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廉 - johanzumimvon/Johan-zumimvon-Christianity GitHub Wiki

蟑螂是蜚蠊目蜚蠊科的昆虫。其背部扁平;身体长而多节,有丝状触角;前胸背板大、如盾状;有皮革质前翅;后翅膜质,静止时呈扇状折叠;翅膀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则完全无翅;尾须多节;雄性蟑螂腹部末节长有节芒(有的种类节芒退化或没有)。此虫气如廉姜,又名“飞廉”。

蟑螂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喜欢在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喜暗怕光,昼伏夜出。蟑螂是杂食性昆虫,食物种类广泛。以面包、米饭、糕点、荤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饮料等为食物。此外,它们还会啃食棉毛制品、皮革制品、纸张、肥皂等。在户外垃圾堆、下水道和公共厕所等地方,它们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甚至会啃咬死去的动物。蟑螂可四季繁殖、活动,雌性一般一次产下14~32个卵鞘,寿命一般为2~4年。

蟑螂的体表和消化道会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其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还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蟑螂在中国被称为四害之首,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曾经有生物学家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下了一个定论: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全球核子大战(第三次世界大战、アㇻマゲトㇴ战役),在影响区内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和甚至鱼类等都会消失殆尽,只有蟑螂会继续它们的生活,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人类身体所能忍受的放射量为5rems(5雷姆,5レㇺ),一旦总辐射量超过800rems则必死无疑。而德国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则达到967500rem。(表示辐射剂量。rem剂量当量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100rem)所以即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幸存下来。美国政府用来消灭蟑螂一年的费用就达到15亿美元,大约二倍于防治艾滋病的预算。

生物学

蟑螂是杂食性的,拥有科学家所称之“不特化”的口器。这使得它们能够生存在人类四周,很容易就能在厨余垃圾中找到食物。泼掉的食物、垃圾以及下水道里的污物都能够吸引蟑螂,而它们甚至能够取食书上的粘合剂乃至邮票上的糨糊。它们虽然不叮咬人类,但医学昆虫学家曾发现过它们以人类的指甲、睫毛、头发、皮肤、手脚上的老茧甚至睡着的人脸上的食物残渣为食。

致病源

蟑螂穿梭于人类、食物和垃圾之间意味着它们可能会传播多种疾病的病原体,包括: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杆菌、痢疾内变形虫、鼠疫杆菌、钩虫、肠病毒、肝炎病毒、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链球菌。当它们进食的时候,经常会从嗉囊里反刍出一点食物,留下少量上一餐吃的东西,好吃下更多新鲜的食物。它们在移动和进食的时候还会排便,从体后掉下的褐色的微小排泄物和辣椒末一样大,这都使得蟑螂能够轻易传播疾病。1960年代,UCLA的研究者发现在南加州的卡梅丽塔斯国民住宅社区使用统一药杀蟑螂后,几乎消灭了这个社区原本盛行的甲型肝炎。

家居的蟑螂的身体上带有大量的过敏原,约50%哮喘病患者对蟑螂过敏。

就像很多其他昆虫一样,蟑螂的中枢神经不在头部,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蟑螂就算被去除头部后也可以活动至一星期长的时间才死去。

天敌

蟑螂的天敌有壁虎、蜘蛛(最常见的为白额高脚蛛)、蝎子、蜈蚣、蚰蜒、蚂蚁、蟾蜍、蜥蜴等。对其种群数量起控制作用的天敌是膜翅目的蜂类,包括捕食性天敌长背泥蜂科(Ampulicidae,最知名的为扁头泥蜂),以及寄生性天敌旗腹姬蜂科(Evaniidae)、跳小蜂科(Encyrtidae)、旋小蜂科(Eupelm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等等。另外,家猫、螽斯、猴子及老鼠也偶会捕食蟑螂。蟑螂除了上述的天敌,讨厌蟑螂、把其大量杀灭的人类亦可算是蟑螂的另类天敌。

特性

蟑螂的脚会分泌直径微米级(10⁻⁶m)的油脂,靠油脂表面张力产生的毛细现象顺利爬上爬下,所以能攀爬墙面不掉落。

生态

生活周期

蟑螂是繁殖力很强的昆虫,一对德国小蠊一年可繁殖成为十万只后代。平常其卵在卵荚内需要15天才能孵化出来,刚刚孵化的蟑螂是乳白色(某些种类蟑螂刚孵化出来时的幼虫则是透明或半透明的)的无翅若虫。若虫取食不久,因昆虫是外骨骼的动物,要长大就必须要脱皮,一龄若虫大概1至2星期后再行第二次脱皮,等到第3次或者4次脱皮以后,就可以看见翅芽,但要达到性成熟之成虫阶段,平均德国小蠊都要经过6~7次脱皮。而美国蟑螂则要脱皮10~12次才行。蟑螂的生长、脱皮次数和气候因素、食物的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德国小蠊可在2~3个月内完成生活周期,是属于不完全变态或称渐进变态的昆虫。

存活力

昆虫学家发现12种蟑螂可以靠浆糊活一星期,美国蟑螂仅喝水可以活30天,若什么都没有可以活21天。

另外,蟑螂亦可以闭气达45分钟。亦可以减慢心跳,降低新陈代谢以延长生命。

虽然蟑螂比起其他脊椎动物有较高的抗辐射性,辐射致命剂量比人类高出6~15倍不等,然而果蝇的抗辐射性比蟑螂更加高。蟑螂的高抗辐射性相信是与细胞周期有关。辐射在细胞分裂的时候会造成较大的伤害。蟑螂只会在蜕皮的时候进行细胞分裂,而一个星期之内最多只蜕皮一次。蜕皮大概需要48小时完成。期间若有辐射侵袭,蟑螂的细胞将会受到影响。但并非所有蟑螂皆于同一时间蜕皮,即是说可能有部分蟑螂不受辐射影响。即使蟑螂在蜕皮的时候遭受辐射尘的侵袭,生存率仍然比人类高出很多。

科学家利用肢解的蟑螂身体及头部进行过很多实验,以探讨一些严肃的议题。例如,蟑螂头部有控制成熟的腺体,少了头的身体就不再受到此类激素的影响,这个发现有助于昆虫变态与繁殖现象的研究;而少了身体的头部,则说明昆虫的神经元如何发挥功能。蟑螂是一种变温动物,也就是俗称的冷血动物,因此不必耗费能量来维持体温,需要的食物量比人类少很多。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生理及生化学家康凯尔(Joseph G. Kunkel,ヨセㇷ·G·クㇴケㇾ)说,它们吃一餐就能存活数周,“只要没有天敌出现,它们可以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不移动。” 家居天敌通常是壁虎

机械拟态

蟑螂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现时有机械蟑螂可以影响蟑螂体的活动。

神经学家Greg Gage与共同创办人Tim Marzullo一同成立Backyard Brains开发团队,致力于研究如何借由无线电子讯号,刺激蟑螂触须上的神经元,以控制蟑螂的行动。在TED大会发表的演说,他说:“大家都误解蟑螂了,在神经学的领域里,蟑螂对小孩而言可是个活生生的教学教材。”透过远端遥控蟑螂来教导小孩神经学的原理。《ROBOCON 国际中文版》2013年3月号,报导台湾大学机械所林沛群的仿生机器人实验室(BioRoLa),主要参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蟑螂”。

抗药性

在人类用化学药物杀灭之前,植物早就会分泌毒素杀灭害虫了。有大约5000万年进化史的蟑螂,进化出拥有较强的抗药性能力。

德国小蠊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蟑螂,它每个卵囊可产生更多的卵、孵化到性成熟的间隔也最短,于是种群数量上升得也最快,突变的类型多,抗药性形成更快;雌性一直携带卵夹,有利于卵在卵囊内安全进行胚胎发育;比很多种类的蟑螂体型更小,可以到达小夹缝中;即使雌虫死掉或卵囊提前掉下,在高湿的情况下,卵囊也可存活几小时以上,并正常孵化出若虫。要是有水的话,成虫能在无食物的情况下大约活1个月,但是小若虫在内就会死去。因此,德国小蠊是对人类危害最大、抗药性最强的蟑螂物种。

一般来说不可能将蟑螂一次性杀灭,只能将其危害程度降低。

中国各地长期使用具有广谱杀虫性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少德国小蠊对该类药已经产生了抗性,所以应该慎用此种杀虫剂。

抗药性措施

轮换使用杀虫剂;

按照规定的浓度和剂量施用。如果超标,可能会加快抗药性的产生;

复方配制:不但延缓抗药性,还弥补一些药物的缺点;

为了防止有抗药性的蟑螂扩散,应该在施药地区周围投放毒饵、粉剂等药物,形成一道防护圈。

使用生物手段防治:人工合成性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也可使用天敌防治蟑螂:马蜂可将卵产入蜚蠊的卵囊中,然后蜂幼虫吃掉卵囊内含物。然而,由于生物防治的作用速度慢,防治效果差,因此,对城市蜚蠊一般不宜采用。

使用物理手段防治:使用诱捕器或电子产品防治,但并没有发现,证明后者在治理中的有效击倒和杀死作用。

环境防治:清理室内外蟑螂取食和栖息的场所,保持卫生,不给蟑螂留下食物和水源。制作、存放食物的器具,不用时应该用塑料袋包好,或者放在冰箱内保存。堵住、修补室内外蟑螂易躲藏的裂缝和缺口。这在装修时尤其应该注意。

栖息环境

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这就是它们孳生所需要的4个基本条件。凡是有人生活和居住的建筑物内,一般都具有这些条件,所以蟑螂就成了侵害千家万户的卫生害虫。喜暖爱潮是蟑螂的重要习性。不难发现,不管在饭店、家庭,还是在火车、轮船上,厨房总是侵害最严重的场所。就是在厨房,它们一般也喜欢栖居在靠近炉灶、水池的地方。喜暗怕光,昼伏夜出,这也是蟑螂的重要习性。白天它们都隐藏在阴暗避光的场所,如室内的家具、墙壁的缝隙、洞穴中和角落、杂物堆中。一到夜晚,特别在灯闭人睡之后才出外活动,或觅食,或寻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时中,约有75%的时间都是处于休息状态。蟑螂还有群居的习性。常可发一个栖息点上,总是少则几个,多则几十、几百个聚集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素的诱集作用。蟑螂的成虫和幼虫都能分泌一种“聚集信息素”,它由直肠垫所分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蟑螂栖居的地方,常可见它们粪便形成的棕褐色粪迹斑点,粪迹越多,蟑螂聚集也越多。由此可见,在蟑螂防治中,搞好卫生、清除蟑迹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水对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为重要。蟑螂能耐饥而不耐渴。如表2-3所示,美洲大蠊在只给干食不给水的情况下,雌虫只能存活40天,雄虫只能存活27天。反之,如果有水无食,则雌虫能存活90天,雄虫能存活43天。当处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无食又无水时,蟑螂间会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大吃小,强吃弱,特别是刚刚蜕皮的虫子,不能动弹,表皮又嫩,就成了竞相争食的猎物。

生活习性

食性

蟑螂是杂食性昆虫,食物种类广泛。以面包、米饭、糕点、荤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饮料等为食物。此外,它们还会啃食棉毛制品、皮革制品、纸张、肥皂等。在户外垃圾堆、下水道和公共厕所等地方,它们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甚至会啃咬死去的动物。蟑螂有嗜食油脂的习性,在各种植物油中,香麻油对它们最有引诱力,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们为“偷油婆”。糖类中,红糖、饴糖对它们的引诱力最强。除了喜爱各类食品外,蟑螂也常咬食其他物品,例如在住房、仓库、贮藏室等处,它们可啃食棉毛制品、皮革制品、纸张、书籍、肥皂等等。在室外垃圾堆、阴沟和厕所等场所,它们又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甚而啃咬死去的动物。但是不同种类的蟑螂,食性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德国小蠊爱吃发酵的食品和饮料,美洲大蠊喜食腐败的有机物,而澳洲大蠊却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等等。正是由于蟑螂到处爬行,无所不吃,它们沾染和吞入了很多病原体,再加上它们边吃边拉的恶习,成为一些病原体的机械性传播者。

昼夜节律

蟑螂喜暗怕光,昼伏夜出,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据观察,德国小蠊从19点开始活动,21~22点为活动高峰,在次晨2点出现小高峰,5点消失。黑胸大蠊自19点开始活动,20点即现高峰,到23点和次晨2点又会出现2个小峰,晨4点活动终止。据观察,在12小时昼夜交替环境中美洲大蠊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6个时期。

蟑螂

第1期:在黑暗开始前,活动水平开始上升。

第2期:黑暗开始后,活动明显增加 。 第3期:活动高峰期,历时2~3小时。

第4期:活动水平突然下降。

第5期:在黑暗的后半期,活动保持低水平。

第6期:在天亮后5小时,或仍有低水平活动,或完全处于休息状态。

此外,德国小蠊虽然主要也是夜间活动的昆虫,但晚上开灯,有时也不会使它们立即逃跑,甚而在明亮灯光下或白昼,也可以看到它们在桌面、墙上等处爬行。

季节消长

蟑螂的活动和繁殖,和其他昆虫一样,受温度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蟑螂的季节消长就是因气温变化而表现的种群或群落的数量变化。蟑螂可携带致病的细菌、病毒、原虫、真菌以及寄生蠕虫的卵,并且可作为多种蠕虫的中间宿主。蟑螂已被证明携带约40种对脊椎动物致病的细菌,其中重要的如传染麻风的麻风分支杆菌、传染腺鼠疫的鼠杆菌、传染痢疾的志贺氏痢疾杆菌和小儿腹泻的志贺氏副痢疾杆菌、引起疮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尿道感染的绿脓杆菌、引起泌尿生殖道和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以及传播肠道病和胃炎的多种沙门氏菌,如乙型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等等。蟑螂沿可携带引起食物中毒的多种致病菌,除了上述的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外,尚有如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粪链球菌等。

分布范围

蟑螂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繁殖方式

蟑螂是渐变态的昆虫,整个生活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3个时期。

蟑螂可四季繁殖、活动,雌性一般一次产下14~32个卵鞘。

蟑螂是如何交配和产卵

雌雄成虫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进行交配。雄虫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虫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终生产出受精卵。

雌虫产卵在特殊的胶质囊内,形成卵鞘(卵荚)。卵鞘由雌虫分泌物生成,光滑,质较坚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护其内胚胎的发育。卵鞘的形状、雌虫一生所产卵鞘数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数因种类而不同,就是同一种蟑螂也可因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而有所差别。

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生卵鞘,但一般不能孵出幼虫。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个别种类有孤雌生殖现象,即雌虫未经交配可产生能育的卵。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团队在2017年3月13日公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分布在日本的美洲大蠊只要有3只以上的雌性,就可在不与雄性交配的情况下进行单性生殖。

蟑螂产置卵鞘的行为因种类而不同,室内的蟑螂主要有3种方式。

雌虫产出卵鞘后,一直拖带在腹端,并不产下,直到幼虫将从卵鞘出时,才从母体脱落。卵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从母体获得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加上卵鞘由母虫携带,因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如果卵鞘早期脱落,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德国小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雌虫在产出卵鞘后1~2天,选择比较隐蔽的场所,先在物体表面咬成凹陷,将卵鞘产在其中,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纸片等碎末把卵鞘盖住。它们有时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栖息场所,如橱、木(纸)箱及桌子的角落或杂物堆中。这类卵鞘含有足量的营养物质,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的产置卵鞘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雌虫先产出壁薄而柔软的卵鞘,产卵在其中。产卵完成后,卵鞘又收缩进体内的“育室”中,一直保持到幼虫孵出。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种形成。蔗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蟑螂的繁殖是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10天即可产出一只含有14—40粒卵的卵鞘,其卵鞘为胶质体,20℃~37℃之间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在30℃恒温时,只需20~30天,而长的可超过三个月,一只雌蟑螂一年可繁殖近万只后代,最多可达十万只,在极端条件下没有雄蟑螂时,雌蟑螂也能产卵。也就是说,很多雌蟑螂交配一次以后,就会雌雄同体,不需交配,便可连续产卵。

蟑螂的幼虫期

刚从卵鞘孵出的幼虫都聚集在卵鞘周围,呈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并散开活动,幼虫形状类似成虫,只是虫体小,无翅,性器官未成熟。幼虫发育缓慢。必须经历多次蜕皮,逐渐长大,触角和尾须节数也随龄期而增长。幼虫最后一次蜕皮后,长出翅膀、羽化为成虫。刚蜕皮的幼虫和刚羽化的成虫也呈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因而在一个种群中,可见一种蟑螂也可因环境条件而变化。幼虫期较长,一般历时约30~450天。幼虫在丧失附肢或损伤触角之后,可经蜕皮在下一龄虫再生。这类损伤再生也会增加蜕皮的次数。

蟑螂的卵期

卵呈窄长形,乳白色,半透明,在卵鞘中排成整齐的两列。胚胎头向孔缝。孵化时,幼虫向上顶,使闭合的卵鞘缝裂开而逸出。

卵鞘中含卵数因种类而不同,即同一种蟑螂卵鞘中的卵数也可因环境条件以及产卵次数而在所差异,少则几粒,多则达50多粒。

卵鞘在温度25℃,相对湿度6080%条件下,卵期约2890天。

蟑螂的成虫期

雌雄两性成虫可凭他们的外部形态很容易区分:

雄蟑螂的尾端具有两对附器,1对为分节状尾须,还长有1对细小的针突(腹刺);雌蟑螂尾端只有1对附器,即尾须,无针突。

雄蟑螂的体形一般都比较瘦小、细长、而雌蟑螂则肥厚,宽大。

在少数种类中,雄蟑螂的翅发达,伸及尾端,但雌蟑螂的翅仅覆盖到腹部的前半部,或无翅。

蟑螂生活史的特点之一是周期长。以周期最短的德国小蠊而论,一般完成一个世代也需2个多月,最长的美洲大蠊等历时1年有余。生活史的长短不仅因种类而异,而且因不同温度、营养等条件而不同。

成虫寿命也较长,德国小蠊最短约为100天左右,寿命最长的美洲大蠊可存活1年之久。寿命长短也同样因种类以及环境条件而不同。

蟑螂的生活史周期长,它们的寿命也长。因此,一只受精的雌蟑螂一生所生产的卵鞘量也多,美洲大蠊最多可产50多个,所以蟑螂的繁殖力很强。 寿命一般为2~4年。

下级分类

蟑螂大多数长相都差不多,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到有所不同。当前的分类学者将蟑螂分成600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是害虫,例如大家所常见的亚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国蟑螂(德国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中国约有200余种,常见的室内蟑螂有10种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 和黑胸大蠊。

美国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即美洲大蠊)体长30~50毫米(最长者达2英寸),浅红棕色,生活于户外或黑暗、暖和的室内环境(如地下室和有火炉的房间)。成年期长约1年半。雌体可产卵荚50个或更多,每个卵荚内含卵约16枚,45天后孵出幼虫。幼虫期长11~14个月。美国蟑螂原产于热带美洲及亚热带美洲,翅发育良好,能飞很长一段距离。

德国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即德国姬蠊)是常见的室内害虫。浅棕色,前胸区有两条黑色条纹,雌体交配后3天产卵荚并将其携带约20天。体型小,长约12毫米(不足0.5英寸),故常被食品杂货店的装货袋或盒带入家中。已被船舶带到世界各地。一年可产生3代乃至更多代。德国蟑螂在纽约市克罗顿(Croton)输水道的水管周围数量极多,故俗名克罗顿虫。

棕带蟑螂(Supella supellectilium)似德国蟑螂,但稍小一些。雄体的翅发育良好,体色较雌体稍淡,雌体的翅短而无功能。雌雄两性均有两条淡色的条纹横过背部、成虫寿命200天。每年可有两个世代。卵可产于衣服、木质花板条或地板缝中。随着有取暖设备的房屋的出现,棕带蟑螂亦出现于较凉爽的地区。

东方蟑螂(Blatta orientalis,即东方蜚蠊)体卵圆形,黑色或深棕色,有光泽,体长25~30毫米。生活史似美国蟑螂、雄体的翅短而发育良好,而雌体的翅退化。原产于亚洲,后随商人的交通工具分布到所有的温带地区。

物种危害

蟑螂的体表和消化道会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其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还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蟑螂在中国被称为“四害之首”,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蟑螂可人工感染导致亚洲霍乱、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结核等病的细菌。蟑螂可携带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牛肉绦虫、绕虫、鞭虫等多种的蠕虫卵。它们还可以作为念珠棘虫、短膜壳绦虫、瘤筒等多种线虫的中间寄主。蟑螂也可以携带多种原虫,其中有4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马、肠贾第虫等。实验研究已确证,蟑螂能携带,保持并排出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蟑螂也可携带真菌。中国在江苏南京和南通,也曾在室内捕获的蟑螂体内分离出多种真菌,包括大量黄曲霉病菌。虽然蟑螂携带多种病原体,但一般认为病原体在它们体内不能繁殖,属于机械性传播媒介。然而由于它们的侵害面广、食性杂,既可在垃圾、厕所、盥洗室等场所活动,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它们引起肠道病和寄生虫卵的传播不容忽视。此外蟑螂体液和粪便引起过敏的事例也有报道。再者,工厂产品、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和污损造成经济损失。偶而也有因蟑螂侵害而导致通讯设备、电脑等故障,造成事故。国外有人称蟑螂为“电脑害虫”。

防治方法

经常保持隐蔽场所的清洁。寻找虫源可在夜晚当蟑螂四处活动时突然开灯,观察何处有蟑螂,又往何处递窜,找其隐蔽场所后再消灭之。

对隐蔽场所可用科士威用在蟑螂经常往来的场所。

对所有缝隙应用纸筋、石灰(500克纸筋加50千克石灰,再加水调成)涂料,嵌堵缝隙。

如仓库、厂房或室内蟑螂过多,危害严重时,可用硫黄或磷化铝熏蒸灭除

天敌

蟑螂的天敌是蜘蛛、蝎子、蜈蚣、蚂蚁、蟾蜍、蜥蜴、壁虎等。有一鸟类俗名Cucarachero(学名Troglodytes audax),也会捕食蟑螂。另外,猫、猴子及老鼠也会捕食蟑螂,是蟑螂的天敌。生物防治是消灭蟑螂的最有效的办法。[4] 要消灭蟑螂,必须首先要保证环境卫生,及时打扫,包括卫生间和下水道,垃圾要及时清理。家中不留卫生死角,厨房内不要露天摆放食品,家中不要留积水,并及时堵塞缝洞,这样才能杜绝蟑螂滋生。应仔细检查,连旧电脑机箱都不要放过。住楼房的最好全楼统一行动,让蟑螂无处躲藏。

先寻找看家里的蟑螂小强躲在哪里。

蟑螂喜欢高温、阴暗潮湿的地方,在水源、食物丰富的厨房、餐厅、浴室、排水沟、垃圾桶等,均需留意。小蟑螂能钻进0.5毫米厚的缝内。成年雄性蟑螂能钻进1.6毫米的缝内。带卵的雌蟑螂需要4.5毫米或两个硬币厚的地方躲藏,尤其是狭小紧密的缝隙,像是家具之间的空隙,任何大于1.6毫米的间隙,都是蟑螂的栖身处。堆积纸袋、盒子、瓦楞纸的地方,也会筑成蟑螂窝。有些人将书报杂志或纸箱堆在冰箱旁边,潮湿温暖的冰箱是蟑螂温床,这些纸箱更成为蟑螂活动时的最佳呼吸空间。蟑螂巢穴一般藏于操作间、洗衣房、暖气盒里面,电视机、电脑、电冰箱背后以及厨房和下水管道处。要想彻底消灭蟑螂,必须找到巢穴,把卵消灭。要知道平均一只蟑螂半年后可繁衍数万只。

了解蟑螂习性是吃什么。

蟑螂习性与人类比较相似,喜欢富含淀粉或香甜的发酵食品,如面包、奶油、啤酒、炒面粉、麻油、红糖、洋葱等。其中家庭中常见的德国蟑螂偏爱油脂类食品,美国蟑螂则嗜好甜食及啤酒。

对于蟑螂的习性你必须断绝蟑螂的食物来源。

保持住所干爽清洁:划定严格的进食区域,除餐厅和厨房外,严禁食物入内。要注意厨房和卫生间的清洁,严禁积水。 妥善贮存食物,饲喂宠物后彻底清理食物残渣。(对于家里有猫猫,狗狗朋友一定要注意)

垃圾桶每天彻底清倒最少一次。放置垃圾袋前,把袋口打结。

不要在床上吃东西。

防止蟑螂进来

四通八达的管线,是蟑螂畅行无阻的捷运系统。夜晚时,排水沟的蟑螂会成群结队,沿着排水管,从排水孔、墙壁、门窗裂隙爬到室内。

阻止蟑螂入户你必须做到:

加装纱门、纱窗、或是在排水孔上添加细目网;晚上应将家里对外的排水孔等盖起,避免蟑螂进入。把外墙、地板及平台上供分体式空调系统管道及电线穿过或安装系统后留下的孔洞密封。在干爽排水孔周围涂上一层最少10厘米宽的凡士林,以防止蟑螂越过孔口;在排水孔上安装网眼宽2毫米的铁丝网。

捕捉

晚8~12点钟蟑螂活跃时突然开灯搜寻,捕杀成虫和幼虫,在蟑螂繁殖季节前,连续捕杀几个夜晚,可大大降低虫密度。用热肥皂或洗衣粉水烫浇躲藏在各种缝隙中的蟑螂及卵、幼虫。对容易隐蔽蟑螂的灶台、橱柜等的缝隙,要仔细填塞抹平。对有蟑螂栖息的竹、木家具,抽屉等,可用开水浇灌烫杀。用零号调墨油加少许麻油,涂在牛皮纸上,纸中央洒少许糖炒面,将纸放灶台、碗橱等处,晚放晨收。蟑螂活动时被粘住。一般有效期为10天。HD等也有卖专用黏纸。

解决措施

首先,保持居家环境的清洁和干燥是非常关键的。家里经常清理食物残渣、垃圾和保持干燥,可以减少蟑螂的滋生条件,降低其在家中的生存概率。其次,可以使用化学杀虫剂或灭蟑螂药物来进行蟑螂的消灭。这些药物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根据说明清晰指导使用,特别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对人体或宠物造成伤害。此外,使用捕获器也是一种常见的消灭蟑螂的方法,例如放置胶质板或粘虫板,通过黏附蟑螂的方式将其捕获。最后,还可以采取物理除虫的方法,例如使用吸尘器或以高温或低温的方式对蟑螂进行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