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一伐及魏延偷袭路线的卫星图(完) - wutong92120/KFQ-POST GitHub Wiki

作者:濛源

时间:2013-04-16 17:13:02

先来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的三国形势图



当时的基本情况是

吴蜀在刘备死后进入较为稳固的同盟期,双方都放弃了妄图吃掉对方的“先易后难”策略,改为采用一致对魏的策略。蜀方得以将刘备留在永安的兵力调往他地,相继实施了南征和汉中经营,国力有所恢复。

吴魏之间发生了数次战争,规模不小,但并未对双方实力对比造成明显变化。

蜀魏之间,由于刘关张的相继辞世,曹魏对蜀汉进入一种轻视甚至无视的战略态势,诸葛亮于227年3月进驻汉中上《出师表》公开宣称北伐,直到228年2月出兵,接近一年的时间内魏方无甚反应,似乎从未认为蜀汉方会真的北伐,魏明帝在诸葛亮进驻汉中之后,曾想先发制人派兵进攻,但被臣下以劳师动众耗费太大为由制止,继续实行各州郡防御的策略,此前在洛阳的曹真,作为唯一在此方向常驻的辅政大臣(还有曹休司马懿陈群等人),似乎成为西北防御的负责人。

蜀汉北伐可选择的线路如下图:



三国时期汉中至关中,大约就是这几条古道,由西往东以次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也称斜谷道)、傥骆道(也称骆谷道)、子午道。

1、祁山道,这也是诸葛亮最常使用的一条路,一伐、三伐、四伐均是走的这条路,它的出口是西北诸郡。这条路的特点是距离远,但是路途宽广,易于大军展开作战,而魏国在这个方向上有些鞭长莫及,无法大规模的常驻野战部队。事实上三伐时候,魏国就不得不放弃西北二郡,进行战略收缩。另外这个方向距离西北诸羌近,可以一定程度上联合西北诸羌共同作战(可惜马超早亡对这个策略打击甚大)。

2、陈仓道,即走散关出口是陈仓城,诸葛亮二伐之前,曹真曾认为诸葛亮必走此路(不知他因何如此判断,直觉?),提前修筑陈仓城,事实诸葛亮确实走此路,陈仓守将郝昭以千余兵力成功抵挡数万蜀军,直至蜀军粮尽退兵(蜀军此次出击疑似配合东吴佯攻,粮食未多带,见《诸葛亮集》。魏方也了解蜀军粮少的情报,见《张郃传》)。

3、褒斜道,也称斜谷道,出口是郿县,诸葛亮一伐时,以赵云为疑兵走这条路佯攻,魏方派曹真屯驻郿县严阵以待。后来赵云败退时候,为免魏军追击,将栈道烧毁一段(见《水经注》),五伐时诸葛亮也是走这条路,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另外,这条路在中段(图中虚线部分),后世开通了与陈仓道相通的道路。

4、傥骆道,出口是长安西面,这条路就是三国时期开通的(据传是刘备开通,真伪未知),这条路去长安距离最近,但是也最艰险难以行走,在南宋之后逐渐荒废,只剩部分可以通行。今天西安飞往汉中的班机,就是沿着傥骆道飞行的。

5、子午道,虚线部分为后世开通。这条道故事众多:刘邦入汉中即走子午道,为了向项羽表明不再争夺中原,就烧掉了子午道的其中一段(王莽时期曾修缮此路);而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从子午道将荔枝运送到长安供杨贵妃品尝;最后还有我们要写到的著名的魏延子午谷计划。



第一次北伐

 

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按惯例就得先说魏延和子午道。

1、这可能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计划。

关于此事记载如下:

 

《三国志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夏侯惇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楙在西时,多畜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

 

以上就是魏延子午谷计划的文献记载,从三国志魏延传看,他并不是仅第一次北伐时候提出,而是每次都提议,且并无确切说是走子午谷。

走子午谷一说仅见于《魏略》,《魏略》为魏国史书,由于夏侯霸叛逃以及司马家(夏侯楙是曹爽姑父辈,曹爽为司马懿直接政敌)逐渐掌权,夏侯家似不受待见,因此《魏略》虽然记载了夏侯楙的劣迹,但有抹黑嫌疑,《魏略》将魏延的计划直指子午谷,子午谷直指长安,说守将夏侯楙必弃城,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就记载来看,我更倾向于魏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计划(或者只有一伐时候有),而是想分军权。魏延是刘备时代提拔上来的宿将,也是蜀汉政权在汉中的第一任守将,如果其自认为比诸葛亮更了解汉中军事形势,而不愿被诸葛亮直接管辖,也说得通。因此他希望与诸葛亮异道,但诸葛亮的为政为军的风格是亲力亲为,不愿分散指挥权(除一伐赵云之外,再无偏师出征,而赵云为后主刘禅恩人),因此拒绝魏延的提议也符合诸葛亮的一贯风格。

 

2、假设采用《魏略》所记的子午谷计划

参见《魏略》具体记载,逐条来说:

第一个难点,是走子午谷十天能否到达长安,子午道全长1000里,司马懿曾在击孟达时8天走1200里,以此算,10天也许是可以到达的,不过考虑到子午道更难行军,并不太乐观。

第二个难点,是夏侯驸马是否会弃城而逃,按史料,夏侯驸马确实类似一个纨绔子弟,但我们前文说了,这可能是司马氏掌权的魏国故意抹黑的结果,如果夏侯楙的军事水准正常的话,他应该会坚守待援,魏延1万人很难攻下大城长安,即使夏侯楙逃走,长安城之中豪门大族的族人也足够防守了。

第三个难点,是诸葛亮能否在20天之内,从斜谷(魏延提到诸葛亮大军走斜谷)赶到长安增援。以诸葛亮军事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攻坚能力看,我比较怀疑他能不能快速攻破曹真部在郿县的防守,如果诸葛亮不能20天内增援长安,魏延部会面的中原地区的大量援军,必定全军覆没。

第四个难点,诸葛亮及时达到之后,蜀汉方能否赶在魏国援军之前抢下潼关。因为长安以东除了潼关无险可守,在关中平原,蜀汉军队很难抵挡魏军虎豹骑的攻击,除非能在潼关据守(就像安史之乱时的哥舒翰那样)。长安东去潼关还有100多公里,攻下长安之后的魏延恐怕难以在魏国援军之前拿下潼关,而拿不下潼关,长安很难守住。

 综上,走子午谷来奇袭,困难非常多。

 3、参考其他战例

在《诸葛亮初次北伐如果采用魏延建议,能否灭掉曹魏》这个帖子中,有一个亮贴: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先说最出名的高迎祥走“子午谷”,大概由于《明朝那些事儿》的流行,明末闯王高迎祥曾经想走子午谷偷袭长安,结果被孙传庭设伏击败,全军覆没被俘的事流传甚广。但此事与魏延的事无法类比,三个原因

首先,高迎祥并不是死于子午谷,史载高迎祥被伏击于黑水峪,这个地方并不在子午道上,也不是子午谷出口,它是在傥骆道的北出口附近,我无法确知高迎祥一开始走的是不是子午道,但他显然并没有从魏延所设想的子午道北口直出子午谷攻击长安。他要么是从子午谷出来,然后被官军引诱至黑水峪伏击,要么是从子午道北段沿河谷行至黑水峪被伏击,要么就是直接走的年久失修的傥骆道。不管怎么样,他与魏延的路线相去甚远。

其次,高迎祥没有一个固定基地。它一直在陕西、河南等地流窜,被击败后,进入的群山之中潜伏,由于实在没得抢掠,部队太穷了,不得不冒险进攻关中,与魏延的设想不太一样。

最后,高迎祥的计划没有隐蔽性。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等几个人分片剿灭流寇,几个人在农民军情报上是很清晰的,孙传庭提前就进入伏击地点,表明他早已掌握高迎祥的动态,而汉中蜀川均为蜀汉所占的魏延,没有此等窘境。



综上,高迎祥各方面条件均与魏延相差甚远,无法类比。

 

然后是桓温北伐前秦,曾派司马勋由子午谷攻前秦长安,路线也与魏延不同。司马勋是从梁州出发(不同于蜀汉的汉中),然后半途进入子午道进逼长安,他并没有采取日夜兼程的偷袭态势,而是出谷之后驻扎在长安附近,疑似想与桓温共同进攻长安,但由于桓温犹豫延误战机,司马勋反而被符雄突然袭击击败,不得不退守女娲堡(东南方向,距离战区不远),他并未全军覆没,后来司马勋还率军到了陈仓地区,被击败后才返回汉中。

 此外还有

后秦姚兴攻洛阳时,曾命王正胤沿子午谷进兵策应

刘裕北伐时,也遣姚珍入子午谷,窦霸入骆谷,共同进攻长安。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时,刘秀之分兵子午道攻长安。

北宋时对西夏用兵。

等等。

 

以上是对长安方向用兵,使用子午道的战例,如果反过来,对汉中方向用兵,使用战例就更多了

 

诸葛亮时代就有,曹真曾经与司马懿等人伐蜀,他本人走的就是子午道,但是由于遇见30天不停的大雨,栈道被冲毁,不得已退兵。

还有最后魏灭蜀之时,大军各路并进,刘钦这一路走的就是子午道。

南北朝时宇文泰曾经派人沿子午道进兵攻汉中,又沿子午道折向东南置梁州。

西魏时陆腾、唐时薛景仙均沿子午道南下平定汉中叛乱。

明末Z压流寇时,洪承畴、孙传庭等人均使用过子午道。

康熙时平定三藩叛乱,也曾从子午道进兵汉中。

 

综上,子午道是一个经常被作为军事用途的古道,它虽然险峻,但是与傥骆道等其他蜀道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距离不是最近也不是最远。历史上使用子午道进兵的例子很多,胜负都有,虽然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困难多多,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妖魔化这一军事常用路线。


既然蜀军没有使用子午道,那么过多讨论也毫无益处,还是看实际中的战况发展,如下图:




诸葛亮的战略是赵云为疑兵,出褒斜道,吸引魏军注意力,自己率主力走祁山陇西。

走陇西这个策略,主要考虑有二

一是曹魏方在西北的统治不稳固,也无法大规模驻军,易于攻取。

二是这里可以联接羌胡,事实上也确实借助了羌人兵力。(《郭淮传》:又破陇西名羌唐蹄于枹罕,三国志后主传也有记录联合西北诸族)。

由于赵云邓芝的疑兵吸引了魏军关中地区大部分兵力的注意力,因而当诸葛亮率主力出现在陇西的时候,魏国大震,魏国的雍州5郡:天水、广魏、安定、南安、陇西中,天水、南安、安定太守弃城而逃,三郡投降,广魏郡没有抵抗记录,只有陇西郡在太守游楚的带领下拼命抵抗(有记载表明,游楚与“蜀帅”交战,具体人未知,魏延为蜀汉方的凉州刺史,因此可能为魏延),雍州刺史郭淮先是进入退守上邽,继而继续撤退至关中。而更西北方向的凉州刺史徐邈兵力不多,仅象征性的派手下率兵攻击南安郡。西北诸郡几乎皆落入蜀汉手中。

这时候,魏明帝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亲临长安,同时带来了5万中原地区的精锐士兵增援,交给张郃带领救援西北,他沿着关陇古道向西日夜兼程。诸葛亮这时候也已经控制了天水郡大部分地区,连接关中与西北的关陇古道就成了双方瞩目的焦点。

诸葛亮派马谡去街亭,派高翔屯驻列柳城(具体位置不详,只知道在今清水县,肯定是在古道上),可以看到,这两个地方均处于关陇古道上,可见蜀军也是沿着古道往东去狙击魏军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可见,诸葛亮是亲率大军往街亭走的,派马谡为前锋先期进军的目的,在于及早阻截张郃援军,那么显然,关陇古道上天然的陇关(后世又称大震关)就是绝佳的狙击地点,在这个陇山之中的关隘实施狙击,魏军优势骑兵无法发挥。但张郃进军神速,先于蜀军通过了陇关,马谡不得不在街亭临时设防,他违反诸葛亮的命令,驻军山上,妄图居高临下,但是被张郃绝了水源,大败而归。

诸葛亮当时距离不远,但因为某种原因未能救援马谡,马谡兵败同时,列柳城的高翔也被郭淮击败,魏国完全打通了陇西与关中的通道,诸葛亮进无所据,不得已退兵回汉中。

本朝太祖皇帝MZD在读三国志时,对诸葛亮在街亭的指挥提出了质疑,毛认为“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就是说诸葛亮应该亲自指挥与张郃战斗,而不应该派马谡去。第一次北伐,又是第一次与魏军主力接触,诸葛亮却派马谡这一新人(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对刘备是很尊重的,不知道为什么单单这条没听刘备的)担当重任,也确实值得商榷。

关于诸葛亮当时的动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正书》“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袁子正书》是晋人所写,这段主要是分析诸葛亮一伐的得失,对诸葛亮有褒有贬,他明确写了诸葛亮当时距离战场不远。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在了一伐失败后诸葛亮的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此皆......。”从前后用词看,“临事而惧”似乎是说诸葛亮遇见什么事没敢勇往直前,不知道是不是说的街亭之战时候没有亲自去跟张郃死磕。存疑。


最后必须还说一下蜀魏的兵力问题,一般而言一伐时蜀方兵力是多于魏方的,至少截止街亭之战时如此。

1、《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诸葛亮集》中,有北伐之前后主刘禅的进军诏书“诸葛丞相弘毅忠壮。。。。。。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

这里也就是说,第一次北伐蜀军总兵力20万,考虑到可能有壮胆的夸大之词(曹操有“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的夸张之语,但刘禅对自己人下的诏书,应该不会夸大太多,否则就成笑柄了),再扣除留守汉中的兵力、赵云的疑兵,应该还有相当一部分在祁山方向。

2、《汉晋春秋》: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 
(意思是说有人劝诸葛亮多征兵,诸葛亮说,我方在祁山和箕谷,都比魏国多,然后还是被击败,所以根源不是兵少,而是将领的因素。现在应该OOXXXOOXX。) 
也就是说,一伐的时候,不但祁山的主力大军比曹魏方多,就连箕谷的疑兵也比曹魏方多。
《汉晋春秋》这本书虽是东晋人写的,但书是以蜀汉为主视角的,他认为蜀汉继承东汉为正统,晋继承蜀汉为正统,直接刨除掉魏国。在很多事情上为诸葛亮正名。 
比如《三国志》尤其是《晋书》所讳言的司马懿败绩,书上多有体现。诸葛亮最大的战绩“甲首三千”就是这本书记载的。 
魏蜀双方兵力上,毫无讳言,比如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这是4、5伐的时候司马懿率数倍蜀军兵力与诸葛亮对抗,却畏惧不出的第一手直接证据,《三国志》《晋书》均不记载。 
但恰恰是第一次北伐兵力,这本书却记载了蜀军多于魏军,让人不得不认真考虑。此书也说明第一次北伐后,蜀军进行了精兵简政,所以后来几次北伐人数均未能超过一伐。

3、《三国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退兵后,挥泪斩马谡,马谡被斩首后,“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泣,亮自临祭”,也就是说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汉中依然有总共十万兵力。

4、蜀汉最后灭亡的时候,还有102000兵力,当时在魏灭蜀之战中兵力已经有所损失,国力也不如诸葛亮一伐时期。而一伐时没有在南方驻军,与东吴关系比较稳固,绝大部分兵力都在汉中。因此一伐时汉中兵力应也有这个数字。

综上,祁山方向诸葛亮主力8-10万人应该是个合理的数字。



⚠️ **GitHub.com Fall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