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韩寒(长文慎入) - wutong92120/KFQ-POST GitHub Wiki

作者:zhouufo

时间:2012-02-22 21:18:08

前言:很抱歉又在HC发有关韩寒的帖子,知道大家已经非常厌倦了,为了我能够静下心来无视某些小把戏,把精力用到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股票上,我决定学习@华丽阁楼 ,来一篇“韩粉”的自白,虽然不期望能够终止这种无谓的争吵,但总算是给我自己一个交代。

 

一:我对双方的态度

方舟子和韩寒之前都是我喜欢的人,加上蔡康永,大概是我最早关注的几个人。其实,喜欢两个人的原因比较相似。出于对假货的憎恶,从N年前打假英雄王海开始,我就开始拥护这一类人,包括司马南,虽然我不同意他的政治观点,但对于当年打气功的假也是十分赞赏的,方舟子也是类似的角色,甚至除了打假以外,方舟子的其他科普杂文观点也和我的比较接近,因此更多了一份亲近之心。

知道韩寒要更早一些,但作为方舟子的学弟,虽然大学基本荒废,但至少中学还是有颇多能引以为傲的“事迹”,也有着优秀生对于差生那种优越感,所以一开始倒是基本没有关注,除了知道他写了一本《三重门》,就基本一无所知了。而由于我的年龄比韩寒大了颇多,那个时候更关注《尤利西斯》等巨著(其实也是装13而已),更不会有兴趣看他的书。一直到工作以后,看了他的一些时政博文,他的想法观念与我“心有戚戚焉“,对于他能够大胆地发表着我们只能被河蟹的文字很是欣慰和羡慕。但也远远不到“粉”的程度,没看过他的书,没看过他访谈节目,甚至关注他的博客都是很后来的事情。对于我来说,韩寒也不是一个作家,而是类似于李承鹏这样的时评人。

要比较的话,韩寒更多像是意见相投的网友,而方舟子由于实际工作更多,受到的攻击和伤害更多,因此更多一份尊敬和佩服。我的这种态度也从未隐瞒,大家翻看HC的旧帖,也可以很容易找到我为方舟子辩护的帖子。

 

二:我对本次事件的态度

谈这个之前,我先说一下我的为人处事态度。在HC也多次说过,我主张“对事不对人”,反对一下打倒一片,尤其反感那种“一件事做错,就给一个人定性,一点定性一个人,这个人做的就都是错事,更进一步到这个人彻底一无是处,从个人能力到思想品德到生活作风都有问题”的逻辑,这是强盗逻辑,也是WG逻辑。这样说说也许很多人认可,但到实际生活层面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某些说错话的明星,比如前阵子的地铁事件。虽然在某些场合,我也可能违背这个原则,但至少在我保持理智和清新的时候,这个处事原则一直在我的内心敲打着我,提醒着我。

 

对这个事件也是这样。从一开始进入这个讨论,我就很明确说过,我不是反方舟子,而是反对他这种质疑的方式。方舟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各种或真或假的消息,各种诡辩强辩的所谓证据,铺天盖地地抛下来,并且成功地抓住互联网的眼球,形成两大阵营并正式开战。说俗一点,就是把事情搞大了。

 

后面的过程大家都看到了,虽然早期方派很是狼狈,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随着事件深入发展,各种“证据”曝露出来,从一些大型社交网站上看,似乎韩寒已经处于明显劣势了。难道韩寒真的如此不堪?真的是人造韩寒?

 

对我自己来说,我的坚持是基于一个常识——所谓的代笔者根本不可能存在。和2000万悬赏无关,在现今这样咨询发达的社会,韩寒从萌芽开始就被放在放大镜下,要找到一个第三者代笔至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孤本,或者某一本书出类拔萃,倒是可以说是韩寒在某书店角落偶然所得,但长达10多年的创作期,数部长篇,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无论如何难以用偶然发现论来解释。唯一存在一点可能性就是他的至亲,也就是他的父亲韩仁均,存在代笔的种种条件。但好笑的是,种种针对韩寒的质疑,放到韩仁均身上居然变成更可笑的质疑(比如英语水平,比如奥特曼,比如对车和女人的理解,比如80后的共鸣。。。。。),这也让韩黑们无法自圆其说。有的一口咬定韩仁均,然后无视一切不利质疑,如方舟子,有的闪烁其词,明明自己写着“初期就是韩寒父子的双簧”,然后又声称自己从来没说过韩寒的文章是韩仁均写的,代笔是谁还不确定。

 

但说句老实话,我在两个时刻出现过动摇,其一,是看到网易视频,韩寒说不是他写的那段,其二,是微博看到韩寒14岁写小镇生活那段。而与之对应的是,通过对这两个证据的求证过程,我开始醒悟,回顾了一下整个质疑过程,就此决定彻底结束这种不对等的无谓争执。

先说网易会客室视频那个。一开始倒不是为了《三环之王》那段,而是看到说韩寒抵制日货后又开日本车为日车代言,我花了10分钟找到完整版视频,花了20分钟找到一个视频文字说明,然后发现文字版太过简略,又花了一个多小时听了一遍多,大概明白了韩寒的想法,然后花了10分钟回帖,http://bbs.hoopchina.com/3273277-24.html478楼。然后有的韩黑认可了,如480楼,有的则继续纠缠并上纲上线的,如550楼,当然更多的就直接无视我的回复,继续抓住这一点“质疑”,如某豹的XX问,甚至还有人不顾前后5-6年的时间界限,断言“韩寒刚说要抵制日 货,一转身就为日本车代言”这样来混淆视听。

顺便说一句,罗永浩看到方舟子转这个消息之后,评论说:原来韩寒也抵制过日货?那现在的进步真是可喜可贺呢。

 

然后是小镇生活。我在某论坛看到的时候,标题是看看“14岁的初二学生“写的小镇生活,并附有小说全文,刚看到小说的时候,确实为其中的文字的老道吓了一跳,第一反应也是14岁怎么可能写得出来。于是去找出处,发现在“零下一度”的合集中,而该合集是发表在《三重门》之后,序言韩寒明确说了其中包括一些旧作和新作,不知道为什么韩黑就一口咬定是初中的旧作?后来搜了很久,在一篇介绍韩寒的文章中明确陈述了零下一度中哪些是新作,哪些是旧作,再后来方舟子自己也考证出这篇发表在2000年的萌芽杂志上,因此作者的年龄一下子就提升到18岁。14岁和18岁成熟度有多大差距大家应该很清楚吧?何况这个时候他已经发表了《三重门》。查证之后,我同样在HC回了帖,但是依然不断被韩黑作为铁证不断重复,然后又继续纠缠文中的个别词语。

 

找这些材料花费大量的时间,好几个晚上搞得很晚,我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再回顾了一下整个过程,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一直认为对战的双方就是韩寒和方舟子,或者包括他们的一些铁杆成员。双方力量是对等的,最然方舟子们的证据很烂,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用事实说话,也不怕他。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韩寒一方能够取证愿意花费精力去求证的人寥寥无几(在HC大概可以算我一个),而方舟子则发动了整个互联网的力量。方舟子一开始还自己看看韩寒的小说,提出一些即幼稚又无聊的所谓弱质疑,到中后期基本就是不问出处不求证不管真假直接微博转发网友的发现(这种行为是不是很眼熟?),这样实际上演变成韩寒一方VS成千上万的集团军!

 

也许有人会说,韩粉人数更多啊,没错,一开始支持韩寒的人肯定多得多,但不要忘记,一、作为局外人,质疑容易求证困难。任何人都可以拿着放大镜看各种有关韩寒的资讯、小说,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寻找疑点,尤其是所谓的“弱质疑”,随便拿根柴火就成大棒了。而要求证就要困难得多。又有人说了,局外人求证困难,韩寒作为当事人,要辟谣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二、即使作为当事人,由于时间久远,要保持当时的记忆也非常困难,或者质疑的内容又是非常主观,难以有评判标准的。人的记忆很奇怪,对于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往往只能记住核心的内容,做了什么事,而对细节无法掌握。大家可以尝试回忆一下自己5年、10年前的深刻记忆是不是这样。比如我高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我数学竞赛得了全省第5名,而前4名选入冬令营(那是我儿时的梦想),我记得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在上课,老师让我上去做题,然后我做着做着就流下眼泪。能记得住的就这些,当时是什么季节,上午下午,上的什么课,老师是谁完全没有印象了。再举韩寒的一个例子,有人说当时比赛补考通知时间10点,考试时间11点根本来不及赶到,如果韩寒父子就是想不起来怎么赶到赛场的,想不起来具体的时间点,如何自辩?当然纷纷表态挺韩的当时评委的意见,他们是看不见的。如此这般,就算100个人中有一个人找到一个质疑点,随便也能凑出几百个,韩寒得花多少时间去应对质疑?他还要不要写书?要不要赛车?要不要陪家人?

 

所以,这样的质疑完全不对等,在这样不对等的质疑内容太多了,也就难免出现疏忽,有可能是记忆出现偏差,有可能是被误导。这样的结果,就是网络上各种真的假的辟谣过的没辟谣过的不利于韩寒的消息满天飞,对于没有时间去逐个求证的人群(这是绝大多数),很容易受到占大多数的信息引导而去选择去相信它。

 

看到陈鸣关于《差生韩寒》的应答之后,我已经找不到理由动摇了。

陈鸣:首先必须澄清,我们当然做了大量调查工作。采访了和被点名的几篇文章、小说《三重门》、《漂来漂去》有关的很多人,包括同学、老师、朋友、车友、评委等等,这些采访对象都是我们自己找的,每一条重要信息都经过三个信源以上核实。

陈鸣:质疑方从未切实调查过与韩经历的见证者,我们独力找出来了,姓名俱在,欢迎核查。例如韩寒的同桌和同寝,都是三重门写作的第一见证者;例如《杯中窥 人》的监考林青,是我们第一个找到的。其实这些人一点不难找,也十分愿意说话,但是之前人们只愿坐电脑前发表高论,写理论分析文章,就是没勇气去找。

陈鸣:我22日抵达上海采访,211日回到北京采访,214日完成稿件。从22日起,我不断地在市区和松江之间奔波,只为寻访韩中学时的老师、同学。我找到一个同学A,随后通过A找到同学B,如此顺藤摸瓜,逐渐完成采访。几乎所有采访均有双份录音。

陈鸣:我采访过的所有人,包括没有出现在报道里的,均表示愿意在法庭上为韩作证。

哪个韩黑敢说类似的话???

 

我还能说什么呢?至少,三重门时期的韩寒是足够鲜活和真材实料的。而只要证实了这一点,只要证明了年少的韩寒有足够的才气和写作能力,这就成为方舟子们所有的“逻辑推理”的“蚁穴”!这些所谓的“质疑”都将不攻自破!

(说起来,我也很纳闷,除了最早的麦田,方舟子们总是抓着10多年前的旧事不放,甚至连初中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说事儿,反而对路金波之后发表的小说文章视而不见,按说年代越接近应该越容易找到问题啊。还是因为这样的质疑韩寒也更容易应对?)

 

到这个时候,我还十分为韩寒惋惜,虽然他应对如猪,但平白受此无妄之灾,承受经济和名誉的双重损失,内心为他颇为不值。

 

然后很偶然地,我看到了方方老师的微博。

方方,湖北女作家,我当年很喜欢的两个女作家之一,另一个是池莉。抛开她作为第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评委之一对比赛过程的回忆(对阴谋论者的另一记耳光)不谈,我只想引用作为一个资深作家,她对韩寒的看法,和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态度。

 

————对韩寒的态度

方方:回复@闲来无事乱翻书:我也认真地回答你:我跟韩寒没有任何来往。也没有任何交谈。韩寒的小说从文本上看,自然写得一般,但他有很多想法和感受,却很可贵。能赢得无数年轻人的喜欢,也很了不起。他的博客有许多篇真的写的不错。

 

方方:我和很多作家都没有来往,也从无交谈,但我也会相信他们的作品是自己写的呀。这个不需要依据呀,我看他文章就可以了。

 

方方:回复@弗世出:看看,你们把韩寒看得太伟大了。在我眼里,韩寒只是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喜欢写作的年轻人而已。

 

方方:回复@夏荷香满塘:我也觉得蛮奇怪的,为什么相信韩寒的文章是他自己写的,就会牺牲掉自己的名誉呢?如果名誉这么容易牺牲,那要它有什么用? //@夏荷香满塘:觉得好奇怪,对你们这些作家非常尊敬!但是韩的确是个草包啊!你们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名誉,为一个草包?!

 

————对质疑的态度

方方:回复@海蓝椰汁儿:呵呵,我是一边想表明自己观点,一边要小心防卫哩。当然,同时也想试试:如果一直好好的说话,你们的方式会不会缓和点。现在看来,大多人还是能理智的。争吵的升级,多是在吵的过程中方式运用不当而越发激怒对方,以致火势更旺。其实韩方之争,大概也是如此吧。

 

方方:嗯。看到很多人在教导,很多人在劝说,很多人在讽刺,很多人在骂人,很多人……。受教了。江湖果然险恶。其实我只是认为韩寒的文章是自己写的,并不反对方 舟子的质疑,不要求大家跟我想的一样,也不想跟各位发生冲突,我只是小心地维护自己的表达权,只想按自己的认知作出判断。难道各位不能容忍?。

 

方方:我会继续支持韩寒和方舟子。虽然他们有些文章或有些事情我不完全认同。但在这一次的论争中,我依然认为韩寒的文章是自己写的。我希望这个富于正义感、喜欢写作并且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年轻人能够坚持下去。

 

方方:回复@_摩西之杖:我根本没有担心有人质疑韩寒以及明天有人质疑我。对于所有的质疑我也没有反对。而我个人的观点只是相信韩寒的文章是自己写的。如果质疑者不能容忍这个,质疑的意义难道不会打折扣?

 

————最后,我看到这个。

方方:回复@163:其实越写越退步的作家多得是。呵呵。但韩寒倒是在进步。我想经过这一次风波后,他会有更大的进步。会更深刻地体会人生。更深刻的了解世道。更深刻地认识人性。

 

三:还原韩寒

 

还是先插一句题外话。我一直对高中直接参加选秀的NBA球星有点歧视,倒不是说否定他们的天赋和能力,只是觉得,缺乏大学生活的熏陶而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NBA,人生阅历不足反应到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必然会遭遇巨大的心理冲突,而很容易迷失。实际上,包括科比、加内特、麦蒂等巨星的高中生球员,在职业生涯初期(甚至贯穿整个职业生涯)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成如詹姆斯,在处理转会的过程也闹出笑话。(当然姚明是一个特例,毕竟中美体育机制差别很大)

 

同样的,对于韩寒,他的天赋是无疑的。但是生活阅历不是靠几本书基本杂志就能够深刻体验的,而作家和车手都是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子,韩寒本身也不是一个人来疯、善于谈吐交流的人精。再加上前些年的年少轻狂和些许懒惰(文学方面),韩寒从思想上也许更成熟些,但从阅历和技能上还缺乏足够的提升。还准备吃多久的老本呢?

 

在这个事件中,韩寒失去了什么?粉丝?偶像派当然需要粉丝,但韩寒需要继续走偶像派路线吗?现在已经30岁了,偶像派还能走多久?那些摇摆不定的所谓粉丝,迟早都是要走的。金钱?也许短期是有金钱上的损失,但任何一个成功人士,30岁绝不是事业的顶峰,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赢回来。至于名誉?再次引用方方老师的话“如果名誉这么容易牺牲,那要它有什么用?”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弱质疑”串联起来的效果,韩寒要打破轻而易举,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而已。只要能够拿出足够水准的新作,再多质疑只会随着时间烟消云散,那些被一时蛊惑的普罗大众也会逐步打消曾经的疑虑。所以表面上看韩寒似乎输了,但实际上几乎没输什么东西。

 

而在这个事件中,韩寒得到了什么?教训,深刻的教训。危机公关的教训倒在其次,认识自身的不足才是关键,能够努力去弥补不足才是关键的关键,同时,学会内敛,学会宽容,学会淡定。还有生活阅历,人性体验。很多书本上的东西亲身体验,这一个月韩寒学到的东西只怕比之前数年都多。这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就是无价的财富,如同醍醐灌顶一般。

 

写到这里,我倒是蛮期待韩寒的下一部书了。

 

期待着韩寒的凤凰涅槃。

 

PS. 至于网易视频中韩寒说不是我写的,这个漏洞确实还没补上,但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也许是编辑改的,也许真是他自己写了一段违心的话,也许真的有人替他润色了几句话,那又怎么样呢?韩寒不是那个高高在上完美无瑕的精神领袖韩寒,但只要韩寒还能继续拿出新的小说,继续写新的博文来表明他的观点,韩寒就还是这个嬉笑怒骂率真性情的社会评论人韩寒。

 

 

⚠️ **GitHub.com Fall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