パーラ゙ミー - johanzumimvon/Johan-zumimvon-Christianity GitHub Wiki
パーラ゙ミー, 亦名波罗蜜, 巴拉密, 善缘, 解脱缘, 是指使众生得以证果或者成为辟支佛的因缘.
本质
本质上, パーラ゙ミー就是导嚮解脱的善业.
种类
パーラ゙ミー有十种, 也就是
布施(ナ̲ーナ)
持戒(シーラ)
出离(ネㇰカ̅ㇺマ)
智慧(パㇴ゙ナ゙ー)
精进(ヰリ゙ヤ)
忍(カ̅ㇴ丌)[忍:巴利为khanti,梵文是kṣānti,旧译为忍辱,现只用“忍”,因为它能涵盖可喜和不可喜两种情况,更符合巴利的原意。]
真实(サㇳチャ)
决意(adhiṭṭhāna, ア도ㇳ歹ㇳ゚歹゚ーナ)
慈爱(メㇳター)
中捨(ウペㇰカ̅ー)
如果加上悲悯、随喜, 则パーラ゙ミー有十二种.
橙黄色的居士衣
パーラ゙ミー次第
要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 就应该积累善业并以此发愿自己成为佛弟子或者辟支佛或者被授记的菩萨, 其中, 要想成为被授记的菩萨并最终成佛是最难, 需要很多很多阿僧祇劫, 可能是84035·10¹⁴⁰大劫甚至更久. 相比之下, 成为辟支佛或者佛弟子是很简单的, 比如成为辟支佛需要至少约2·10¹⁴⁰大劫, 成为佛弟子则少于约2·10¹⁴⁰大劫.
要想达到自己解脱的愿望, 就要积累巴拉密. 先是最容易的布施, 但要想让布施有意义, 就要既發願成为佛弟子或者辟支佛, 又要持戒.
持戒使布施清净. 甚至持戒本身就能起到布施作用.
要使持戒起作用, 就要捨弃感官享乐. 智慧人生品味捨得. 要做到远离杀盗淫妄酒, 就要出离世俗.
要想出离, 就需要一定的学问, 智慧, 知识, 才能, スキル. 也就是智慧巴拉密.
要想获得智慧, 就需要不断地精进(努力).
要想保持精进(修行), 就需要忍耐可喜与不可喜的各种各样的处境.
要想做到忍耐, 就应该学会真实诚信, 凡事不可欺骗他人.
要想做到真实, 就应该有决心, 果断地作出智慧的决定.
慈、捨二巴拉密可以理解为四无量心: 慈, 悲, 随喜, 捨.
慈, 就是希望众生得到善报;
悲, 就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
随喜, 就是当某个众生做出了善行, 成为转轮王, 帝释天, 梵天, 或者成为出世间的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佛弟子阿罗汉, 辟支佛阿罗汉, 佛陀阿罗汉的时候, 我会极其喜悦.
捨, 就是明瞭业果法则: 众生都是业的拥有者, 业的继承者, 以业为起源, 以业为依止, 以业为归依处. 不论众生之所作者善耶, 恶耶, 中性耶, 都会成为所作之业的承受者.
这样, 如果考虑四无量心的话, 实际上巴拉密有十二种.
十二パーラ゙ミー
佈施 | 财, 无畏, 法
持戒 | 远离杀盗淫妄酒
出离 | 出离世俗的羁绊
智慧 | 智慧使我免受不必要之苦
精进 | 精进以得智慧
忍耐 | 忍耐以成精进
真实 | 保真让我忍耐
决意 | 果断让我真实
慈爱 | 慈爱一切想要积累巴拉密的众生
悲悯 | 願一切想要积累巴拉密的众生远离痛苦
随喜 | 即使是小小的巴拉密, 我也会赞叹
中捨 | 我相信业果法则
十二パーラ゙ミー之业果作用
パーラ゙ミー | 业果作用 | 远离 |
---|---|---|
佈施 | 得到善报 | 不会得到善报 |
持戒 | 投生为人或者天人 | 投生为四恶趣 |
出离 | 投生为男人或者雄性天人 | 投生为雌性 |
智慧 | 投生为聪明的男人或者有悚惧智的雄性天人 | 投生为愚人 |
精进 | 投生为勤奋聪明的男人或者有精进的雄性天人 | 投生为懒人 |
忍耐 | 投生为平和的人或者天人 | 投生为烦躁易怒的人 |
真实 | 投生为有地位, 值得被依赖的人或者天人 | 投生为没地位的人 |
决意 | 投生为果断的人或者天人 | 投生为犹豫不决的人 |
慈爱 | 投生为好人 | 投生为恶人 |
悲悯 | 投生为容易得到援助的人 | 投生为孤立无援的人 |
随喜 | 易得到恭敬, 易遇到善知识 | 失去恭敬 |
中捨 | 投生为理性的人或者天人 | 投生为偏激的人 |
パーラ゙ミー的特相, 作用, 表现, 近缘
パーラ゙ミー | 特相 | 作用 | 现起 | 近因 |
---|---|---|---|---|
佈施 | 捨棄而给予 | 消除对财物的执着 | 修行者想要得到善报 | 可佈施之物, 意願, 对像 |
持戒 | 远离身恶业与口恶业 | 防止道德淪落 | 远离杀盗淫妄酒 | 惭(厌恶作恶)愧(害怕作恶), 出离 |
出离 | 捨棄慾乐与慾界 | 看到欲乐的祸患 | 出离世俗 | 智慧, 尤其是悚惧智, 比如文化大革命六四大屠杀, 三界火宅六道轮回 |
智慧 | 瞭知诸法之相, 作用, 现起, 近缘 | 消除愚昧无知 | 思维的严谨有序 | 精进 |
精进 | 不达到志向就不停止 | 使パーラ゙ミー不至于停滞 | 对抗昏沉无心 | 悚惧智, 忍耐 |
忍耐 | 忍耐外缘 | 克服外缘干扰 | 忍受可喜与不可喜之物 | 如實知見諸法, 真实 |
真实 | 凡事不欺骗他人 | 指明事实 | 童叟无欺, 圣洁美妙 | 持戒, 决意 |
决意 | 不动摇决心 | 消除犹豫心态 | 坚贞不移 | 想要成为声闻或者辟支佛 |
慈爱 | 希望众生达到自己的志向 | 为众生而精进 | 友善, 无瞋 | 視眾生可接受的一面 |
悲悯 | 希望众生脱离痛苦 | 为众生而持戒行善 | 同情心 | 悚惧智 |
随喜 | 赞美修行パーラ゙ミー的众生 | 使自己远离邪恶 | 赞美善士, 远离恶人 | 智慧, 中捨 |
中捨 | 采取中立思想 | 减轻爱憎染着 | 减轻爱憎 | 自業智(眾生是自己所造的業之主人) |
《自我探索的旅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完善巴拉密 (上)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完滿巴拉密
大家新年快樂!在新年開始的第一個日子裡,我要給一場開示,這場開示的主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完善巴拉密(pāramī, パーラ゙ミー, 舊譯波羅蜜)」。請問:「大家,是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完善パーラ゙ミー嗎?」
什麼樣的人需要完善パーラ゙ミー?所有想要止息苦,想要證悟佛法,以及想要如實了知實相的人都需要完善パーラ゙ミー。對於那些具足上等パーラ゙ミー的人,在他們這一生就可以證悟佛法。那些具有充分パーラ゙ミー的人,透過伴隨正定的正精進,這一生就可以證得涅槃(ニバーナ)。對於未具足パーラ゙ミー而來到此生的人,他們也都需要完善パーラ゙ミー,以期於將來能證入涅槃。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在此生完善パーラ゙ミー。事實上,不只是此生,在來生我們也需要繼續完善パーラ゙ミー。
有三種人已經獲得至高無上的喜樂 ─ 涅槃 ─ 不死。你們知道是哪三種人嗎?正自覺者(ブㇳナ̲̅)、獨覺佛(パチェーカ觉者)及阿拉漢(アラハㇴㇳ, 古名【阿羅漢】、【阿羅訶】)。
什麼是正自覺者(Sammāsambuddha, サㇺマーサㇺブㇳナ̲̅)?正自覺者的意思如何?什麼是獨覺佛(Paccekabuddha, パチェーカブㇳナ̲̅)?什麼是阿拉漢弟子(アラハㇴㇳ)?他們如何能證得無上喜樂的涅槃呢?這是我們都需要知道的。「正自覺者」是 「一切知佛陀(Ominiscient Buddha, オーミニㇲチェㇴㇳブㇳナ̲̅)」,「完满證悟的覺者」,「完全證悟的覺者」。在成為一位佛陀的過程中,他是自行證悟,不需仰賴任何老師的指導。
獨覺佛(Paccekabuddha, パチェーカブㇳナ̲̅, 辟支佛)是「獨自覺悟之佛」 (Solitary Enlightened Buddha),你們喜歡這個翻譯嗎?有人把它翻成「隱遁佛」 或「寂靜佛」,甚至 「獨居佛」,你們喜歡哪一個譯名呢?也許「獨自覺悟之佛」(獨覺佛)是這裡面最貼切的翻譯。
一位獨覺佛也是一位自行證悟的覺者,不需要任何老師的幫助與指導。那麼這兩種自行證悟的覺者:正自覺者與獨覺佛,他們有何不同呢?他們在功德上有何差異呢?只有正自覺者 ─ 圓滿證悟的佛 ─ 出現世間,他才有能力教化具足パーラ゙ミー的眾生獲得證悟,如他自己本身所證悟的一樣。這是一位正自覺者的功德。只有正自覺者能夠教導我們趨向證悟的方法與滅苦之道。當一位獨覺佛出現於世間,雖然他也是一位自行證悟的覺者,但他無法教導任何人獲得證悟之法;他無法令他人如他一般的證悟。這是這兩種佛之間的差別。
在諸義注中如此解釋,一位獨覺佛的證悟就像是一個啞巴的夢境。
當一個啞巴做夢之後,可能告訴我們有關他的夢境嗎?正因為無法言語,所以他無法告訴我們。基於同樣的理由,雖然獨覺佛是一位自行證悟的覺者,但他無法將自己證悟的過程以言語陳述。他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所洞察證悟的一切。只有當擁有一切知智的佛陀,出現於世間的時候,他才能用語言訴說他所洞察證悟的一切,而且能夠向他人清楚解說。對我們而言,只有在聽見可以理解的語言,我們才能聽懂,才能遵循,才能練習修持。因為這個理由,在獨覺佛的時代,這樣的覺者無法教導他人獲得證悟。只有當一切知佛陀出現於我們的世間,才會有人在過去獲得證悟,現在獲得證悟,甚至只要佛陀的教法 (Buddhasāsana, 佛教)存在,將來也還會有人獲得證悟。
至此,我已經告訴你們兩種覺者,第三種覺者是阿拉漢弟子。他們依循一切知佛陀的教導而獲得證悟,先把一切知佛陀的言教轉化為具體修行,然後根據他們過去世的パーラ゙ミー及現世的精進努力而獲得證悟。身為阿拉漢弟子也能夠教導他人證悟,原因為何? 因為他們本身遵循一切知佛陀的言教證悟,並且再次以佛陀的言教給予他人解脫上的指導。因此,獨覺佛雖然是一位自行證悟的覺者,但無法教導任何人趨向涅槃之道;一切知佛陀的弟子們則能教導他人成就涅槃之道。
為何身為老師的我們,會有能力教導你們趨向涅槃之道?那是因為已聽聞佛陀的言教之故。只有 一切知佛陀能清楚的展現與宣示世人趨向涅槃之道,沒有其他種類的有情具有這種能力,這屬於一切知佛陀的範疇。所以,你們想想,如果我們不以佛陀的教法來指導你們成就涅槃之道,結果將會如何?你們可能如實的體證佛法嗎?那是不可能的。基於這個事實,我們必須非常謹慎。換言之,如果我們要從事弘法工作,或者從事利他之事,又或者要教導他人如實體證佛法,那我們就必須學習佛陀的教法,遵循佛陀的教法,然後教導佛陀的教法。只有這樣,我們才是佛陀的真實弟子,我們才配稱為 一切知佛陀真正的兒子。如此我們才能維持佛陀的教法,使自己與他人獲益,真正地幫助他人通往涅槃。
所以,如果想聽聞及遵循佛陀的言語、指示與教導,我們必須學習謙卑。如果我們不能謙虛卑下,我們就有可能為所欲為,言人所喜並自以為傲。因此,為了維持佛陀的教法,謙卑是極其重要的。
當佛陀出現於世宣揚佛法,絕大多數他是為了眾生能現生體證佛法而說。但是何人能在此生領悟佛法、體證涅槃呢?正如我所告訴你們的,那些過去世已累積上等パーラ゙ミー,那些此世具足パーラ゙ミー的人可以滅苦,他們可以在此生證悟涅槃。在現場的聽眾裡,也許有些人已經完满了上等パーラ゙ミー,也許有些人還需要繼續完满自己的パーラ゙ミー。基於這個理由,你們都需要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完满自己的パーラ゙ミー。無論你做什麼,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你懂得如何完滿パーラ゙ミー,那是對你有益的。
在談到完滿パーラ゙ミー時,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那是很特殊的事。你們知道什麼是パーラ゙ミー嗎?パーラ゙ミー是需要完滿的聖潔特質。總共有多少パーラ゙ミー需要完滿?十種,有十パーラ゙ミー需要完滿。對於那些想要實證佛法,想要澈底滅苦的人需要完滿パーラ゙ミー。你希望滅苦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需要做什麼呢?你需要完滿パーラ゙ミー。
所以,有十パーラ゙ミー,你們能告訴我是哪十種嗎?它們是: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耐、真實、決意、慈愛及捨。
你們也許還記得,我們的菩薩,善慧(Sumedha,蘇彌陀)隱士接受燃燈佛授記的那一天。在獲得授記之後,他自己知道:「我是一位菩薩,一位將於未來成佛的人。」燃燈佛說:「在四個不可數又十萬大劫之後他將成佛。」當善慧隱士心裡自知「我是一位菩薩」時,在沒有任何人教導的情況下,他省察了自己所需要完滿的パーラ゙ミー次第。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他就如此省察,這是一位菩薩的特質。當時在他心裡出現需要圓滿的パーラ゙ミー次第,就是我所告訴你們的:布施、持戒、出離...等等。
為什麼這些パーラ゙ミー須要以這樣的次第順序來完滿呢?這是有原因的。若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完滿パーラ゙ミー,你必須清楚這個次第的重要性。唯有如此,不管你在日常生活的當下做任何事,你都可以持續完滿你的パーラ゙ミー。即使在說話中,你正在告訴某人關於某事的當下,你都可以持續完滿十パーラ゙ミー。你知道要怎樣做嗎?你知道在說話時也可以完滿十パーラ゙ミー嗎?我要表達的是,甚至是在說話,當你在告訴別人一些事情時,你也是可以完滿十パーラ゙ミー的。這是你們必須知道的,今天我要解釋如何完滿它們。只有當你了解之後,如果你希望能完滿パーラ゙ミー,你就應該訓練自己的心,期許你在這一生之中,無論在任何情況、做任何事情的當下,都可以用來完滿你的パーラ゙ミー。
首先,我要解釋佛陀所教導的方法,然後再告訴你們如何在說話的當下,能夠完滿自己的パーラ゙ミー。佛陀教導我們完滿パーラ゙ミー,首先教導的是布施パーラ゙ミー。為什麼佛陀要把布施作為首要的パーラ゙ミー來教導?在所有的パーラ゙ミー中,布施是被世人所廣泛實踐的。即使是一般人也都會做布施,因為它最容易,然而也是成效最少的。
你們認為如何?布施與持戒,何者較為容易?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對在家人來說,布施比持戒要容易得多。基於這個理由,當我們的菩薩,善慧隱士省察他所需要完滿的パーラ゙ミー次第時,第一個出現於心中的就是布施パーラ゙ミー。它最易行,廣行於諸眾生,然而卻也是成效最小的一種。
布施被擺在第一位,因為它有助於培育戒德。接下來,佛陀教導我們持戒パーラ゙ミー。布施有戒德的伴隨將能產生廣大的效果及利益。如何能產生廣大的效果及利益?布施與戒德相隨就能產生宏大的效果及利益。當布施之時,我們需要有布施之物、接受布施的對象以及布施的意願。我們需要幾種條件(限格)呢?三種 ─ 布施之物、布施的意願、布施的對象。
即便我們有布施之物,如果沒有布施的意願,布施也不能成就。同理,有布施之物,有布施的意願而沒有布施的對象,那布施也是無法完成的。只有三種條件具足,我們才能成就布施,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我們的布施パーラ゙ミー。為了要使布施產生充分的效果,我們需要以持戒パーラ゙ミー來支持它。如果不持戒,即使做了布施,我們的行為也不會帶來廣大的效果及利益。為此,佛陀在教導了布施之後,緊接著教導了持戒。有了持戒的伴隨,布施的效果會更廣大,利益也更卓越。
正如你們所知,布施比持戒要來得容易。還有,正如我所說的,從事布施需要三種條件。基於這個理由,你們都需要賺錢以獲取布施之物,接著尋找布施對象,以及生起布施的意願。你們留意到多數人,尤其是先進國家的人,家中大多都會養狗。比起緬甸(ミャㇴマㇻ)的狗,先進國家(發達國家)的狗往往被餵養得很好。你們同意嗎?那是為何?因為這些狗,在它們的過去世中有做過供養、行過布施。基於這個理由,當布施產生果報時,它們就會得到較好的食物。
你會想成為得到上等食物的狗嗎?
士大夫回答:不想, 因为畜生不能证果. 畜生必定是凡夫, 凡夫的未来是不确定的.
布施能夠以富裕的形式來呈現它的果報,不管你投生為人、天神或狗,你都會食物豐足。但我相信你不會想投生為狗,你會希望投生善道. 果真如此,那麼你就要持戒。如果布施加上持戒,當布施的果報成熟時,你就會出生於善道。而且因為布施的關係,你將會成為一位富人。因此,為了投生善趣,我們都需要持戒,若僅有布施的話,其果報會是不確定的。倘若我們具有布施,再加上持戒的パーラ゙ミー,它會產生兩種果報:富裕及投生善趣。另外一件須要知道的是:我們不見得會具足適當的條件來做布施。如大家所知,我們需要三種布施的條件,但我們不見得能隨時具足這些所需的適當條件以完成布施。可是你知道嗎?如果修習持戒,你將可以同時完滿布施パーラ゙ミー。
有三種施予:財施(āmisadāna)、無害施或無畏施( abhayadāna)與 法施( dhammadāna)。
所以一旦持戒,你可以給予無畏施。讓我們想想:因為受持五戒,你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虛妄語、遠離飲酒;遠離這些惡行就是布施 ─ 施予無畏。與財施相較而論,無畏施更為殊勝。如果能終身持戒,你這一生就能隨時隨地都在布施。這就是你何以從事無畏施的方法 ─ 實踐持戒パーラ゙ミー。你遠離殺生就是布施無畏;你遠離偷盜就是布施無畏;遠離邪淫就是布施無畏;遠離虛妄語就是布施無畏;遠離飲酒(遠離乙醇香烟)就是布施無畏;正如我所告訴你們的,沒有戒德的助緣,布施將不能產生豐裕的果報。這就是為何佛陀在教導布施之後, 緊接著教導持戒的原因。
現在,為了穩固與強化布施與持戒パーラ゙ミー,我們需要另一個パーラ゙ミー的幫助。那是什麼呢?出離パーラ゙ミー。因為這個理由,佛陀教導我們第三個パーラ゙ミー ─ 出離パーラ゙ミー。沒有出離的支持,我們實在很難實踐布施與持戒パーラ゙ミー。對你而言,什麼是出離?你如何理解它?捨離對感官享樂的執著是一種出離,另一種則是過出家的生活。目前,你們都在這裡禪修,有些出家有些不是,但你們眾人此刻皆已心生出離。你們都在完滿出離パーラ゙ミー,但同時也在完滿持戒パーラ゙ミー。正因為如此,你們都在做無害的施予,也即是在完滿布施パーラ゙ミー。你們有察覺到嗎?並非只在給予財施之時,才是在完滿布施パーラ゙ミー。透過清淨持戒,就是每天、時時刻刻都在給予無畏施。但若沒有出離パーラ゙ミー的支持,你無法成就布施,也無法清淨持戒。為何如此?正如我所告訴你們的,出離是捨棄感官享樂 ─ 與有情和無情相關的欲樂。如果你執著於所擁有之物,你可以施予他人嗎?你能做布施之行嗎?所以,沒有出離パーラ゙ミー的支持,你無法真正完滿布施パーラ゙ミー。因此,唯有在出離パーラ゙ミー的支持下,你才可能捨棄所擁有的一 切。這就是何以出離能淨化你的布施パーラ゙ミー。況且若不修習出離,你就無法真正修習持戒パーラ゙ミー。
何以如此?你知道為何會這樣嗎?什麼是守持戒律?戒殺 ─ 什麼是殺?為何人們要殺?有時是為了貪欲而殺,有時行殺是因為瞋恨,但有時人們殺害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當人們不能得到欲求的 一切,心中就會充滿瞋恨。有些人殺害就是因為心中的瞋恨,造成瞋恨的原因即是貪欲 ─ 欲求得到某些東西。當欲求無法滿足,他們變得非常憤怒,進而付諸行動。
我們為何偷盜?因為貪心、執著、渴望、欲求。為何人們會犯邪淫?因為渴望、執著、愛欲、激情。換句話說,就是因為貪欲與執著。我們為何要說虛妄語?有時是因為貪欲,有時是因為植根於瞋心的憂慮。當貪欲與瞋心生起的時候,愚癡隨之而起。之所以說虛妄語,有時是因為憤怒,有時是因為貪欲、執著,又或者是植根於瞋心的恐懼 ─ 恐懼失去什麼東西。所以,什麼樣的人能持戒清淨?且讓我們來看看五戒中的最後一條。為何人們要飲酒或使用毒品?有時是因為貪欲,有時是執著、渴望、憤怒。所以,犯這些惡行的原因是煩惱。正如我所告訴你們的,出離就是捨棄對有情及無情的執著。為了持戒清淨,所以必須捨離你的執著,放下你的瞋怒、捨棄你的愚癡、驕傲、恐懼和憂慮。只有放下這些,你才能清淨持戒。
基於這樣的理由,沒有出離パーラ゙ミー的幫助,無人可以完滿他們的持戒或布施パーラ゙ミー。這就是何以說,十パーラ゙ミー的次第如此重要。若無次第,這些パーラ゙ミー就無法順利修習。也可以說,修持任何一種パーラ゙ミー時,若缺乏相續パーラ゙ミー的支持,將不會產生廣大的效果,所以出離在此顯得異常重要。如果你不出離執著,捨棄你對所有事物(包括有情、無情) 的執著,捨棄你對煩惱指示的執著,你會(我們都會)做出各種錯誤的行為。果真如此,我們就無法成功地完滿我們的パーラ゙ミー。 (待續)
14 正自覺者是佛陀的德號之一,為巴利語‘Sammāsambuddha’的直 譯。Sammā 意為正確地、完全地;sam,於此做 sāmaṃ 解,意為自己、親自;buddha 即佛陀,意為覺悟者。正自覺者即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一切法的人。【摘錄自《巴利語匯解》】
15《義注》:正自覺者所證得的阿拉漢道是與一切知智(sabbaññutā- ñāṇa,英譯:omniscient knowledge)相應生起,因此,英譯多用 Omniscient Buddha,即了知一切的佛陀或者一切知佛陀。
16《義注》:根據《巴利語匯解》,Paccekabuddha 是由 paṭi + eka(單獨, 獨自)+buddha(覺者,佛陀)組成,因此中譯為獨覺佛與英譯的獨自覺悟之佛相同。
17 見《經集.第 1 品.第 3 經》的《犀牛角經》(Khaggavisāṇa-suttaṃ)之《義注》:諸佛自己覺悟,也令他人覺悟。獨覺佛自己覺悟,但沒有令他人覺悟 : 他們只是通達義味( a t t h a r a s a ) 而不是法味 (dhammarasa),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將出世間法概念化並教導之。
他們對法的體證猶如一個啞巴見到夢,或者居住森林者 [ 品嚐到 ] 城市裡的咖哩味道。
18 十種巴拉密的巴利語分別是:
(1) 布施巴拉密 dāna-pāramī;
(2) 持戒巴拉密 sīla-pāramī;
(3) 出離巴拉密nekkhamma-pāramī;
(4) 智慧巴拉密paññā-pāramī;
(5) 精進巴拉密 viriya-pāramī;
(6) 忍耐巴拉密 khanti-pāramī;
(7) 真實巴拉密 sacca-pāramī;
(8) 決意巴拉密 adhiṭṭhāna-pāramī;
(9) 慈愛巴拉密 mettā-pāramī;
(10) 捨巴拉密 upekkhā-pāram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