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 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 说说那些狂傲不羁的名士 (10.25增加人物 王戎 ) - wutong92120/KFQ-POST GitHub Wiki

作者:晨光雅曦

时间:2011-09-23 18:59:47

 NO.1:魏晋
 
人物:阮籍
 

不羁事迹之一:穷途当哭

在晋朝的官道上,一头老牛拉着破木车在缓缓地行驶着。没有车夫,也没有方向,只有一个喝得半醉半醒的人,傍着一个酒坛子,坐在车上,任凭木车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摇晃着。这个如木雕、泥塑一样坐在车上的人就是阮籍。
就这么一路走着走着,也不知过了多久,车子停了下来,因为前面或是高山挡路,或是河流梗阻,总之,此路已到尽头。穷途末路的驾车人,开始放声痛哭。直哭得天昏地暗,草木含悲,山谷回应,河流呜咽……哭够了,阮籍手持缰绳驱车又走向另一条路,这条路走着走着,也到了尽头。阮籍再次放声号啕。

就这样,他一路走到底,一路哭下来,眼泪流进了酒坛里,洒在了荒郊野外。
阮籍的举止,在别人看来是疯狂之举,其实是大有寓意。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在这黑暗而血腥的年代,宫廷内部刀光剑影,权力之争异常惨烈;宫廷之外门阀士族互相争斗,代表社会良知的文人雅士被大肆摧残和杀戮,魏晋几乎成为恐怖的代名词。
 
不羁事迹之二:棋以寄哀

阮籍父亲早亡,和母亲相依为命,平时他对母亲很孝敬。他母亲断气的时候,阮籍正与朋友下围棋。有人匆匆忙忙地跑来告诉他:“阮公,你母亲去世了,你快回家吧!”
阮籍听后,却一动不动地盯住棋盘;他的朋友一听这个噩耗,顿时说:“不下了,你家出了丧事,你快回去吧!”阮籍却说:“请终此局。”朋友和看棋的人都觉得他太奇怪了:你母亲都死了,你还有心思下完这盘棋?还在乎这一局的输赢?
在人们的诧异和不解的目光中,阮籍克制着自己的悲痛,终于把那盘围棋下完。当摆放好最后一粒棋子时,阮籍“举声一号,吐血数升”。这个孝子不是用常人的眼泪和哭泣,而是用热血来表达感情的。
 
不羁事迹之三:阮氏之醉

阮籍有一个女儿,不仅容貌秀丽,而且德才兼备。有个谋士就给一直想拉拢阮籍的司马昭出了个主意,怂恿他与阮籍联姻,让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娶阮籍的女儿为妻。无计可施的司马昭立即同意了,并马上派人到阮籍家提亲。对于司马昭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这件事,胆识过人的阮籍的确是为难了。若答应了司马昭,有损自己的声誉,落得个攀附权贵的坏名声不说,还等于把女儿推进了火坑;若不答应,得罪了司马昭,自己和女儿也随时会有丢命之险。阮籍思来想去,于是打定主意,从此天天沉醉于酒中。提亲的人来到阮家,看到阮籍烂醉如泥、不省人事,根本就无法开口。最后,只好如实回禀司马昭。司马昭依然不死心,自己亲自上阵。他来到阮籍家一看,阮籍果然喝得酩酊大醉,正抱着酒坛子呼呼大睡呢!司马昭何其扫兴,只好提起嗓子喊阮籍醒来,可是无论司马昭怎么叫喊,阮籍还是鼾声如雷,烂醉如泥。司马昭不甘心地坐在阮籍家耐心地等候他醒来,可是从上午等到下午,阮籍还是没有一点醒来的迹象。司马昭只好回去,不过他也自有主张:你阮籍今天醉了,我明天还来!司马昭的心声,仿佛被烂醉的阮籍听到了一样,第二天司马昭又来到阮籍家中,看到的还是昨天那幅景象:阮籍烂醉如泥,兀自呼呼大睡!这司马昭也和阮籍赌上了,一连到阮籍家去了十几天,可是每一次阮籍都是醉得不省人事,把司马昭弄得哭笑不得,无计可施。联姻之事,也只得作罢。昏昏然一连大醉六十天,是一种什么滋味?又是何等的险境?
一次,阮籍少有的没有喝醉,和几个大臣陪司马昭谈话,有一个大臣说起有个地方一个人把亲生母亲杀了。大家正议论纷纷时,阮籍开口说道:“嘻,杀父亲还可以,何至于杀死母亲呢?”
阮籍这句话,把满座文武都吓得变了脸色。因为当时,司马昭正在主张“以孝治天下”,即要子孝父、臣忠君。孝和忠是紧连在一起的,父和君代表着家国的权威。阮籍这句流露着明显叛逆性的话,足以引来杀身之祸。大家都替阮籍捏了一把冷汗。
司马昭心中大为不快,沉下脸来质问阮籍:“杀父是天下之极恶,而你以为这是可以的吗?”阮籍不慌不忙地随机应道:“禽兽多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如果杀父是禽兽之行,而今有人连母亲都杀,岂不是连禽兽也不如吗?”

 
人物:嵇康
 

不羁事迹之一:抚琴相吊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不少名士前来吊唁。按照常理,吊唁者到灵堂哭拜,作为丧家之主的阮籍应该以礼相待。可是,阮籍却不按常理出牌,只按心中的爱憎好恶来应对。来客中有一位名叫嵇喜的,是个追名逐利的官吏,与司马氏家族打得火热。尽管他的官位和名气都不小,可阮籍却不买他的账,既不上前致谢,也不回礼,只是用白眼相向,让嵇喜十分尴尬。
下不来台的嵇喜回去对弟弟嵇康大大抱怨了一番,嵇康听说后,立即带了酒和琴要赶往灵堂。嵇喜大吃一惊:哪有带着乐器去给人家吊唁的?可嵇康也不解释,翩然而去。
 
不羁事迹之二:轻挑权贵
 
钟会身出名门,是曹魏大臣,也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而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活脱脱一个天才级的“政治动物”。但是嵇康拒绝交往这样的朋友。虽说出身高贵,官位显赫,可在文学才情方面,对于仅比他长两岁的嵇康,还是敬佩有加,甚至到了不敢与之面对面交流的地步。《世说新语;文学第四》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当初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后来做了高官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理都不理,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终是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决定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了,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涩然而去.
 
NO.2:唐宋
 
人物:李白
 

 

不羁事迹:我本楚狂人 风哥笑孔丘
”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进皇宫,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第一人。然而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坚信自己的才能必定有用处。天宝元年,李白来到京都长安,那时士子只能通过考功名才能被朝庭录用。李白不是生活在仙界的神,他是凡间的人,自然不能免俗。他带着自己的诗作去见朝庭命官贺知章,这一潜规则名曰“行卷”。在唐代进士考试的试卷不弥封,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抄送给有权势的人看,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吹嘘或推荐。朱庆余的那首
 
《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一个典型的“行卷”个例。最终得到了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回复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余于是登科及第,并因张籍的赏识而名播海内。   
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稿惊呆了,说他不是凡人,是仙人下凡,称李白为“谪仙”。随后,贺带了李白的诗稿去拜会主考官杨国忠与监考官高力士。贺走后,杨国忠对高力士说:“不知贺大人欠了那姓李的多少钱,叫我来替他还债。”高力士笑了笑说:“睬他做甚?到时直将那小奴才赶出考场便了。”   
到了开考时,李白很快就做完了试题,当他把卷子交给杨国忠时,杨没正经看上一眼,就掷于地。并出言道:“就这样的诗文也配来应试?给我当家奴还将就将就。”高力士也帮腔说道:“你小子啊,给我脱靴还差不多。”   
李白的诗才自然要胜过朱庆余,但他还是落第了。在羁留长安时,李白的诗名传开了,在长阳公子等人的力荐下,李白的诗也征服了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唐玄宗,下诏征李白为翰林学士。   
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面对明花美人,当然要音乐助兴,玄宗嫌旧曲听腻了,就宣李白前来作新词曲。杨贵妃为李白倒了杯酒,由玄宗亲手赐给李白。李白见高力士也在一旁侍奉。便对玄宗说:“皇上,微臣一路赶院中小路而来应旨,靴子叫草泥沾汚了,不可弄脏了这干净的地毯,还是烦请高力士替我把靴脱了罢。”于是玄宗下旨令高力士脱靴。李白终于报了应考时的羞辱。
   对于脱靴之辱,高力士岂肯罢休。就在杨贵妃面前进谗言。说李白的《清平调》暗射贵妃的隐私。那句“借问汉家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就是将贵妃比作赵飞燕。赵飞燕出身低贱,不是和娘娘相似吗?赵飞燕与宫奴黑赤奴私通,不是隐射娘娘与安禄山走得近吗?

在如此这般的谗言下,杨贵妃岂能对李白不恨,玄宗几次要提拔李白,都给杨贵妃档了。李白在长安呆了三个年头,总共一年多时间。虽说是顶着翰林学士的头衔,实际上李白的翰林叫做“翰林供奉”。在这之前叫做“翰林待召”,就是你这个翰林有事才召你,无事你就一直待召吧。所以,这个翰林是没有实权的闲职,以李白的个性,如何能曲就这弄臣的角色。于是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
 

人物:柳永
 

 

不羁事迹:尽藏青楼 落魄妓才

中国历史上和青楼女子最合得来,最受她们追捧的钱客估计莫过于柳永了。而在所有留恋青楼的男子中,能沉沦得如此卓越成就的恐怕也就只有柳永了。
古往今来,无数曾经自以为可以“全身而退”的嫖者,不是在温柔乡里彻底翻不了身,折腾得倾家荡产;就是在胭脂世界里低俗一生,最好的出路也就是领回家认个小妾,两个人还要受尽大老婆的白眼。而柳永,虽然同样迈进了秦楼楚馆,却在粉腮柔唇里觅得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在这点上,柳永可谓古今一大奇才。相传,他死后,京城青楼女子,无论名声大小,是否接受过柳永的“临幸”,都纷纷解囊相赠,捐出自己的血汗钱,凑足了柳永的安葬费。可见,他在秦楼楚馆里的威望和口碑,恐怕素以风流自居的唐伯虎也要礼让三分了。
 
 
人物:祢衡
 

 
不羁事迹之一:孤傲谁匹 

年轻的祢衡意气风发,恃才傲逸,狂放不羁。“见不如己者不与语”(《平原祢衡传》),“是时许都虽新建,尚饶人士”,而祢衡竟看不上任何人。有人对他说:“何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游?”祢衡却说:“卿欲使我从屠沽儿辈吗!”竟然视陈群与司马朗为屠沽之流。又有人问:“当今许中,谁最可者?”衡曰:“大儿有孔文举,小儿有杨祖德。”只是对孔融和杨修略有称许。如此祢衡,放眼许都,竟无人可以依违,无处可以投刺,怀中策文上的字“遂至漫滅,竟无所诣”(《文士传·祢衡》)。

不羁事迹之二:锋芒毕露

年轻的祢衡个性张扬,锋芒毕露,不知韬晦隐忍,逢迎附和,与世浮沉。对人往往“臧否过差”,“人皆以是憎之”(《平原祢衡传》),至于切齿。只有孔融高贵其才,不计较他的无礼与轻慢,多次上书向曹操推荐,而他却不齿曹操之为人,“疾恶之”,不但不愿与曹操相见,还“著布单衣練巾,手持三尺杖,坐大营门”(《平原祢衡传》),数骂曹操,既让推荐他的朋友孔融无颜,又让欲起用他的曹操难堪。曹操对孔融说:“祢衡小人无状乃尔,孤今杀之,无异鼠雀耳,顾此子有异才,远近闻之,孤今杀之,将谓孤不能容。”(《祢衡别传》)只是因为自己说过“求贤勿拘品行”,只是因担心天下人指责,曹操才放过了他。
 
不羁事迹之三:恃才傲逸
 
 “京师贵游者”们容不下祢衡,“唯才是举”的曹操容不下祢衡,“尚饶士人”的许都容不下的祢衡,带着失望,祢衡回到了荆州,有人说是他自己回去的:“衡知众不悦,将南还荆州”(《平原祢衡传》),也有人说是曹操把他送回去的:“乃令骑以衡置马上,两骑扶送至南阳”(《文士传·祢衡》)。乘兴而来的祢衡,黯然而归。  来到荆州的祢衡,刘表“甚礼之”(《平原祢衡传》),又因与黄祖之子黄射善而至夏口,黄祖亦“嘉其才,每在坐,席有异宾,介使与衡谈”。但祢衡“恃才傲逸”的品性依然,“臧否过差”的言谈依然,“见不如己者不与语”的轻慢依然。因其“英才卓荦”,“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孙盛《杂记》的曹操放过了他,“天性险急”(《祢衡别传》)的刘表放过了他,但暴怒的黄祖没有放过他,当祢衡回答黄祖俳优饶言时,黄祖以为骂己,“大怒,令伍伯将出,欲杖之而骂不止,遂令绞杀”。黄射来救迟,凄怆流涕,无限悲痛与惋惜:“此有异才,曹操及刘荆州不杀,大人奈何杀之?” (《平原祢衡传》) 

   沧若流星
 

 天才的祢衡被杀了,一个狂傲的身躯倒下了,一腔孤洁的鲜血染红天地,智慧的星空中,他如流星滑过,历史的长河,只留下一点晶莹的泪痕,犹如一声隐约的叹息:有谁还能如祢衡,敢于鄙睨世间的权威与庸碌?有谁还能如祢衡,生命的风帆高挂孤傲任性的旗语?  
   千年来,鹦鹉洲上,祢衡的坟头,总是芳草萋萋,迷濛烟雨中,仿佛又见那孤清的身影,江风吹拂,宛然又闻那不屈的吟哦。

 
人物:唐伯虎
 

生平事迹: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欢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吴中自枝山辈以放诞不羁为世所指目,而文才轻艳,倾动流辈,传说者增益而附丽之,往往出名教外。”据此,可见唐伯虎是个倒霉地牵涉进“考试舞弊案”后一蹶不起的落魄文人,即使有皇族大官人欣赏他,还是个最后被杀头的“志大才疏”王爷朱宸濠,幸亏唐寅还不像李太白那样常想自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傻不叽叽地附和“永王李璘”一样去搅浑水,装疯卖傻喝醉酒连老二都露出来,才免于王爷青睐,最后被宁王爷“放归”。不久,宁王河蟹,很快被抓杀头,唐伯虎终于未被朝廷“秋后算帐”。虽然穷死,却善保首领,免于闹市人群在看客的笑骂声中被大刀片子砍头。幸夫?悲夫?由于唐寅“文才轻艳”,“传说者”均“增益而附丽之”,平生未做过多风流事,却枉博如许风流之名,悲哉!
 
不羁事迹之一:出身寒门 聪颖脱俗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唐伯虎生于苏州,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号六如。其父唐广德是做小生意的苏州市民,母丘氏也是小家碧玉,在讲究门户出身的封建王朝,这种出身决定了唐寅只有努力奋发,通过科举才能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方能光宗耀祖,青云直上。唐寅少年时代很聪颖,过目成诵,苦读经书,闲暇时也学画山水花鸟排遣。十九岁时,唐寅娶徐氏为妻,两人感情甚洽。此时的唐寅生活平静,读史观书之余,或是幻想自己成为汉唐边塞击敌立功的将领文士,或是沉醉于目前安恬的“春江花月夜”之中:

不羁事迹之三:名满天下 天妒英才
 
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寅乡试中解元(第一名)。

其时,他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不仅自信心倍增,声名也名震江南。恰恰在唐寅人生的巅峰时刻,命运的阴影也悄然袭侵而来。正当唐寅“一朝欣得意,联步上京华”之时,他进京会试。在路上,江阴巨富徐经徐大公子与这位唐大才子结成莫逆之交(徐经虽是个有钱无才的主儿,他的曾孙徐霞客因《徐霞客游记》而万古名传。不过,至徐霞客时,徐家已中落)。据明人笔记《共山堂外纪》中记载:“江阴举人徐经者,其富甲江南,六如(唐寅)举乡试第一日,(徐)经奉之甚厚,遂同舟会试。至京,六如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填咽街巷。徐经有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聘于都市中,都人属目者已众矣。况徐拥厚赀,其营求他径以进,不无有之。而六如疏狂,时漏言语,竟坐削籍。”从此片语,可以窥见唐寅当时也是年青疏狂,因文名显赫颇为自得,经不住一掷千金的富贵公子徐经奉承,两人一同乘船进京会试,而且终日高头大马往来,还有俊仆优童陪同,非常招摇,已经惹起不少人暗中反感、嫉恨。“世路难行钱作马”,徐大公子大把金钱掷向主考官程敏政的家人,连“高考”试题都一窝端来,自然考卷做得上等。但还没有享受金榜题名的喜庆,不久就为人告发,双双锒铛入狱。封建王朝晚期已是非常黑暗,但在科举考试方面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皇帝、政府可以大肆公开卖官鬻爵搞“创收”,但常人花多少钱也不能“捐”个进士或解元。可以讲,在古代中国,“八股”科举虽然是中国文人的“桎梏”,但也是惟一清白的“净地”。对于河蟹**河蟹的主考官,结果都会为皇上亲自下旨杀头,中国最后一个受腰斩极刑的人就是雍正年间的福建学政俞鸿图,此公因为小妾收人钱财,把试题外泄,竟让一个“戏子”中举(封建社会优唐寅像伶与娼妓地位相等),引起世人喧然大哗。最后真相大白,虽不是俞鸿图自己河蟹,这位可怜虫仍被腰斩。由于一刀砍下后,人体上半身主要器官还“健康运转”,俞鸿图上半身辗转于地,用手沾着自己的血在地上连写十一个“惨”字才咽气……由此可见,凡是涉及科举舞弊案,无论哪朝哪代都是不得了的重罪。徐家此时只能搬动金山,又大洒银两,加上最终案情也不明不白,自然不会再挨什么皮肉之苦,只是徐公子后半辈子只能回家做富翁了,仕进之路想也甭再想。最惨的是我们这位大才子唐伯虎,被逮入狱,大刑伺候,在他与好友文征明的信中,淋漓尽致地详述了当时他的悲惨境状:“……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缋丝成网罗,狼众乃食人……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不久前还锦衣玉食的唐解元,本以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赏尽长安花”,殊不料锒铛入狱,身被刑具,还要面对如狼似虎的胥吏审问呵斥,遭受世人的指责唾骂。经过一年多的审讯,虽然最终没有判定唐寅是本次考场舞弊案主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他被除掉“士”籍,发配到浙江为吏。这种污辱,全然不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从“人事局”划归“劳动局”管辖那么简单,几乎就是撕掉读书人赖以生存的“精神脸面”。

不羁事迹之四:欲将年少待富贵 富贵不来年少去

唐寅三十一岁出狱后,而立之年却“倒立”,徨郁郁,既坚辞不去浙江当“吏”,又不好意思回家,就索性带着随身仅剩的几两碎银远游庐山、洞庭,盘桓一年有余,虽感“近乡情更怯”,最后也不得不回归故里。此后又气又累,大病一场,科举已经全然无望,因为他这么鼎鼎大名的才子,已经列入“黑名单”中的前几名。宋朝柳永还可以换个名字赶考,明代资讯已经非常发达,想效迹前人已是万万不能够。穷愁之余,估计唐才子也想过“To be or not to be”类似的问题,最终还是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开始卖文卖画为生,并且性情大变,破罐破摔,狎妓聚饮,无所不为。
 

 
伯虎诗词赏析一首: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宝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桃花庵》)
 

人物:王戎
 

早慧少年
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发现后看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吓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生而爱财
王戎是西晋的一位大大的名士,名列“竹林七贤”之中,在当时也是士族中的领袖人物之一。但要说他“贤”在哪里,却非常难讲。他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贪财。他的庄园水磨,据说是“周遍天下”,但他一位从侄结婚的时候,他大方地送了一件单衣,婚礼完毕之后,又心疼起来,火烧火燎的,不拿回来估计心脏病都要发作了,就又厚着脸皮跑去要了回来。对儿女他也并不大方。他女儿成家后,有次问他借了几万钱。几万钱对于王戎,可能也就跟我兜里的几块钱差不多。可他就惦记上了,天天盼着还,可女儿就是没送钱来。后来女儿回家探望,他就脸色很难看。女儿马上掏出钱来还他,王戎“然后乃欢”。他家买的李子他都要让人一个一个把核都给钻破,怕有人把他家的李子种给偷了去。
猥琐真性
西晋晚期,几个王爷带着兵互相砍杀,打成一锅粥。齐王冏一度控制洛阳,另一个王爷河间王要组织联军讨伐齐王。齐王司马冏召集会议,讨论对敌策略。王戎当时担任尚书令的高官,级别相当于副总理级别。他在会上侃侃而谈:“人家带兵百万,势不可挡。我建议你退休回家,安享天年。急流勇退,放弃权力,当真是万全之道。”司马冏的谋士勃然大怒,说:“汉、魏以来,有一个退休的王爷能活命的么?我建议把出这个坏主意的家伙处死示众。”所有在场官员非常震惊。王戎听了以后,表示要上厕所。王戎不在的时候,司马冏对谋士的建议正做认真考虑,就忽然听见有人叫唤起来了:“了不得了了不得了,王大人掉茅坑里头了!”大家让人把王戎捞起来以后,把这位浑身恶臭的王大人送回府第。王大人声称自己是“药发”,才会失足跌入茅坑。一通混乱下来,让王戎逃得一命。后来,司马冏被杀死了,王戎还活着。
 
 

 
 
 
 
 
 
 
 
 
点此收藏开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