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如何制约汉语之人的思维能力的? - johanzumimvon/5_rebel_pepper GitHub Wiki

相比于古汉语,现代汉语因采用了标点符号(方便断句)及引进了许多拼合词(由两个或多个汉字所拼合而成的词)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没可能进步成类似于英语的语言,这是因为汉语缺乏文字新陈代谢之机制。

汉语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造字,而是根本就没有造新字之机制。如果有谁刻意造出某个字,那当然可以,但问题是没有读音啊。没有读音的“字”是无法用于沟通和语言意识过程的。而无法用于沟通和语言意识过程就是死字

人们没可能每造就一个新的字就召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而开一次关于新字书写、读音、含义的發布会,何况字义或词义乃是人们结合相关语境并运用语言过程所确立的,而不是开开发布会就能够规定得了的。

几乎所有的汉字,当初都是用以表示感验概念的,比如日月金木水火土。后来,汉语之人借用这些感验字以表示语义。

语义就是关系式概念,就是思想,就是所谓的抽象概念。

汉语之人只能在现有的字词中甄选出所谓的含义相近之字词、以代称新生的语义。新生的语义就是新拟就的关系式概念或思想,也就是所谓的抽象概念。如此一来,该字词的含义也就变得含混了。而英语之人每造就一个新的语义,都会随之从语句中选取一些字母以组合成新的字(word, ヲード),以作为新语义的称谓。也就是说,英语之新拟就的抽象概念(新生的思想)一出,其称呼(字与读音)也就随之有了。其完整的过程是:先依据语境或前提条件而组词造句,然后给所造之语句的含义——语义(关系式概念或所谓的“抽象概念”)取名,即从语句中选取一些字母以组合成新的单词,以作为该语义的名称。也就是说,新的单词代表(或表示)新造的语句之含义(语义),而新造的语句又是对应或表示语境的,所以新的单词本就隐性地带有相应的语境信息。因此,当英语之人运用新单词的时候(即运用新单词而进行沟通或意识活动时),并不必像汉语之人那样地强烈依赖于语境。这对于抽象思维(特别是哲学思辨)来说,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抽象思维(特别是哲学思辨)往往没有或极少有语境可供参照。

人类的概念数至少有60万个,而汉语常用的字也就3000个左右。即使把几千个拼合词也算进去,则总的常用字词也就一万个左右。这意味着:一万个左右的汉字词承载了至少60万个概念,即平均每个汉字词所代表的概念至少60个,所以,汉字词的含义极度混乱。

另外,由于汉字是单音节文字,故没可能用以记录多音节的语音,所以,即使我们假设古时候有多音节语音,但由于没有汉字予以表示和记录,于是被淘汰掉了。所以,现今所有汉字所表示和记录的语音不超过500个。如果考虑到四声法,则汉语总的发音不超过500·4=2000个,但实际上只有1200个,比如没有tin音节,在语音利用效率上与其他有闭音节的语言差不多,比如英语、德语、拉丁语(用t结尾表示动词形式)。这意味着,汉语之人用语言称呼或表达60万个以上的概念时,其总的发音不超过2000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语音至少表示或承载300个( $\frac{600000}{2000}$ )概念。汉语的异义同音或一音多义的情况就是这么严重!也就是说,如果完全依靠口头语言而进行沟通,则必然会导致很多的误解或不解。

另外,由于思想意识的过程就是语言的过程,所以对于不识字的汉语之人而言,这种严重的异义同音现象必然会导致严重的语义含混或错乱。语义含混及错乱,意味着语句的逻辑关系含混及错乱。

由于平均每个汉字词所代表的概念至少60个,所以,识字的汉语之人凭借字词而进行沟通时,其精确度要比不识字的汉语之人至少强4倍( $\frac{300}{60}$ )。另外,由于思想意识的过程就是语言(言语)的过程,所以识字的汉语之人的思想及逻辑的精确度要比不识字的汉语之人至少强4倍。尽管如此,识字的汉语之人比之识字的英语之人,其语义(思想)及逻辑的精确度还是较低。

很多汉语之人以为每一个语音或字词的含义(概念)都是单纯的,但其实不然。例如:语句“爱上一个人”以及句中的“上”词,就有多种可能性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

1、爱某个人;

2、爱之前的或上面的某个人(上表示之前);

3、喜好与某人发生性关系(上表示邪淫);

4、喜好与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发生性关系 ;

5、喜好自己一个人待着。

上述情况乃是因为言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了相同的字词及语句所造成的。受众(理解者)如果不参照语境,则就无法确知言者的真实意思。另外,由于其字词之义(概念)是含混的,所以运用此五个字词或语音所进行的语言意识过程(思考过程)及其结果(语义或思想)也就是含混的。

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先后句作为理解参照的哲理句,人们根本就没可能作出准确一致的理解结果。例如,对于“万物皆数”、“我思故我在”、“道可道非常道”等所谓的短小精悍之“哲理句”(这类所谓的短小精悍之“哲理句”谓之“语精”),一百个理解者就可能得出一百种“理解”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