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展厅 第一部分 肇基南洋(1896—1921) - sjtu1896/chinese-edition GitHub Wiki

第一展厅传承·历史积淀

第一部分 肇基南洋(1896—1921)

缔造公学

下面我们来到的是第一展厅,为您介绍的是上海交通大学122年来的发展历程。 甲午战败、民族危亡,著名实业家盛宣怀秉持着“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于1896年选址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

拓展:南洋公学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所大学,第一所大学是盛宣怀于1895年10月份创办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现在的天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命名为 “大学堂”的高等学校。学校以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科为主。 到了南洋公学,盛宣怀认为应该利用上海的区域优势,办一所培养新式人才的学校,即懂国际国内外交、法律、财经方面管理的人才。 取名南洋公学的涵义,可以分“南洋”“公学”来解释。“南洋”一词,一是与早一年创建的北洋大学堂有所区别,“是叫人们注意这个新学府的所在地同北洋大学之间的差别。” [福开森:《南洋公学早期历史》(1931年5月)。《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编:《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1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二是从地理位置上讲,当时人们通常以长江口为界,南面沿海称南洋,北面沿海称北洋。公学建立在上海,所以取名“南洋”。至于称之为“公学”,是因为办学经费由盛宣怀主管的招商局和电报局供给,这两个局是官督商捐的洋务企业,校名由此称“南洋公学”。英文名称开始为“Nanyang University”,后来受福开森建议改成了“Nanyang College”。 南洋公学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公学的大学。

为什么1935年改为宫殿式校门?校园里都是西式建筑,校门为中式?一方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又要学习西方。梁思成曾说过“中而新”,我们既要有保留中国传统风格,但是我们又有新的部分,运用现代科学进行了改造,进行了创新,是民族的又是新的,中西合璧。(通俗解释,不权威)

由于盛宣怀公务繁忙,聘请了何嗣焜担任我校第一任校长。在任期间,制定了《南洋公学章程》(这份章程附在盛宣怀向清廷上奏的奏折后面,原件保存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的是从那里复制过来的。),这是迄今可发现的中国近代大学最早的章程,末端的红字是光绪皇帝亲自预批的“览”字。

拓展:南洋公学成立后,盛宣怀任公学督办,总览全局。何嗣焜负责学校的校务管理,称为总理,1897年至1901年在任,1901年脑溢血病逝在家中。

之后办学第二年还聘请美国人福开森担任监院(现在的教务总长)。他在任4年间,积极向南洋公学引入有益的西方办学经验,使南洋公学具有中西结合的办学特色。这是1897年11月(光绪二十三年十月),福开森担任南洋公学监院的聘约书。

拓展:1897年,学校聘请美国传教士、汇文书院院长福开森担任监院兼西文总教习。福开森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他把西方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甚至西方校园生活引入公学,另外还选定校址、规划校舍建筑、聘请外籍教师、选派学生留洋等。从1898年4月中院建立开始,福开森开始厘定英文、算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等西学课程,派人编译教材,按班授课。他在任4年间,公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福开森比较自负,与一些主校者存在矛盾,1902年离开南洋公学。 中院是1899年落成,当时由福开森主持设计,是当时南洋公学的主体,占地约5000平方米,一楼是教员休息室、实验室和食堂,二楼是教室,三楼是师生宿舍。如今的中院作为管理学院的办公室、讨论室之用。目前徐汇校园历史最早的建筑。

开创先河

学校最早采用了“四院”的办学体系,分别是外院(高等小学堂)、中院、上院和师范院对应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和师范学院。开创了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分级办学的先河。

拓展:四院是南洋公学的主体部分,到1901年增加了特班。此后还陆续添加了几个附属部分,分别是译书院、铁路班、东文学堂和商务学堂。 公学建立之初师生员工的规划规模近500名,教职员(含斋夫杂役)和学生比例大致为1:4。但在实际办学中,学生规模不足原先设计名额。1897年底学生人数是123名,次年147名,1899年是175名,1900年是177名,1901年因新设特班、东文学堂,升至312名,至1902年达328名,是整个公学时期学生数的最高峰。

1897年盛宣怀拟定南洋公学开办文,先设师范院,称南洋公学已于三月初七日(即公历4月8日)正式开学,日后4月8日也被定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庆日。

拓展:由于在办理北洋大学堂时出现了师资、生源问题并影响了办学效果,盛宣怀、何嗣焜对西方教育体制、本国国情进行了思考,并一致认为要办好南洋公学,首先要自己培养合格的教习,继由教习来培养出合格的小学至中学、大学生源。由此逐步产生“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急务”的办学思路,催生了南洋公学最早的办学形式——师范院及外院的诞生。

这里展示的是1907届校友徐新六的毕业证书,这也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大学毕业文凭。

工科先驱

20世纪初,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执掌我校教务,在任13年(1907年秋-1920年冬),开设铁路专科和铁路管理专科等工科专业,学校开始向工科大学转变。唐校长对学生道德、修身教育也是不遗余力(制定了校歌、校训)。培养第一等人才是唐文治办学生涯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唐文治人才观的最高理想。在1930年,应邀参加校庆活动时,他提出“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强调培养第一等人才要以德为先,在治理学校时他一直秉承着这种育人理念。这与现在所提倡的“立德树人”是一脉相传的。(在办学理念上,唐文治校长坚持“中学好、科学好和体育好”,因此当时的交大在社会评价中有“三好”学校的好名声。)

拓展:1905年春,南洋公学移交商部管辖,更名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7年改归邮传部,更名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辛亥革命时期曾短暂更名为中国南洋大学堂。民国政府建立后改属交通部直辖,更名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直至1921年夏改组成立交通大学,前后长达17年之久。这一时期我国处于清末民初风云跌宕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尽管在名称上屡屡变化,学校仍处于相对稳定且有所发展的阶段。 学校自改隶商部、邮传部后,逐渐开办与交通实业有关的学科,初办商务专科、铁路专科,继办电机专科、航海专科,民国时增设铁路管理科,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专业特色。 作为国学大师,唐文治在教育上主张中西并重,工文并进。唐文治不仅组织教师自编教材,而且开始逐步建立各科实验室。1908年,学校设立国文科,可以说是开创我国高等工科学校中设立中文系的先例[《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国文也作为一门主科,各年级都必须上,并且比重较大。而且唐文治校长身体力行,亲自给学生上国文课,教授四书五经,即使在自己双目几近失明后也从不间断,背诵经文一字不差,学生感动不已。此处展示的《南洋公学新国文》一共有八册,时当时学校风行一时的语文课本,盛宣怀对此大加赞赏。 例子展开:从小熟读经典的陆定一(前中宣部部长),入校后最爱听唐文治校长周末讲授国文,称听唐校长讲国文课“三月不知肉味,也不为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