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望不到远处(《致青春》书评) - wutong92120/KFQ-POST GitHub Wiki
作者:呆呆艾
时间:2013-05-05 13:11:30
青春系列的小说,大约就是为了一丝共鸣。读者能在其中隐隐约约看到自己,就算成功了。《那些年》是如此,《致青春》亦是如此,当然就算是青春,现实里也远没有那么激情,大可不必抓着小说里夸张的细节去纠结青春是不是这样的。
Part1“我愿意傻,他愿意走,没有谁欠谁。”
陈孝正遇到郑微,说不清楚是幸运还是倒霉,但郑微遇到陈孝正一定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对于我来说,小说中的大学生活是有隔离感的,但关乎爱情友情的,没有年龄界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郑微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遇到陈孝正,莫名其妙的沦陷,勇敢的一塌糊涂。这是青春的特权,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为爱情任性。把整颗心掏出给一个人,不顾一切的追逐,全心全的付出,以为这样就可以幸福。那种天真,不可言说。
单恋时,一次一次的撞南墙而不回头,因为太爱,所以就算累了也不肯放手;在一起时,微微说,她害怕他会突然不见了,因为太爱,所以患得患失的飘渺感;分手时,她想如果她还要自尊,就该马上转身就走,脱口而出的却是要跟他一起走,因为太爱,所以忘了自己。
“要多爱自己一点。”
一句让我不能释怀的话,郑微的青春由此终结,我的好像也是。爱情很俗气,连说过的话都如此相似。
总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年轻的我们怎么会相信自己注定不能拥有那“一二”的幸运。
“我愿意傻,他愿意走,没有谁欠谁的。”
努力过,爱过,我的青春你来过,这样就够了。
很多人看完《那些年》说,每个人男人心里都一个人“沈佳宜”。
而在《致青春》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自己心中的“陈孝正”。
Part2“他自己都不相信能拥有,所以注定得不到。”
跟微微的嚣张跋扈相比,陈孝正的青春是隐忍的。
也许是家庭原因,让他太早成熟。如果没有遇到郑微,没有这1厘米的误差,他的人生一眼可以望到尽头。
小说读到最后,发现最可怜的那个,不是爱错人的阮阮,也不是甘当配角的老张,而是陈孝正。
初见时,阿正一把推开微微,也许从这里开始就预示了他们的结局。
后来,微微的痴恋让他狼狈不抗,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沦陷在她的爱情里。是那个傻丫头在考场外执着的等着他的时候,还是失约后,她的歇斯底里的喊“不玩了”的时候,又或是在她点点滴滴的陪伴中?
阿正遇上郑微,也许真的不是一种幸运。没有她,他就不会知道,原来会有一个人爱他胜过爱自己,原来爱情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那样,在往后的岁月里也不会有多失落了。
不曾拥有并没有多痛苦,拥有后的失去却令人撕心裂肺。
陈妈妈说,阿正要不找一个能让他飞黄腾达的女人,要不找一个能陪他吃苦过日子的女人,可郑微两者都不是。
他不能走错一步,守着自己的理智与冷漠,因为他不是吴江、许公子,他的机会只有一次,不能重来。1厘米的误差就可能毁了他的大厦,这样的风险太大太大。
他有太多的机会把握住微微了,哪怕是三年之后,郑微的爱情还是为他留着的。
其实所有的借口都很多余,大大方方的承认只是不够爱而已。
对这样的角色,我一向是很恶毒的。选择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就该承受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却独独对陈孝正,更多的是一种怜惜。
也许,是因为,虽然陈孝正爱自己胜过爱爱情,但微微确实是他心里的唯一。对于更多“微微”似的女孩们,在她们的“阿正”的世界里,“微微”只是过客,甚至是路人。
只是,自己都不相信能拥有,怎么会幸福?
Part3“身体是快乐了,可灵魂呢”
七年前,林静一声不响的走了,那时候郑微才知道爱情是什么。
七年后,林静悄无声息的回来了,这时候郑微的爱情已经死了。
辛夷坞跟匪我思存一样,有着“后妈”的称号,以虐待主角出名,但郑微算是不多的例外。
再怎样,她至少是对林静有感情的,林静也是爱她的。这段婚姻不算太糟糕,甚至比绝大多数人要幸福。
在跟林静XXOO的时候,有一些关于郑微的心理描写,很有趣。
“以前,跟阿正的时候,总是怕自己给的不够,而现在,跟林静,只需要承受。身体是快乐了,可灵魂呢?”
很不纯洁的说,我的泪点竟然在这里。
我相信微微会过得很好,也相信林静会是她以后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只是她再也找不回,那种毫无保留的爱情了。
对于林静,一开始我是排斥的。可能是因为,和微微一样,还是幻想着她能跟陈孝正在一起的。
直到最后,林妈妈反对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林静硬生生的挨了一耳光,也要跟郑微结婚的决心,一下子就把陈孝正比下去了。
这样一个男人,是值得郑微托付终身的。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Part4“听说那时你哭了”
在曾院长的丧失上,郑微带着三岁的儿子再次遇到陈孝正。
他问:我很好奇,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同样是等待一个男人,一个窝囊废和一个成功的男人,同样让她等,一个只是三年,一个或许是一辈子。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郑微说:“当然有区别。这和一个男人是否成功无关。我等他一辈子,但我知道我是他的一部分,但对于窝囊废而言,我等他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也永远只是他蓝图上可以修改的误差。
过了这么久,经历了这么多事,陈孝正还把他们之间的错过归咎于“成功与否”,只能说他从未真正领悟过。
其实,我是不大能理解陈孝正这种矫情的。
明明选择放弃的是他,偏偏看起来受伤害最深还是他。
在这段爱情里。郑微对得起陈孝正,更对得起自己。她做了自己能做一切。陈孝对不起郑微,更对不起他自己。所以当郑微已经放下一切,他却还活在回忆里自残,对过往耿耿于怀。
“听说那时你哭了”
可是能怎么办呢,我们都回不去了……
Part5“青春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十七岁。
明明是大好时光,却总"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候喜欢大段大段华丽的文辞,喜欢甜蜜浪漫的爱恋。
所以一上午地理课和历史课就略读完毕,然后扔给后面“排队”等书的闺蜜,一脸的不屑,这样浅白的文字,流水账似的情节,寡然无味。
重读这本书,我二十三岁。
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望不到远处。一路走来,少了几分幼稚的傲气,多了一些小心翼翼的谨慎。那些可以挥霍的时光,一下子就被偷走了,来不及悼念,就要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也许,青春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留下太多眷恋,所以我们都不舍,所以我们在无人时怀念。
很多年后,想起那些荒唐的傻事,会是怎样的情怀?
你爱过,爱过你的人,又在哪里?
曾经以为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人,还记得他的样子么?
那些为他难过的日子,第一次喝了酒,在陌生的城市里游走,似乎变得很可笑一样。
于是乎,明白我的青春即将逝去,再也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