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一展厅 第二部分 渐入“黄金时期”(1921—1937) - sjtu1896/chinese-edition GitHub Wiki

第二部分 渐入“黄金时期”(1921—1937)

组建交通大学

1912年学校隶属国民政府交通部。(1913年,学校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一直持续到1920年。)1920年叶恭绰担任交通部总长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将当时交通部所属的四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合并,1921年正式启用“交通大学”校名。因为这四所学校分设三地,所以被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以及交通大学北京学校。这是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也是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这是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是现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这是交通大学北京学校,是现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五十年代,一部分师生去了台湾,因为思念母校在台湾新竹创办了“新竹交通大学”,这也是五所交大的来源。但是随着1921年,叶恭绰不再出任交通部总长的职务,刚刚合并的“交通大学”随之取消,改为交通部南洋大学。)

拓展:

  • 1928年2月,交通部部长王伯群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交通部直辖第一交通大学,即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校长,受到学校上下一致的欢迎。2月20日蔡元培到校就职,这是他继1902年南洋公学“墨水瓶事件”中辞去特班主任后再次到校任事。
  • 1928年11月—1930年10月,铁道部首任部长孙科兼任交通大学校长。尽管孙科政务繁忙,但是在谋求改进教务、完善学科上还是全力以赴。1930年9月,在副校长黎照寰的协助下,孙科将学校数、理、化三个系统扩充为科学学院,以充分利用学校工科的优越条件,研究实用科学,并增聘教师,添置设备。
  • 1930年10月,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组织规程,学校废除副校长职,孙科辞去校长职,国民政府任命副校长黎照寰继任校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逐步形成了工科、理科并举,中西贯通、兼学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此期间逐渐进入到“黄金时期”,获得了“东方MIT”的称号。

拓展:“东方MIT”的说法来自于1930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张群之口,他说:“交大的地位,在中国可谓首屈一指的,而且是唯一的工业教育学府。外人看来,仿佛交大是英国的剑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0年间,由于政局比较稳定,使得中国教育近代化初步完成,教育条例定型,教育稳步发展。对于交大来说,1928年以后,学校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到黎照寰领导期间,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理工管结合的国内外知名大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

“黄金时期”:

  1. 理工管结合。1928年以后,学校将原有的土木科、机械科、电机科,分别扩充为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电机工程学院。在各相应的院系下,还分别添设了许多门科目,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铁道、交通建设为主的工程学科体系。另外,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又设立了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中国文学系和外国文学系一批理论学科。1931年春,学校正式成立管理学院。这样,交大就形成了独特的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学科框架。
  2. 名师荟萃。“五权宪法”“三民主义”是当时学生们用以概括二三十年代学校的名教授的生动说法。的确,30年代的这些教授都是全校师生敬仰的大教授。他们大多负笈海外,并获得了名牌大学的学位。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科硕士裘维裕、理工学院硕士徐名材,有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科学士胡敦复,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唐庆诒等。此外,当时校内的许多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也都是本校的毕业生或本校毕业后留学归国的学生。老、中、青教师协力配合,全身心地倾注于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3. 校园扩建。这一时期,经费相对宽裕,校舍建设迅速。1930年1月,建成学生宿舍“执信西斋”,大大缓解了学生住宿条件。1930年10月,铁道部拨给学校1930年度急需建设费暨1929年度未拨建设费共91万余元,以供工程馆、体育馆及教工宿舍等校舍建造之用。1932年1月,面积达8700平方米的工程馆落成,内设教室、绘图室、机械试验室、水力试验室、金工厂材料试验室、电气试验室、演讲厅等,在当时堪称一流。1933年建成总办公厅,1935年又添建了图书馆防火书库,并改建了校门。此外,这一阶段还相继建成了翻砂厂、锻铁长、金工厂、铁木工厂和各种生活用房及设施。
  4. 鼓励研究。孙科任职期间,将原有的工业研究所扩充为交通大学研究所,分工业研究和经济研究两大部分。研究所10年间完成了社会各界委托试验的钢铁、水泥、砖瓦、木材、合金等各种材料约1500件。此外,这一时间,工程学会、经济学会、科学社、国际问题研究会、铁道工程研究会、读书合作社等学术性社团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5. 英才辈出。这一时期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成绩斐然。1927-1937的10年间本科毕业人数达1462人,是20年的一倍。[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上卷)所载历年数字统计。]广大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活跃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社会活动家、科学家、企业家。入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航天航空工程专家钱学森、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通信工程专家张熙、自动控制专家张钟俊、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王之卓等10余人,都是这一时期交大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