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 - socrateslab/zh GitHub Wiki

按:这是张江老师5年前谈论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的建议,我觉得非常贴切,与大家共享。

Jake 发表于 2011-2-28 16:56:43 引子:

东方和尚的一席话,引得AI小组邮件列表里面多位科研工作者的共鸣,原文如下: 我觉得现在要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特别是年轻人,很 难。上班吧,要保持自己对于科学和理想的追求,不随波逐流,不容易,首先上班就很累,下了班再研究自己的科学,实际上不太现实。所以我们集智有很多成员, 来了几次就不再来了,因为白天都在搞科学,晚上和周末再去搞另外一门科学,做不到,太累了。

那么不上班行不行呢?也不行,最主要的是坐吃山空,没结婚则父母不支持,结婚的老婆也不支持。再说,你自己也未必有这样的毅力,五年、十年,像达尔文那样专注地研究下去。

那么怎么办好呢?我也不知道。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几位没有正式工作的兄弟似乎都很困难,为诸位着急一把。贫僧不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也没有能力给诸位什么帮助,十分惭愧,只有请观音菩萨保 佑大家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基金,专门供养我们这种“流学生”的,你愿意漂一辈子,他就养你一辈子,好让父母不要为我们担心。

下面是XD兄弟和计算士兄弟的共鸣:

和尚说的这段颇有同感。我一直通过邮件列表关注大家的活动,对大家讨论的自指、智能等问题也非常感兴趣,但读书会已经半年多没参加了,也很少发帖 子。就是因为白天都在搞科研(学校老师做的事情姑且也叫做科研吧),晚上和周末再去搞另外一门科学,太累。其实周末去参加一次读书会真不是没那时间,就是 没有心力。而且这种心有余力不足似乎是随着年龄增长的。谁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能share一下吗?

计算士回答:

我是一个在读博士。你说的这个我是感同身受(交流一下如何平衡科研和私人兴趣,也许不算跑题。如果miner觉得跑偏AI组主题,请提醒一下,谢谢)。

和老师比起来,博士的好处是一般社会关系简单(特别是那些没有结婚的),在交际上花的时间少,但不好的地方是发文章做科研的压力平均来说更大,要为就业时自己的简历做准备。

我自己有空时爱写一些科普什么的,把自己有兴趣关注的东西先以不那么严谨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想象力而不是数据和公式来讲故事,但近来也很少写了,也是因为“两种生活”的冲突。

有 什么办法呢?人在工作之余,总是要娱乐的,不能搞完科研又搞科研。那能不能把两个生活混起来呢?我的教训是不行的。“混合”对于体制内的学者是很难的,因 为要遵守学术的游戏规则,本身是一件苦差事,如果要按着自己的兴趣,把科研当娱乐,把娱乐当科研,最后是本来娱乐的事变得很累,本来应该有的科研成果也没 有了,压力反而更大。

也许应该把两个分开,先保证科研,在SCI文章数目已经足够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再比较大胆地做一些科学游戏。至于在 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也许是应该尽可能地把科研生活外面那块搞得非常非常有趣,如果其有趣轻松的程度不能和日常生活的娱乐媲美,那就保持有限度的参与(比如 围观)即可。我自己目前正试图这么做。

所以这不是什么经验,而是阿Q式的相互安慰。其实仅仅保持关注也很好的,毕竟我觉得像jake那样“精力四射”的,在正统科研外还能搞这么多东东的人比较少。现在不是有句话很流行“围观改变中国”嘛,我觉得围观能改变很多事。

JAKE:

既然计算士把我描述为“精力四射”(怎么听着这词儿那么别扭呢?),那我就来给大家解读一下我什么怎么做到的?我觉得对于我来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1、把自己看作一个P

统计发现,人类几乎100%的烦恼都源于人类自身的欲望。所以,一定要学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把自己当成P。所以,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社会上小人物的故事,因为那些故事很真实,比如周星星的好多片子就在刻画小人物,比如我喜欢听的美国摇滚明星Nirvana乐队的Kurt Cobain,这些人都经历过常人难以忍受的被社会忽视。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尤其是受过传统教育的学生们,已经被灌输了满脑袋的所谓“成功人士”,所谓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世界观,导致我们这些“好学生”背上了极重的心理包袱,不能真的把自己看作一个P。

当你真的把自己当作P之后, 你也就不去在乎一两次职称是否能够评上,也不在乎老板不让你毕业会怎么样。我是个P,你不让老子毕业,老子就不走了!一把这一层次看透,你已经出家一半了。你看东方和尚这家伙满嘴的满不在乎,就是已经修过这个阶段了,大家应该多向他学习。

2、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这句话就是我曾经的青春偶像Kurt Cobain说的,非常喜欢。当你真的把自己否定,看作一个P之后,你就会一下子发现人生的真谛:那不过是一场梦,匆匆数十年,谁都一样会死。你所做的一切一切活动和努力实际上都是不能抵抗死亡的,那么,与其你苟延残喘地隐忍于这个社会上的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制度,隐忍于你看不惯的真实,你还不如干脆把自己燃烧,站出来,做那个the one呢!

2003年俱乐部网站起家、2007年集智俱乐部实体俱乐部开始活动,我都是这么干的。我开始也害怕、担心,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不是费力不讨好?但是,既然自己是个P了,那也就没啥可顾虑的,想干就干呗,管那么多干什么?反正也是一辈子,与其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3、选定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方向

我所有这些转变都与我在读博士期间的一系列顿悟分不开的。如果不是接触到了《复杂》、《GEB》等书,我不可能看到我能奋斗终身的方向。有的人憎恶哲学,说那东西太纸上谈兵,但我认为越是深邃的哲学,它的时间跨度就会越大,它的作用也就越会潜移默化。曾经有人质疑集智俱乐部太哲学,批判我们坐而论道。那好,当我们真正不坐而论道的时候,又有谁站出来了?结果你发现,还是那些真正热爱哲学的人才真正地坚持下来了。所以质疑、找各种理由否定我们的人都走了。

当你有了一辈子的规划之后,你也自然不去在意小的得失,文章没发表就没发表。我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SCI投稿就是投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那篇,要知道在此之前,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我往这篇杂志狂轰滥炸轰炸了3、4次呀,那些稿件就此打水漂了。我不在乎,因为老子用的是一生的时间跟你丫磕,反正这篇不行,就那篇。有了这种阿甘的精神,不怕发表不上的SCI杂志。

4、神马都是浮云,适可而止

人性最大的脆弱往往在于面对成功的得意忘形,很多人哉就哉在小成功上了。这就像下围棋,如果你不顾全大局,贪图小块得失,往往会输掉整盘棋。一旦你具备了发表SCI杂志的经验,马上应该提醒自己可以适可而止了。因为你有的是一生的规划,和一辈子的研究方向,不能简单满足于一两篇SCI文章的诱惑。知道了什么是国际认可的SCI杂志标准就可以了,何必又要费劲一切心机非要Science,Nature呢?我当然不是说人不应该有远大志向,关键是,你要考察这件事情的性价比,为了一篇Nature文章,你往往花费的努力不是一篇SCI的几倍。更何况,即使发了Science和Nature也并不见得你在某个学问上真的特别有见地,随便看看S,N上面的垃圾文章就知道了,发那上面的也竟水货!因为任何期刊都有一个套路,如果你追求的是真科学,没必要真的为那个套路较劲。

5、躲进小楼成一统

当你已经可以应付了生存问题,就该回来再滋润滋润你的理想了,否则你就变成了一个追逐名利的图灵机。所以,理想并不是为了发顶尖的文章,而是真的获取科学发现的快感。如果你觉得正常的科研生活已经很累了,谁还愿意回过头来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呢?那么,你是真的喜欢科学研究吗?还是叶公好龙,浅尝辄止? 反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阅读最遥远、深邃的科学思想已经是我的消遣了,甚至稍远一点的是科幻,对于与“科”字不着边的东西,我基本上一点兴趣都没有。

所以,我这人单调、乏味的要死,我平时不看报纸、电视,偶尔看看电影。打看计算机从不看新闻,而是上这个论坛,讨论科学。基本上,一睁眼我就跟科学较劲。当然,我还要应付一些琐碎的事情,诸如交个水电费、串门走个亲戚什么的(这些东方和尚比我做的更彻底)。 如果你在火车上或者飞机上碰上我,跟我扯一些天南地北的事情,你很快会发现我这人既无趣,又无知,而且基本可以化为老古董了。不过我不觉得这是一种缺点,因为这样的生活才能够最大化我的兴趣。

总之,说自己没时间搞兴趣科研的人还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了!

更多讨论: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967750/?type=like#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