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P,测试与可测性设计 - minichao9901/technology GitHub Wiki
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7137560
A
-
DFT逻辑通常包含SCAN、Boundary SCAN、各类BIST、各类Function Test Mode以及一些Debug Mode。
-
芯片通常会准备若干种TestMode功能,通过配置管脚使芯片进入指定的测试状态,从而完成各个类型的测试。
-
对于SCAN和Boundary SCAN,需要插入ScanChain,根据芯片规模、Timing、SCAN覆盖率等参数,DFT工程师需要决定插入ScanChain的长短和数目。然后使用ATPG自动生成SCAN测试向量,覆盖率决定了测试向量的长短。为了节约成本还要对ScanChain进行压缩。然后再进行功能仿真和SDF仿真,保证功能和Timing满足要求。ATPG可输出4. WGL或STIL格式文件供Tester使用。细节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展开叙述了。
-
BIST(Built-In SelfTest)逻辑。这些自测逻辑完成对ROM/RAM/Flash等功能的测试。
-
Function Test Mode。一些专门的功能测试需要增加硬件逻辑,例如ADC/DAC/时钟等
B
-
制作ProbeCard以及Test Program。ProbeCard包括探针和芯片外围电路。针卡还需要确定同测数(Site)。增加同测数可以节约测试机时成本,但是受限于测试机台资源,同测数有上限,例如32/16/8/4。
-
ProbeCard有公板和专板两种。顾名思义,公板是公用板,专板是专用板。公板是在已有的板子上通过飞线等方式组成芯片外围电路,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适用于对测试规格要求不高的CP测试。专板是为自家芯片专门制作的板子,适用于对外围电路要求高,测试规格精密的芯片,设计和制作成本高,周期长。
-
ProbeCard上的探针材料和探针数也影响成本。各种材料的探针各有特点,价钱也不同,这里不再展开。减少探针数量也能降低成本。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的增加同测数,多Site同测可以减少测试时间成本。
-
关于同测数与touchdown: 比如wafer上有10000颗die,同测数100就是同时进行100颗die测试,那么一次touchdown就是测试1个同测数的die,10000颗die需要100次touchdown的时间测完。上面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晶圆是圆形的,很多时候测试边缘的die的touchdown没有都扎到die,所以会需要更多的touchdown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