猪沙二人的点化过程,这样的改编无可厚非,且为剧情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31. 原著里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观音菩萨在训诫悟空之前并不知道他的法号,五百年前她对悟空的称谓也仅限于那姓孙的妖猴…目前出现的所有《西游记》影视版本中,都忽略了这个细节,闹天宫时观音已大摇大摆的直呼“悟空”…
32. “悟空”这个法名,虽是由须菩提祖师所取,竟然也是悟字排行,且“空能净”三字和在一起禅意盎然…这一点也成为后世很多西迷怀疑悟空师傅即如来佛祖的另一有利论据…
33. 三徒之名若拆开来解,别有一番趣味:孙为子系,即是儿男,儿男降世,心境空灵,谓之悟空;猪又可谐音为“诸”,便有诸般各种之意,既然悟性空灵,即可诸事皆能,遂有悟能…而“沙悟净”三字则最痛快酣畅,若欲修身,即需秉性加持,去除一切悲喜,潜心向佛,所以此名之真意为“杀务净”…
34. 八十年代的影视工作者在创作时都有一种很特殊的浪漫主义情怀;小说中陈老儿虽然小时候见过悟空,但干的多是些在他脸上扒柴挑菜的勾当;杨导将其改为喂桃,可说是恰当到了极点,故事情节较之原著更加的妙趣横生…
35. 喜欢左大玢老师的朋友可要睁大眼睛了,点化悟空时她的扮相堪称观音在世;王崇秋的拍摄距离很合适,他让左老师站在石林的一处小山石上,隐然间有种菩萨飘然而至的感觉,化妆组崔洁老师也算是扳回一城(见本集23条),观音的妆容清丽亮眼,左大玢瞬间年轻了二十岁,这组镜头也满足了小说读者对菩萨的所有想象…
36. 为了寻找能够让悟空探出头的石洞,剧组踏遍千山;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李成儒在云南石林有了重大发现,身材瘦削的他一下子就把上半身塞进了洞里,既然瘦瘦高高的小李能够塞得进去,容纳更瘦更矮的六小龄童更是没有问题…
37. 观音化身的扮演者郭家庆老师前些日子刚刚去世…郭老是人艺的金牌配角,也算是本剧的班底演员,第八集《坎途逢三难》中,他还出演了吹跑悟空的黄风怪...郭老师在94三国的第一部《群雄逐鹿》也客串了三个角色,关于这些,笔者在三国杂谈里已有过介绍…
38. 江流儿的故事在本集中所占篇幅不小,由此可以看出剧组对我国戏曲文化的深厚研究…这个故事的原型起源于唐天宝年间,江流儿本姓崔;在南宋中期成为南戏的一种,元朝的时候,开始繁衍出各式各样的版本,这个戏如果在洪州演,那主角就是洪州人,如果在泉州演,那他就是泉州生,总之到元末明初的时候,已经是“还珠格格”般的存在…《西游记》的作者大约是淮安附近的文人,按照澹漪子汪象旭的推测,原著的作者应该是个南戏票友…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除了清代老汪的《西游证道书》之外,此故事不见于任何明代的版本,就连小说的母版世德堂本中也无有踪迹,但是澹漪子认为它是有来源的,其存在于《大略堂本西游记》中,他甚至认为世德堂本继承自大略堂本…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所谓的大略堂本《西游释厄传》依旧渺无踪影,所以后来的很多西迷喜欢抨击老汪,说这段故事虽然号称有依有据,但实际上却是他的私货,和小说一点关系也没有…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五十年代出版发行了建国后的第一版《西游记》,这个版本将《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儿复仇保本》和《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翻天条》并列为第九回,但在题目后面分别标注了清版和明版的字样…近些年来,西学专家蔡李鹰认为应该把这个故事算入小说中,因为在后面的取经途中,无论是唐僧还是悟空,都曾吐露过江流儿的事迹…更有很多朋友论证说这个故事肯定在小说之内,因为最后统计八十一难的时候,满月抛江等难皆在小说之中;关于这点,西学界也是争论不休,因为目前大众公认的母版世德堂版中,第七十六回至八十回,九十一回至一百回的内容是缺失的,有很多人更是怀疑最后十回是李卓吾伪作,所以满月抛江事迹的真伪亦是有待商榷…因此,80年代再版的人文版《西游记》中,这个故事已被算作附录,不进入小说的正文…其实明眼人可以看出,在本剧中,主要人物塑造是第一位的,情节和逻辑有时候会为主角让路,江流儿这个故事,对于完整塑造唐僧的形象大有裨益,这一点和杨导的拍摄取向相符,占据大量篇幅亦不难理解…
39. 袁守诚算命——龙王犯天条——魏征斩龙——龙王索命——太宗游地府…这一串故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是小说的亮点,况且“魏征斩龙”最早就见于永乐大典中,是《西游记评话》的始祖故事…鉴于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等诸多顾忌,这些情节屡屡被影视作品舍弃实在是相当可惜…98年杨导拍摄的续集中,虽然在《情断黑水河》(每次看见这个题目我就有砸电视的冲动!!!)里代出了袁守诚算命的故事,但因为怕这怕那,语焉不详,显得尤其突兀,效果并不好…后来张版《西游记》也试图强塞“太宗游地府”,最终被广大爷察觉,彻底删除,令人十分遗憾…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如来造经”是供的过程,而“唐王怕死”则是求的原因;如果不能完整的呈现这种供求关系,那么取经缘由和观音传旨这个段落,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我有的时候真参不透那些影视专家的想法,仅凭着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愿望,唐王就能和江流儿结为兄弟,并将取经重任交给他???况且陇西李氏本身就是崇道的家族,李世民凭什么无缘无故的信佛???难道说明“太宗怕死”就是对他的丑化吗???笔者曾经设想过太宗游地府的改编方法,我认为如果掌握好尺度,完全可以在兼顾专家意见的前提下,让本剧拍的更符合原著,可以把这场戏设计成一场梦境,即便龙王不索命,隋末唐初死于李世民刀下的群豪也会索他的命,以此来让他的良心发现,从而开始由道入佛的点化…
40. 乌鸡国的贼宦官李建成冒充酒保,五行山下被压的孙大圣则客串听众,怪不得师傅的故事你老孙讲的头头是道呢;剧组的每个演员都是万金油…
41. 那婴孩顺势漂流,被金山寺的法明长老捡得…话说金山寺的主持是法明的师兄,名叫法海,寺旁还有座雷峰塔…金山寺是南北杂剧中最常见的寺庙名称,其地位类似于如今的“悦来客栈”…可谓是——金山寺里故事多,江流白蛇尽传说…
42. 酒保很有说书的天赋,讲的是唾沫乱飞,绘声绘色;可惜他文化程度不高…状元便是状元,哪有头名次名之分???
43. 小唐僧王磊的入组原因是因为他跟第一任老和尚汪粤长得比较像…可惜拍到“江流儿复仇”时,汪粤已经离组…另一位小唐僧蔡远航更是鼎鼎有名的童星,如今已转行当制片人...
44. 化生寺的外景取自宁波天童寺,始建于西晋西晋永康元年…这座寺院号称华夏禅宗五寺之首…
45. 陈光蕊遇害,满月抛江的戏份拍摄于84年深秋,取景地在云南喜州;黄梅戏皇后马兰是杨导最早敲定的演员之一,但拍摄进行的却并不顺利,当时她的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正在拍一场大戏,马兰走不开,眼看出演殷小姐的事情就要泡汤,杨导当机立断,专门买好了往返的飞机票,让助理王小颖星夜兼程去安徽接她,结果剧组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殷小姐部分的拍摄计划…马兰也顺利的返回了剧团,1987年的《西游齐天乐》晚会上,她如约而至,参与了《西游人物贺新春》的联唱节目…
46. 殷开山的官位一直很模糊,《江流儿复仇保本》这一回里他是丞相,后面又被玄奘称作大将…这个故事不但在版本问题上矛盾重重,情节上更是不值得推敲,神勇威武的江流儿贞观十三年降世,不满一岁便代唐王取经…诸如此类的漏洞,竟然被澹漪子汪象旭诩为西天取经之来脉,也难怪他主推的《西游证道书》遭人非议…
47. 杨导本来打算在西安拍摄唐宫的戏份,可惜找来找去,却寻不到符合要求的宫殿;所以最终只能选在六小龄童故乡绍兴的禹王殿拍摄…太宗张志明也是悟空的老乡,他来自浙江省越剧团…
48. 剧组对江流儿的故事十分喜爱,但拍的却还是不尽如人意,《证道书》中,放生金尾鲤鱼的人是玄奘的生父陈光蕊…而这条鲤鱼本是洪江口龙王,陈做了好事,所以能够落水不死,定颜有术,为后面合家团圆做好了铺垫…杨导舍弃了小说中所有的因果报应,将这个故事中的重要链条剥离了出来,仅仅作为一种体现江流儿佛心的表像呈现,实在不妥…
49. 观音推销锦斓袈裟时,曾道:“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诸位看官可要着眼了,百回本小说中,为唐僧免除大鹏吞噬之灾的可是袈裟???分明是如来佛祖和锦香亭里的铁柜子…佛家不打诳语,菩萨是不可能骗老和尚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呢??其原因就着落在伪作之上,笔者在第38条里曾经说过,世德堂本的七十六回至八十回缺失,百回本小说中,第七十六回正好是二魔大战八戒的故事,之后大鹏如何设计,袈裟如何免灾必是小说作者要提及的,因为他酷爱千里伏线…版本既然缺失,书商必然要自行续写故事,所以就出现了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此类问题后面还会出现很多,笔者会一条一条的择出来,供看官们讨论…
50. 这刘洪果真没有死透,他越狱出逃,在八戒的营救下化身为朝中大将…
51. 太宗在清西陵为法师送行,预示着西天取经就是一场有死无生的旅程…“只在三年,径回上国”…老和尚说的当真轻松…未曾想一走就是十四年…归来之际脱胎换骨,已经是死过一回了…
52. 清西陵外,七孔桥头,三藏踏上了征途…(多谢xiaoyaojianghu的指正,反复比对之后,确认是七孔桥)
53. 既然是当朝陛下之御弟,怎会连挑担牵马的从人也无有…小说中,唐僧是带着两个凡人徒弟上路的,可怜行至河州卫,呜呼哀哉不得回…杨导为了塑造老和尚坚定果敢的人物形象,毅然决然的让他独自上路,还配上了这首词头韵脚三分悲的《走啊走》…实话说,笔者感觉这首歌的曲调太低,有些沉闷;初播时竟然挑选了东方歌舞团的女高音李静娴演唱,结果不甚理想;后来换成了男中音周立夫,但是观众依旧可以感受到歌者低音区的勉强…
《走啊走》
词:阎肃 曲:许镜清唱:李静娴-周立夫走啊走,走啊走,依依别离家乡柳;走啊走,走啊走,依依别离家乡柳。披星戴月食风饮露,苦海无边甘承受,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走啊走,走啊走……
54. 根据小说中对九环锡杖“九节仙藤永驻颜”的描述,可以推断此锡杖的杖柄并非金属,但本剧中锡杖的造型全部照搬自京戏…是把明晃晃金灿灿的禅杖…
55. 老和尚骑马奔腾的画面拍的很美,但是杨导显然忘了点什么…四片黄藤篾,长短八条绳的行李箱子哪里去了???取来了经文拿什么装呢???莫非雷音寺提供打包服务???
56. 从长安到两界山,老和尚三次遇虎,寅将军是第一支,不过本剧则把三次精简成了两次…在所有版本的《西游记》电视剧中,河州卫三怪永远是淡定虚无的透明妖精…
伴随着老和尚的惊恐,本集杂谈之初稿笔者已经更新完毕,下一集《猴王保唐僧》的杂谈中,笔者将会浅析河州卫三怪和狮驼岭三魔的关系,以及大肆批驳杨导给小白龙安排的狗血剧情,敬请看官们作好心理准备…
本篇杂谈开始创作于7月10日,完成于7月17日…
《猴王保唐僧》
这十万八千里路程,正是瘦禽也飞不到,壮马也实劳蹄,这般远田地里,经多少风寒暑湿,受多少日炙风吹,过多少恶山险水难路。见多少怪物妖精侵他,撞多少猛虎毒虫定害,逢多少恶物刁谲…
——选自《朴通训谚解》
这段揭语存在于明初朝鲜的中文教科书中,其连韵上口的语言风格亦被后世的《西游记》小说所采用…
话说那三藏法师,自出长安,行走五六千里方到大唐国界;
他:馅双叉得长庚指路,临五行则行者归正,驱神猴使六意肆虐,获真言收心猿意马…
若问笔者是何因果??亦可以手指心尔…
1. 小说中,老和尚自出长安,路经法门寺,僧侣多有畏惧而劝其放弃的言论,或曰山高水远,或曰虎狼横行…玄奘以手指心,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在阐述本剧创作理念的时候,杨导说她一直试图将三藏美化成高僧的形象,但是如此富于禅意的回答都被舍弃,她所谓的美化到底着落在什么地方??请看客思之…
2. 那和尚于法门寺中又发下了宏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这是一处很关键的铺垫,直接对应后面祭赛国金光寺扫塔以及身陷小雷音的剧情…可惜杨导把时间都给了《走啊走》…其实玄奘在法门寺的这个小段落看起来虽然篇幅不大,其重要性却不言而喻,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影视作品将其搬上银幕,如今的文艺工作者,凡拍《西游记》,必谈唐僧的美化,但着力点在哪儿呢??这些人连小说都没有读透就妄言人物刻画,岂非无稽之谈!!!
3. 自“如来造经”到“两界山收心猿”整整八回内容,虽然故事很散,乍看起来似一本流水帐,并没有太大的波折;但逻辑关系是通畅的,丢掉哪一处细节都能造成剧情的短路…对某些力求尊重原著的影视工作者来说,拍好这一部分,略掉八十一难中那些雷同的段落实为上策…可惜,迄今为止能把这些故事勉强展开来拍的只有张版…
4. 很多朋友会好奇,为什么朝鲜人的中文教科书中会出现我们的东西?概因明初时,《西游记评话》已十分流行,有个小品大体表现了当时大明藩国对《西游记》的喜爱,曰“我两个部前买文书去来,买甚么文书去??买赵太祖飞尼记,唐三藏西游记去…”如果从《西游记评话》的内容来看,这本书与后来的《世德堂本西游记》已经相当接近,称之为母版亦不为过,评话中,对唐僧西行经过的国家都有相应的描述,熟读小说的朋友可以对照一二:“今按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鉤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刁蹶也。”这段提要里面一共出现了十二个故事,另外,《朴通事》正文里还出现了“车迟国孙大圣斗伯眼大仙”的事迹…也就是说,这十几个故事便是小说作者创作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个底本,作者可以仿写,填充,续写很多特色不同但框架雷同的故事,《西游记》的内容也由此丰富起来…
5. 正因为《西游记》小说是由《西游记评话》《西游记杂剧》发展填充起来的,所以会出现很多逻辑漏洞以及雷同故事,比如说原先《评话》里出现的第一难狮陀国,首先,“陀”字并不是小说中的“驼”;而且这个地方只提到了猛虎毒蛇,并未言及青狮白象大鹏…但是青狮作为独立的单元出现在了《乌鸡国文殊菩萨狮子怪》的段落里…这样看来,故事的逻辑通顺,青狮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小说的作者在参考评话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想法,“狮陀国如此威武的名字,必然有动人的故事,何不把他放到后面去大书特书??”因此青狮大鹏白象从佛家的典故里走出来凑数,同时,他也并未注意到自己已经把“乌鸡国”的故事编纂进了书里,所以“青狮两次登场”的漏洞便出现了…
6. “河州卫落坑折从”的故事同样继承自评话中“狮陀国遇猛虎毒蛇”的段落,只不过作者既然把狮驼国挪到了后半段,那么必然要把“河州卫”这一充满明朝时代感的地名填充在这里,但是他还不过瘾,在创作完“狮驼国”后,又顺势扩展了河州卫遇虎毒蛇的剧情,将虎变成了寅将军,而毒蛇则拆解成了特处士和熊山君;另外还有个重要的细节可以作为两者互为续写关系的例证,仔细读过小说的朋友应该知道,两次遇难传信者都是李长庚,而且这也是太白在西行途中仅有的两次下界…
7. 本剧为了给“大圣获救”留出充足的时间,直接省略了“落坑折从”的剧情,其实这是还原玄奘法师一心西去坚定向佛形象的一个好机会…张版中,聂唐僧亲手埋葬从者的剧情便是例证,笔者每每看到此处都为之动容…
8. 刘伯钦打死的老虎其实跟行者打死的是同一支…都来自河南新乡动物园…
9. 这一集除了“老虎”以及“五行山”的镜头,其余戏份均拍摄于84年三月,这也是徐少华入组之后拍摄的第二集戏(他拍的第一集是《计收猪八戒》);取景地点在福建武夷山…
10. 本集《猴王保唐僧》的剧情起自小说第十三回下半阕《双叉领伯钦留僧》,止于第十五回《鹰愁涧意马收缰》;拢共两回半的内容,成片长度约55分钟…
11. 小说中,镇山太保刘伯钦的家什殷厚,老母媳妇都在堂,且童仆满屋,后面还养着香獐野鹿备天阴,隐然有种猎把头的气魄…可惜的是他家里竟无一口素锅,平日里只吃个血食荤腥…试问刘太保和茹毛饮血的妖魔何异???当然,太保不会吃老和尚,反叫母亲精心整治了素斋款待长老…作者将饮食差异单独拿出来大书特书是有深意的,时局艰难,为富为官者嗜血好杀,偶见食素礼佛者,如遇怪胎…为了答谢刘太保款待的恩情,唐僧为他同样嗜血杀戮的父亲做了法事,超渡其脱离苦海…这辈子贪血食的诸位可要注意了,不是谁都能碰上乱入的老和尚…
12. 有些朋友喜欢自顾自的把小说中的唐僧想象成高僧,其实这毫无根据,他们还对“三藏给悟空缝制虎皮裙”的加戏感到不满,殊不知唐僧对野兽的怜悯心实在有限,这一点他在双叉岭表现的尤其明显,太保一叉戳死老虎,老和尚也只是夸赞不尽,曰“太保真天神也!!”哪有半点怜惜之意???何况后来老刘敬斋时,长老又说:“感谢太保天恩,就是饿死,也强如喂虎。”也难怪如来将他贬下界来,连以身献虎的精神都没有,老和尚的修为还差得远哩…
13. 本剧中镇山太保几乎是家徒四壁,住在一个大木屋里,如此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也敢留宿肥头大耳的老和尚??何不吃掉以解饥困??
14. 刘伯钦的扮演者徐川也是剧组的班底演员,他扮演过抬酒力士,护殿天将等多个角色…给他配音的依旧是八戒里坡…
15. 过了两界山便是鞑靼了…《西游记》乃是借唐朝的壳叙明朝的事,此言不虚…
16. 滚念珠是徐唐僧的代表动作…他担心徒弟要滚,面对美女要滚,思念家乡更要滚…这个动作虽然比起汪粤的“敲木鱼”要少些佛气,但已经比啥都不做的迟重瑞要好上许多了…更关键的是,人家还知道睡觉要摘帽子,不像迟唐僧,睡觉还戴毗卢帽呢…
17. 以普通人的情怀来讲,唐僧背井离乡,念念不舍是情有可原的,老和尚在刘太保家睡觉前的这场加戏在一定程度上也感染了很多在外远游的人…但是从佛法来讲,留恋乡土乃是六根不净的体现,况且小说中的唐御弟哪有在床上愣神的时间,宏誓大愿在胸,由不得他有一丝犹豫…
18. 注意听李世宏的声音,他将声调降低来表现悟空五百年来的沧桑感,这就是打算配完整部《西游记》的节奏,可惜其最终未能如愿,五行山迸裂之时,就是他离组之日…
19. 作者于历史并不见长…新莽时候落地,贞观十三年唐僧出关至两界山,悟空压在山下已是六百余年了…
20. 小说中,老和尚着实胆小,神猴呼唤,他还需刘伯钦伴随前往观看…本剧则改为唐僧独自前往,可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呐…
21. 他收徒弟,还要拉太保一块爬山…老和尚真是个多事的人…为了表现唐僧的坚毅,几乎所有的影视版本都是让其独自爬山,只是这爬山的姿势却值得商榷,杨导在创作过程中一再强调要生活化的表演,不要戏曲化的创作;但是老和尚拿着禅杖爬山又怎么解释呢??他可真是攀岩高手,一只手颤颤巍巍,另一只手又不舍锡杖,也不脱袈裟,毫无准备就去爬陡峭高峰…说实在的,我对这根锡杖已经忍很久了,若是笔者去西天取经,果断当掉它攒些私房才是上策…与本剧相比,张版唐僧揭帖就要真实很多,他除去袈裟,把锡杖放在一边,两手并用艰难攀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烘托出老和尚对悟空的恩情…
22. 小说中的唐僧虽然胆小,但自卫心理却很强,遇事能推就推,从不承担责任…对于第一次就见面的神猴,他更是心存戒心,于是才有揭帖前的祷告,戴英禄将此处细节删掉,彻底将唐僧变成了头脑单纯的老好人…
23. 石猴自出生之后第二次从石头中蹦出,堪称心猿的重生…此时配音已经换成了李扬…笔者曾经在《除妖乌鸡国》的杂谈中质疑过大圣装的出现,在此还是要老话重提一下,根据本剧的设定,大圣装已经在五行山下化成了碎片,这时候悟空几乎是赤身裸体的…所以后面《智激美猴王》时出现的大圣装毫无疑问是处穿帮…
24. 悟空的性格有时候类似《三国演义》中的关二爷,傲上而重下,见了玉帝他只是唱个喏,而面对刘伯钦这一介凡人却是连声称谢…
25. “俺老孙”绝对是本剧的第一大发明,后世是无论如何也改不了的,这倒也好,符合笔者的口味,俺也是山东人…其实书中悟空称“俺”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多数时间还是称“我”…
26. 心猿归正的这种欢喜劲儿六小龄童表现的活灵活现,他师傅长师傅短的,跑前跑后,还背师傅过河,真应了后来八戒激他时对其 “聪明伶俐,时叫时应”的评价…但是小说中,猴子着实没背过好人…他背东西也没做过好事,不是打算摔死对方,就是计划掼死冤家…
27. 小白龙是杨导相当看重的一个角色,所以他的出场被大大提前了,悟空打死的这支虎就是他变的…
28. 小白龙三番五次的来寻衅滋事,要是没看过原著小说,小伙伴们还真被吓的不清,这一段剧情拍出了点诡异的色彩…
29. 武夷山九曲溪是其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一处溪流,蜿蜒十五里,正是拍摄鹰愁涧戏份的绝佳所在…
30. 刘洪又出现了,看见干儿子你可认得???这回化身陈老儿,倒真成了玄奘的华宗…
31. 小说中,陈老汉孤苦伶仃,一人居住,并没有小孙子,他已经是一百三十岁的老朽了;这个年纪是不怎么合理的,西游中凡人高寿者实在很多,后面还会出现两百七十岁的老院主;杨导将其年龄改成八十三岁是合理的,这个小孙子的加入也有利于串联剧情,并且让故事情节活泼了很多…
32. 对于“老和尚缝制虎皮裙”的意见,笔者已经在前面阐述过了,我认为无伤大雅,既能增进师徒感情,又能美化唐僧形象,何乐而不为???况且唐僧本就不是个对野兽有怜悯心的人…
33. 为了增强剧情的连贯性,杨导把借宿陈老儿庄,遇六贼,鹰愁涧降小白龙的情节都合在了一起…这样处理等于把故事的高潮都集中了起来,每个事件互为因果,令观众看得大呼过瘾,只不过灭六贼这个地方的改编值得商榷…
34. 小说中之六贼,都是有名有姓的,唤作“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不读书之看官可能称奇,这世上哪有姓“眼耳鼻舌意身”的??这当然不是一般的姓,而是作者平铺直叙出的六意,也是人心中常有的六贼,这六人即象征悟空心中的六根,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其六根未净…所以悟空将其打杀的做法是正确的…只有六根清净,才算是真正皈依…张版西游记因为请到了如今在西学界负有盛名的李安钢作为顾问,所以特意做出了除六意的场景,这就是对小说精髓的一种深度挖掘,非常遗憾的是,在本剧中笔者未曾看到…所以有些朋友说本剧的某些立意过于幼稚,也不无道理…
35. 其实在筹备《西游记》的过程中,央视电视剧部主任王枫阮若琳都给杨导推荐过顾问,这些顾问中不乏夏衍,吴祖光等名家;但杨洁始终不赞同聘请顾问,她认为这样是分她的权,也不利于统一风格创作,这些专家一看导演不是真心的,也就婉拒了央视的邀请,如今看来,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主创者自己放弃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36. 六贼的扮演者都是剧组的班底演员,包括項汉,马德华,杨斌,李连义等人…其中杨斌最惨,不但脸被抹得黑一块,紫一块,还被悟空一下子摔死,着实堕了惠岸行者的名头…
37. 既然六贼的身份不被揭穿,那么唐僧贬心猿的理由就应该更加充分,但是杨导为了掺加白龙吃马的剧情,竟然让六贼分两次偷袭陈老儿家,这就造成了剧情的前后矛盾,因为第一次御敌时,悟空已经打死了两个贼,这时候老和尚什么话都没说,到了第二次,唐僧瞬间敏感了许多,悟空每打死一个贼他就面露不忍;为什么第一次你不贬,第二次又那么冲动呢??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夜黑老和尚没看见???
38. 老和尚贬心猿时,“你老子做官说不过去”这一神论横空出世,唐僧这是在西行途中第一次说,后面还会说很多次,其实笔者在《偷吃人参果》那一期杂谈里已经提过,这个师傅的理论水平着实有限…在他心目中,老子如果做官,有很多事是说得过去的…
39. 小白龙王伯昭拍摄本剧时刚从上戏毕业一年,当时他因主演《笔中情》而走红,被誉为新一代的英俊小生,本来他想出演唐僧的,可惜杨导已经找到了徐少华,但是小白龙的扮演者一直空缺,杨导希望他能演;因为演不了唐僧,他就不想演,最后跟杨导提条件,把每集的出场费生生提到了五百元才入组…这个秘密被导演保守了30年,今年在录制《鲁豫有约·西游三十年》的时候,才由王伯昭自己爆出...一经披露,着实惊了台上坐着的猴子跟猪,因为他们两位号称是组里拿片酬最多的人,其实还只有八十元一集…
40. 本集特技的制作质量堪称二十五集之冠,无论是悟空飞行,还是玉龙升天,抠像几乎没有毛边,动作自如,即便放到现在,也能秒杀一些粗制滥造的二线电脑特效剧…
41. 其实王伯昭这一千五百块的片酬也不白拿,出演本剧之前,他一点武术功底也没有,白龙舞剑的动作都是林志谦手把手教的,他练的也十分刻苦,最终的拍摄效果已算不错了…
42. 唐僧离开陈老儿家时摔了个趔趄,这个小细节加的很好;正应了“本心不持,脚下不行”,这一去路途茫茫,大徒弟还是需要的…
43. 本剧美术师马运洪创作了这幅名画“圯桥三进履”,他当时虽是中央美院的油画老师,但其国画功底亦不可小觑…
44. 那猴儿果真是个根器人,一拨就转,这一段表演中,六爷的眼神着实灵动…
45. 接下来的加戏堪称央视版《西游记》的第一大狗血剧情,三十年后,竟然被很多无知看客奉为原著…记得张版刚播出的时候,网上不乏有碧波潭万圣公主过于清纯不能胜任荡妇的评价…笔者对此评价实感无奈,有句话怎么说呢??世上本没有《西游记》,杨导拍完了,便有了原著…戴编的想象力着实丰富,竟然能编的严丝合缝,也不能不说是奇迹,碧波潭在西牛贺州,而小白龙正是西海龙子,且万圣公主本来暗恋九头虫,嫁给小白龙不过是攀附高门;这个逻辑即便是现在看来也毫无破绽,唯一令人不适的是这已经不是原著了,也脱离了神话小说抑或童话小说的范畴…至于他是什么,还是请台湾省的那位阿姨给大家定义吧…
46. 有心的看客应该可以分辨出,第一次出场的九头虫和万圣公主并不是后来的于伟杰和张青,这个九头虫名叫李龙斌,也是剧组的班底演员,而一号万圣公主的扮演者如今已无人知晓…
47. 小说中的西海龙王着实是亲情泯灭,那明珠也根本不是玉帝所赐之物,就因为儿子碰倒了明珠,就要告他忤逆,那如今这许多坑爹的宵小之辈,又待怎讲???
48. 原著里,五方揭谛,六丁六甲,护教珈蓝这帮穷神都是第一次出场,从此踏上了为奴为仆的日子…本剧将其全部精减,省掉了一大笔经费…
49. 王希钟老师虽然是国宝级的造型师,但这九头虫的造型真是不敢恭维…小说中九头驸马手拿一把月牙铲,也是骁勇异常,我至今不知道剧组给驸马爷设计的这对兵器叫什么…
50. 观音菩萨很喜欢变老人,不是老和尚就是老母;本剧则把老母改成了村妇;紧箍咒又叫定心真言,心便是心猿,定心真言直译过来就是“唠叨孙悟空的话”…小说中猴子由东海回转之时,曾碰见顺路而来的观音,这菩萨委实不怀好意,她催悟空:“快去,莫错过了念头。”何谓念头??不就是那个箍跟咒么???
51. 人们熟知的悟空形象总是头戴花帽的,其实小说里,悟空因被念咒而头疼万分,早已将花帽撕烂,瞬间变成了光头,所以后面有很多接触他的人都叫他小和尚…这一点设定本剧并未严谨遵守,导演很喜欢给悟空戴佛字僧帽,岂不知重点都在箍上,戴个佛帽心中无佛又有什么用呢???
52. 这金箍乃是一根金线,见发生跟,根本就看不见…但是如今的影视作品,大多遵循戏曲的设定,金箍越醒目越大越好…
53. 小说中悟空埋怨三藏不济的桥段被导演删除了,其实猴头早有这种无奈,这苦也只能跟屡次害他的观音菩萨诉…
54. 小说中的玉龙三太子能够变人,但他变成人的本相一定具有龙族特征,注意这个“象”字;其区别于人;应该是个有角有须的龙人模样,关于他真正的模样,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其表弟螯龙“方面圜睛霞彩亮,卷唇巨口血盆红”之造型。而不似剧中和民间传说的那般秀美…
55. 第十五回中,观音称西海龙王为敖闰;而在第四十三回《西海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鰲回》中,这位龙王又被作者称为敖顺…设若西游记的作者是一个人的话,他到底有没有必要把西海龙王写成两个人呢???或者说如此浅显的笔误他能察觉不到么??由此笔者可以大胆的推论,《世德堂本西游记》的作者绝非一人…
56. 敖闰的扮演者依旧是沙师弟闫怀礼…
57. 小说中,心猿将白马收缰,但只缺鞍辔;观音又特意让珞珈山土地在前面虚设了个里舍饲,将鞍辔赠予唐僧;菩萨的办事效率着实不高,赠车都不是整车赠…提车用户两天后才收到座椅和靠背…
58. 鹰愁涧之来历本剧也没来得及讲,“这水光澈底澄清,鸦雀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身影,便认作同群之鸟,身掷于水内,所以名曰鹰愁陡涧。”看来水质清不仅鱼不敢过,鸟亦不敢飞…也算是人际交往的一条歪理…
第八集《坎途逢三难》因囊括内容较多,笔者可能会稍晚更新,这也将是86西游记杂谈第二篇的尾声,敬请耐心等待…持续关注…
作于7月21日,22日,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