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eltionary: 汉字的缺陷之汉语坚持使用汉字标记外国的人名地名 - johanzumimvon/5_rebel_pepper GitHub Wiki
中文是否应该停止用汉字音译外来人名、地名,改为直接使用原文呢?
因为北方话高度特化、高度不自由的音系,用北方话读音的汉字音译外来人名、地名受到很大限制,产生出与本来发音风马牛不相及的发音,更人为造成普通话使用者与外国人交流时无法容易地把自己知道的外国人名、地名还原为外文原文。那么,是否应该停止用汉字音译人名地名,直接使用原文或者表音文字,并保留本来发音呢?
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加沙走廊的冲突。
改为:イㇲラエㇻ̲与パレㇲ丌ナ在アㇳチャㇳ走廊的冲突.
为什么一定要汉化外文的人名、地名?直接使用其拉丁字母的形式不是更利于辨识?
我们在国内学习生活,面对学习世界历史,美术史之类的,甚至看西方电影,难免会接触到无数的外国人名,地名。大家都在国内,使用中文交流,并无不妥。可是,从我出国留学开始,这个问题忽然间变成了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跃然面前。我和老师,朋友交流的时候,完全没办法把人名对上号。聊电影更是聊不下去,中文译名和原名差太太太远了。(这个是文化习惯问题,我就不质疑了。)甚至,老师上课频繁说的某个哲学家的名字,我一头雾水,一直在思考这个人是谁。回家上网搜索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说的是他呀!为什么我们的教材和教育方式没办法像字幕组那样,直接把人名和地名留成原文或者国际统一的拉丁字母名。(就算是俄文,日文,阿拉伯文等必然会有对应的统一的拉丁字母形式,不是么,绝对不会像中文音译这么混乱。)另外,对国外著作的阅读,人名的翻译对很多人,是个很大的阅读障碍,前几天,那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其中的有的上榜理由就是“外国人名过分冗长,稍多读一点便分不清谁是谁”。这根本就是翻译的问题好么!纯音译的人名地名真的很纠结好么!
为什么中国要坚持使用汉字标记外国人名、地名? - 知乎
汉字虽兼具音意功能,但主要还是表意,用汉字去标记那些与原意不符的外国人名、地名,真的合适吗? 汉字表记法业已造成很多误解,不仅是外国人, 也包括不少中国人.
人名(当然也包括地名)的翻译在使用字母文字的语言里一般没有多大问题。但在我们这里都构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很多同志称之为“公害”。这种公害有如下种种表现:
1)一名多译:很多人名不止一两个译名,有的人名竟有二十多个不同的译名,如Менде-леев有28个译名**。最近的一个例子,世界畅销书之一《IACCOCA自传》在我们这里一年之内竟然产生了雅科卡、艾科卡、艾柯卡、亚科卡四个译名。
2)异名同译:如Haley,Halle,Halley,Harley都译为“哈利”;Claus,Clau-ss,Clouse,Crouse,Klaus,Kraus,Krauss一律译为“克劳斯”(参见辛华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修订本。下同)这样,人们很难知道究竟是哪一位。
3)音节增多:Grunsfeld“格伦斯菲卡德”。原文两个音节,到汉语里变成了6个音节。又如Gramstorff“格拉母斯托夫”原文也是两个音节,变成了6个音节,而且还省去了r音。
4)音不准确:Young有人为了避免单个汉字而译为“扬格”,无形中增添了“格”音。Johnson译为“约翰逊”也离原来的音太远。
5)形不复在:经汉字译音后,很难再变回原文。这样,就必须记两套,汉语是哪些汉字,原文又是哪些字母。
6)性别混乱:按照《汉字译音表》的规定,人名字尾可以分男女,瓦、亚、林、纳等为男性字尾,娃、娅、琳、娜等为女性字尾。在语言学界的确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由于对一个作者的性别没摸准,作者的译名上册为“契科巴娃”下册为“契科巴瓦”。
7)不便识读:1987年2月10日《参考消息》一则新闻中有一段话:“政治顾问小米切尔·丹尼尔斯即将离开白宫,去主持印第安纳波利斯的赫德森研究所……”(下面还有一系列人地名,略)。如果人地名用汉语拼音照抄不译,段落分明,更便于识读,试比较“政治顾问Michal.Daniels Jr.即将离开白宫,去主持Indianapolis的Hudson研究所……”。
8)不利切分:中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要求以词为加工单位,没有词的界限的汉字文章必须进行“切词”预处理。象6)中的前一段,如让机器来切词,至少有两处很难切,一是“小米切尔”会切成“小米”和“切尔”,二是“印第安纳波利斯的赫德森”也不好切。而后一段则不同,全句各词(组)的界限已比较分明。
9)影响同胞间的交际:如果联系到三胞工作或华语通用区,问题就更大了。由于几个地区译法不同,看报时常发生理解困难。例如,Reagan,我们译作“里根”,香港译作“列根”,台湾译作“雷根”;又如Thacher,我们译作“撒切尔”,香港译作“戴卓尔”。再如,菲律宾总统,我们叫阿基诺,新加坡管她叫科拉桑(有时我们也用全称,科拉松·阿基诺总统,但用的是“松”,而不是“桑”)。长此下去,定会形成不应有的语言障碍,影响同胞之间的交际。
用汉字译音有没有什么好处呢?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汉语拼音的人或不憧外语的人能够认识,仅此而已。如果说,在术语翻译问题上主张意译的人还能以一些理由(如增加“察而见意”的效果)来强调使用汉字的话,那么在音译人名问题上,汉字却一点儿忙也帮不上,因为这里“无意可察”。这就是为什么坚决主张术语意译的同志也主张用汉语拼音转写人名的缘故*。2.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公害呢?我认为,既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有三:1)新的外国人名不断出现,《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之类的书根本概括不了。2)这些新人名如何读音从一般词典中查不到,有的甚至连外国词典也还未收入。这样,就给译音造成了困难。3)时间性很强(如新华社的新闻稿),来不及仔细推敲和多方查询。内在原因就一个,那就是汉字根本不宜于作译音工具。这是最要害的问题,即使制定了《译音表》,也无济于事。公害的种种表现已足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技術端言仌 谈谈外国科学家译名问题 本系统由北京マㇰ゙テ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设计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