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之细胞舍生取义 - johanzumimvon/2 GitHub Wiki
在人体内, 每当人处于不禁食的状态, 肠道都会消化食物, 肠道的上皮细胞会通过自我凋亡的方式实现食物消化所必须的某个特殊的过程.
人体的某种免疫细胞在消灭病原体时, 会从细胞核中抛出染色质长丝缠住病原体, 舍生取义, 自己没了但保护了其他细胞.
另外, 受到病原体的细胞会在テー细胞的协助下, 变成凋亡小体, 从而不给病原体任何机会.
如果是按照进化论的弱肉强食观念与刘慈欣的黑暗森林论, 这种细胞舍生取义的现象根本就不会存在.
我觉得我信基督教、伊斯兰教、上座部佛教, 寧可相信耶稣或者上座部佛教中的业力论(kamma, カㇺマ), 都好过相信进化论. 与其说进化论是科学, 不如说进化论是种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威权者的宗教.
抗体分子在分子水平上看呈字母Y型,像两臂举着武器的人. 其最顶端的氨基酸用于识别病原体,而下方主幹部分的氨基酸则负责维持抗体结构的稳定和信息传递。不同的抗体分子拥有大致相同的主幹,但它们顶部的氨基酸却千差万别。 1981年,美国免疫学家大卫·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 ナ̲ヰド·バㇻ̲도モー)等人发现,在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中,基因突变倾向于发生在编码识别病原体的顶部氨基酸区域。 在一百纳米的范围内,基因突变为何具有偏好性, 却一直是分子免疫学家苦苦追寻的问题.
士大夫评论
免疫系统是不是就是神迹, 或者说免疫系统就是神的造物.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今天带大家参观一下微观世界吧。
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个单细胞生物,就是中学的时候在显微镜下观察过的草履虫。大家都不陌生吧?
草履虫的肚里乾坤
这种肉眼看不到的小生物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体内两个细胞核一个控制新陈代谢和生长;另一个负责遗传和生殖。体表的表膜负责呼吸机能,食物则是利用口边的纤毛捕来,再用体内产生的酵素进行消化吸收。遍布全身的绒毛还可以像腿一样帮草履虫自由移动身体,也就是具有运动的功能。
在课本中,草履虫被定义为原生生物,是作为最低级、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来介绍的。它所属的原生生物出现在18.5 亿年前的元古宙时代,可以说非常古老了。然而这种通体只有一个细胞的原始生命却已经具备一个高级生命的所有生命活动,就是运动、消化、呼吸和繁殖。
而比草履虫更为原始、更低级的细菌一样有着复杂的系统。在现在普遍接受的生命演化历程表中,至少33亿年前, 细菌就出现了。跟草履虫一样,细菌也是单细胞生物,不过它们更微小,连细胞核都没有。然而细菌一样能实现新陈代谢、个体繁殖和运动等生命的基本功能。
细菌的大长腿──鞭毛
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细菌的运动功能吧。大家都知道细菌虽然比尘埃还微小,但是传播速度非常快。那细菌是靠什么跑得这么快的呢?告诉大家,没什么秘密,靠的就是一条大长腿,长在细菌细胞表面的细长细长的蛋白质分子,学名叫做鞭毛。
细菌鞭毛是螺旋状的细丝,每根细丝的基部带有一个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的旋转马达带动细菌以螺旋状的运动轨迹前行。这种马达是一种细菌体内的蛋白,非常小,大小只能以奈米来计算,然而它的结构却跟汽车发动机差不了多少,定子、转子、主轴、轴瓦、连动杆、调节与制动系统等部件一个都不少。而且控制精准,每秒钟能旋转300~2400圈,而在这样的高速下居然还能在四分之一圈内刹车并且调转方向。性能好得都快赶上外星人的飞碟了。
鞭毛不但旋转速度快,奔跑能力也快得惊人。常见的细菌鞭毛1秒钟可以跑出自己身长60倍~100倍的距离。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咱们来跟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做个比较吧。猎豹体长1.2米左右,奔跑速度最快可达到每小时100公里左右,也就是每秒跑28米。那么一只身长1.2米的想像中的细菌在鞭毛的驱使下能跑多快呢?简单作个计算,就是一小时260~430千米,或者每秒72~120米,能把猎豹远远甩在后面。
如果一开始我不告诉你咱们这里介绍的是细菌的一个小零部件,而是一款概念型超级跑车,您会不会相信呢?事实上,细菌鞭毛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高效、最精密的分子引擎和奈米机器,也是最复杂的蛋白质机器之一。而由于它高度的复杂性,鞭毛马达一直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难点,因为关于鞭毛是如何从简到繁进化而来的这个问题,按照达尔文进化论根本没法解释。
为什么呢?你看鞭毛发动机总共有50个部件,由差不多有30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构成,这些必须按照内部特定的机制一起系统协调地工作,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才能正常运转。这就像一只瑞士手表,缺少任何一个零件,就无法正常运转,它只能是按照严格工序被制造和安装起来的,不可能是自发随机演化而来。
这么说吧,如果埋在深山里的铁矿石能在大自然的某个偶然因素下自发冶炼成铁,然后铁块们又能自动切割加工成精密的零部件,再然后呢,机缘巧合之下螺丝自动能找上螺帽,齿轮能自动咬合,各个零部件自动归位,组装成一个电动马达。如果这可以实现的话,那么理论上讲,细菌鞭毛也能从没有生命、杂乱的无机化合物中演化出来。
LUCA──生命的共同祖先?
如果细菌鞭毛还不足以令人震撼的话,咱们不妨再来看一下比细菌更原始的生命吧。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说是,注意,只是假说,科学界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个假说是说,地球在大爆炸中形成后,慢慢冷却成为一个宜居星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在这期间就合成可自我复制、自我组装、自我催化的分子,直至细胞膜的出现,这就开始有生命了。
这种生命称为最后普通的共同祖先(The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LUCA)。根据维基百科介绍,LUCA(ルカ)估计是生活在约40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靠近海底岩浆流的深海喷口的高温水域中。为什么说是估计呢?因为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有可靠的化石可以让我们一睹LUCA的芳容。所以LUCA目前来讲,只存在于科学家们的想像之中。
然而,就算只是概念型的生命,科学家们也都认为,LUCA(ルカ)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有数百个基因编码了。因为要完成自我复制和自我组装,也就是繁殖和生长这两样生命必需的功能,一定要有一套掌控遗传密码的细胞结构,比如信使RNA、转运RNA、核糖体等,然后按DNA编码组建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可以进行无氧呼吸的酶,还有复制遗传物质的DNA聚合酶等等。
在这些蛋白构建的框架中,维持新陈代谢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还有能让生命世代延续的生殖系统就形成了。这三套系统必需从一开始就出现而且同时存在才能使一个个体成为活的生命。
而这,也是生命起源研究者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用演化的理论,也就是基因突变和随机事件这两大工具来解释这样一个复杂而又紧密联系的系统的产生。因为系统中每个部分都缺一不可,都是生命能正常产生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刚才提到的生命演化历程表,虽然现在被普遍接受,也用在了教科书里,不过其实这张表,包括它背后的生物演化论,在科学界还都只是作为假说存在的。对于生命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是不是真的按照进化论的思路是由简入繁演化的,科学界目前其实还没有定论。
不能简化的复杂性
所以,有不少科学家就针对这个问题对进化论进行了挑战。美国里海大学生物化学教授迈克‧贝赫(Michael J. Behe,ミヘーㇻ̲‧ベᆽ)就直接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不能简化的复杂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就是复杂系统不可简化,从一开始就必须高度复杂,不可能由更简单的系统逐渐进化而来。
这个开创性的概念是贝赫(ミヘーㇻ̲‧ベᆽ)在他1996年出版的著作《达尔文的黑匣子:生物化学对进化论的挑战》(Darwin’s Black Box: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书中不但用细菌鞭毛做例子,也讨论了帮草履虫实现运动机能的纤毛,还有血液凝固、免疫系统的运作等等例子来证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
达尔文曾经在《物种起源》中总结说:“如果能够证明,确实有某种复杂的器官,它不可能是由无数次的、连续的、轻微的修改而形成,那么我的理论将彻底崩溃。但是我找不到这种情况。”(《物种起源》,1859年,第158页)。贝赫说,现在我找到这么多证据了,那你这个进化论还站得住脚吗?
达尔文自然是没法从棺材里爬出来应对啦。不过达尔文的拥护者们一个个都跳出来了,指责贝赫的理论逻辑上有重大的缺陷,他的书是“伪科学垃圾”。然而在重重包围之中,贝赫的书还是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成为了畅销书,甚至还被评为20世纪百大非小说类书籍之一。这说明什么呢?不管科学界怎么吵吧,老百姓们对贝赫的理论还是认可的。
而且,贝赫(ミヘーㇻ̲‧ベᆽ)也不是孤军作战。这不,法学教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E. Johnson, フィリㇷ゚·ヨハソㇴ)也在1990年代出版了《审判达尔文》(Darwin on Trial)这本书,引经据典挑战进化论。
化石界的时空错乱
接下来,咱们来看一下化石方面的证据吧。
书中提到说,美国怀俄明州(ワイオミョン゚ ㇲテト゚ㇲ)的大角羊盆地(BighornBasin)有埋藏了500万年连续不断的化石纪录,非常完整地记录了这段时间内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并开始征服全球的情况。
古生物学家们一开始挺高兴的,以为肯定能找到这500万年中生物演化的确凿证据。然而随着发掘的进行,他们却越来越困惑。因为他们不但没找到任何化石可以清楚显示一种生物逐步转变为另一种生物,反而发现很多被认为是祖先的物种,竟然跟被认为是“后代”的物种同时存在。然而,根据进化论“适者生存”的理论,一种生物是因为不适应环境才被迫进化的。那么照此推理,当“后代”物种出现后,不适应环境的祖先们就会被淘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它们是不可能跟后代们同框的。如果二者共存,要不就是时空错乱,要不就是进化论站不住脚。
士大夫评论
直到目前, 依然没有真正的中间物种化石被發现.
而类似的挑战也出现在了生物界的共生现象中。现在在生物学普遍接受的内共生学说的创建人、美国生物学家琳‧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在她的《获得基因组》(Acquiring Genomes: A Theory of the Origins of Species)这本书中就介绍了一种有趣的共生现象。
有一种跟草履虫差不多原始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叫拟游仆虫。这种虫子是一种长度以微米计算的微生物。虫子的表面共生著一种细菌。当拟游仆虫感觉到有捕食者接近时,这些细菌就会放出暗箭射向敌人,保护虫子。这种武器是一种像弩箭一样的丝状蛋白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发现细菌和虫子离开彼此都没法生存。他们试图把细菌从虫子身上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培养,但都以失败告终。像这样的共生现象在原生物界比比皆是。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生命真的是从更原始的生命一步步进化而来,那么这两个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命在遇到彼此之前又是怎么生存的呢?如果它们遇到之后才开始合作,那么按照进化论基因随机突变的理论,这两个有着两套不同基因的生命是怎样各自随机突变,最后奇迹般地成为盟友的呢?又或者,它们本来就是同时被创造出来的呢?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吧。在一个小小的人体细胞中就有几万到几十万个种类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在DNA的控制下各司其职,总数量可以高达几千万个。细胞每隔几分钟到一小时就分裂一次,这种生产效率依赖于细胞内很多先进发达的“生产线”,就像是一个集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工厂,有车间、生产设备、包装处、控制中心、通讯平台、运输系统、废料处理站等功能完备、分工明确的子系统。而人体的复杂程度还要超过细胞不知道多少倍。
那么您觉得我们人类,会是从单细胞的小虫子进化而来的吗?
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回见。
现今有很多著作提出论证支持年轻地球论. 摩里斯博士(Dr. John Morris, ヨㇴ·モリㇲ)所著的《年轻的地球》(The Young Earth), 就是这方面的杰作. 让我们看几个例证.
1, 地球的磁场: 地球的磁力随着时间逐渐减退. 在过往130年内的测量显示, 它已减少了14%. 这表示每1400年, 地球的磁力就减退一半(50%), 这亦即是说磁场的强度在1400年前是现在的2倍, 在2800年前是现在的4倍. 由此推算, 单单7000年前它应该比现在的强32倍. 若按这递减率, 在1万年以前, 地球的磁力很可能等于一个磁性星球. 以如此巨大的磁力, 地球上不可能有生命. 若推前到3万年以前, 地球磁场的力量可以产生超过5000℃的温度, 足以熔化并升华地球上所有的元素.
2, 石油与天然气的蕴臧: 地球表层下, 藏着被超高压所压住的油和天然气. 这些油和天然气藏在有孔而可渗透的石头和沙土之中. 若它们储存的时间超过十亿年, 那么在这些有孔的岩石经过极度的高压后, 油和天然气早已被高压所分解. 持续的高压和石油的蕴臧清楚显示, 地球不可能像进化论所说的有45亿~50亿年那么古老.
3, 陆地的侵蚀:以现今风和水的侵蚀速度, 所有陆地在1400万年内就会被侵蚀至海面一样低的高度. 若进化论是对的(即地球年龄介于45亿~50亿年), 那么我们现今的陆地早就比海面低得很多. 现在陆地还未被侵蚀至海面的高度, 所以地球的年龄一定比1400万年少得很多.
4, 人口统计数字: 假设人口平均寿命是70岁, 平均每代相距35年, 由一个家庭开始, 这样现今世界人口的数字将会是最初一个家庭人口数字的30次倍增的结果. 这些倍增将把我们带回至公元前约3500年前的历史. 这时期被几位创造论的科学家指为洪水灭世的时期. 所以创造论与世界人口统计数字吻合. 但进化论的模式又如何? 摩里斯(Morris, モリㇲ)在其著作《科学与创造》(Science and Creation)第154页中写道: “如果第一个人在1百万年前出现, 而这些十分保守的人口增长率适用于这段时期, 现今世界人口将会是10之后有27000个零的数目. 在10之后有1百个零数目的人类, 已能塞满已知的宇宙!
5, 陨石尘形成的地层不存在: 有大约1500万吨镍陨石尘(nickel meteorite dust)每年落在地球上, 如果地球真的存在了50亿年, 那么现今在地球上应该有一层最少60米厚的铁镍层. 但地球上却找不到如此的土层.
-
¹⁴C及¹²C的不平衡: 3万年的时间会使到二者达到平衡. 但现在的¹⁴C仍比¹²C多出大约50%. 若进化论是对的,也就是地球有45亿~50亿年的历史, 那么二者之比早就达到平衡.
-
大气层中⁴He的份量: 在大气层的⁴He份量显示大气层少过1万5千年.
-
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 世上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最早只可以追溯至大约6千年前. 据进化论所说, 人类历史已有1百万年以上, 但为何只有这般短的历史和文化记载呢?
-
最古老的树: 以年轮来评定世上最古老却仍然生存的树木有4000~5000岁, 这数字与创造论中ノア洪水出现的日子相符.
摘要
为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年,当代最杰出的达尔文卫士、狂热的无神论者理查德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写了一本书,名为《地球上最大的展览:进化的证据》(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讽刺的是,他对自己之前所有的进化论著作做出如下表白:
「回过头来看这些书,我意识到里面没有一处明确地列出了进化的证据,似乎有一个好大的空缺需要填补。」
道金斯最喜欢的也是他使用了几十年的一个所谓设计失误的例子,就是所谓视网膜的反向连接。在此我首先节选我们之前发表过的反驳文章《地球上最大的骗局?》(The Greatest Hoax on Earth?),证明即使根据现有的知识,道金斯的说法也无以立足,然后引用一项新发现得出以下结论:「所谓的不良设计实际上是形成清晰图像和辨识颜色的优越方案。」
《地球上最大的骗局?》节选:
视网膜的前后颠倒
道金斯重复他坚持了20年的宣称:
「然而我还没有提及光学缺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视网膜的前后颠倒。
「假如亥姆霍兹(Helmholtz, ヘーㇺホーチ)再世,有一位工程师送给他一台数码照相机,其感光屏是由许多微型光电管组成的,能捕捉直接投射到屏面上的图像。这很合理,显然每一个感光管都要有一根电线把它连接到某种信息处理器上,将图像进行整理。这也合乎逻辑,亥姆霍兹不会把相机退回去。
「然而,如果我现在告诉你,眼睛里的「感光管」都朝后,与要看的景致背道而驰,而且连接感光管与人脑的「电线」都铺在视网膜的外面,使得光线不得不穿过厚厚的一层电线才能照射到感光管上,这就没有道理了……」(第353-354页)
视网膜的这种设计其实有道理,眼科专家都知道,而且多少年前已经给出了解释,所以道金斯没有理由再重复这种早已被否定的论证。道金斯的比喻失当,原因是相机里的感光管不需要化学再生,但是眼睛里的感光受体细胞在化学上很活跃,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来再生感光色素。我在《出于设计》(By Design)一书第12章里已有论述:
感光受体的再生
乔治.马绍尔 (George Marshall) 医生真正懂得眼睛的设计,他说:
「眼睛反向连接的说法是出于对眼睛的功能和解剖的无知。」1
眼睛反向连接的说法是出于对眼睛的功能和解剖的无知。
他解释说,视觉神经不能在眼球后边走,因为脉络膜占据了那里的空间。脉络膜为代谢活跃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提供丰富的血液供应,这是感光受体再生所必需,脉络膜也吸收了光线所带来的过多热量。因此神经必须在前面走,不能在后面。不过从下边的讨论可以看出,眼睛的设计连这一点轻微的损失也弥补了。
事实上,眼睛的分辨率只受限于光波在穿过瞳孔时的绕射 (diffraction)(绕射与波长呈正比,与瞳孔大小呈反比);因此在解剖上对视网膜进行所谓的改进不会影响眼睛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道金斯(几乎透明的)视觉神经放在感光受体后边的「优越」设计,需要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脉络膜在视网膜前边,然而脉络膜因含有大量红细胞而不透光,所以这样的设计就跟眼内出血一样,毫无用处。视觉受体不与视网膜色素上皮接触,然而那样的话,没有了丰富的血液供应色素再生,人在每一次闪光照相之后或者看了一眼闪亮的物体之后,也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恢复正常视力。
鱿鱼的眼睛是「正确」连接的吗?
有些进化论者(包括道金斯在《盲目的制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 一书中)宣称,头足纲的动物(包括鱿鱼和章鱼)的眼睛不知道为什么「正确」:「神经线位于视觉受体之后。他们以此反驳上面关于反向连接的必要性的论点。然而凡是真正花心思研究过头足动物眼睛的人都不会昧着良心做这样的宣称。事实上,头足动物的视力不如人,没有色觉,而且章鱼眼睛的结构跟人眼完全不一样,要简单得多,更像「单晶复眼」。无怪乎我们说「目光如鹰」,而不说「目若鱿鱼」,因为前者的确目光锐利,尽管所谓的「反向连接」.
光纤维板
以上解释了为什么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必须如此连接,然而莱比锡大学的科学家最近显示,脊椎动物的眼睛有一个巧妙的结构,克服了将透明的神经置于感光受体前面(就是道金斯抱怨的「厚厚的一层电线」)可能带来的轻微劣势。2 穆勒神经胶质细胞 (Müller glial cells) 就像光纤 (optical fibres) 一般,收集光线并引导光线穿过神经网而到达受体细胞。每一个视锥细胞 (cone cell) 都有一个穆勒细胞将光线传导给它,数个视杆细胞 (rods) 可以共享一个穆勒细胞。(译者注:视锥和视杆是两种感光受体细胞,视锥的优势在于色觉和清晰度,所以其线路连接是一对一,视杆的优势在于暗光敏锐度,所以有光线聚合)。
光学工程师使用光纤板 (fibre optic plate) 传输图像,不需要透镜,而且失真度小。穆勒细胞的功能与光纤板一模一样,这些细胞甚至有折光率的正确变化,使「图像以最小的失真度和最低信号损失传过脊椎动物的视网膜。」 2
其实,穆勒细胞比光导纤维更好,因为它是漏斗状的,能为感光受体 (receptors) 收集更多的光线。穆勒细胞宽阔的入口完全覆盖了视网膜表面,所以能最大限度地采集光线。 研究团队的成员之一,安德拉斯·瑞肯巴赫 (Andreas Richenbach),评论道: 「大自然是如此地聪慧,这意味着眼睛里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所有的神经元、突触 (neurons and synapses) 等等,但是穆勒细胞仍然可以最大限度地采集和传递光线。」3 盲点
道金斯还抱怨:
『……还有更糟糕的。感光管朝后的一个后果就是携带数据的线路必须设法穿过视网膜返回脑内。在脊椎动物中的做法,就是把神经线全部集中到视网膜上的一个洞,潜透视网膜。充满神经的洞被称为盲点,因为确实不能感光,但「点」字太恭维了,因为它不小,更像盲片,然而它也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不便,因为脑内有「自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但话又说回来,这不仅仅是低劣设计,而且是彻头彻尾的馬鹿野郎設計。
『是吗?如果真是的话,眼睛看东西的能力一定很差劲,其实不然。眼睛实际上很好用。好是因为自然选择,在最初视网膜被大错特错地颠倒安装以后,自然选择就像一把扫帚,扫出无数的细节,把它又变成了一台高质量精密仪器。』(第354~355页)
又一次,道金斯表现出对再生感光管的需要毫不理解,不明白「反向连接」的必要性。他又让人不禁疑惑,突变和自然选择何以创造出复杂的软件,因为软件就意味着智能编排(就如真正的Photoshop一样)。我在《出于设计》第一章解释了类似的程序设计问题:
信号处理
视网膜的另一个奇妙的设计是在将信号送往脑内以前就发生的信号处理。这发生在视网膜内的神经节细胞和感光受体细胞之间的层次里。例如,一个被称为边缘提取的过程强化了对物体边缘的知觉。生理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约翰.斯蒂文斯 (John Stevens) 指出:「要用超级计算机科雷(Cray)来模拟你的眼睛里每秒钟发生许多次的一个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运算时间。」4 视网膜的模式运算(analog computing)所需要的能量远远少于超级计算机的数码运算,而且简洁明快。再一次,眼睛从另一方面超越了任何人类科技。
事实上,对视网膜的研究表明,12种不同的神经节细胞向脑内发送12部不同的「电影」(对同一场景的不同描绘),让脑来做最后的解释。一部电影主要是描绘物体边缘的线条图,另外的电影主要涉及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还有的电影传送有关明暗色调的信息。至于脑是如何将这些电影整合成最终图像的,依然是正在深入研究中的课题。一旦研究者搞明白了这一点,将有助于设计人工感光器,说明盲人重见光明。
眼科专家彼得.格尼 (Peter Gurney, ペーテォー·ゲォーニー) 对「颠倒的视网膜真的是『低劣设计』吗?」这一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6 他在文中也提及盲点。他指出盲点仅占视野的0.25%,所以道金斯试图称之为盲片而非盲点的做法是夸大其词。还有,盲点远离视轴(偏15°),所以该区正常的敏感度仅仅是视轴上最敏感的中央凹部位的15%左右。因为人有两只眼睛,这就意味着有效地消除了盲点。所以所谓的缺陷只是理论上的,而非实际上的。即使只有一只眼睛,盲点也不至于导致残疾,一只眼的人还是被允许开私家车的。
道金斯自己编造的关于眼睛进化的故事 道金斯在早先的一本书《攀爬无望巅峰》(Climbing Mt Improbable) 中,引用了尼尔森 (Dan Nilsson)和佩尔格 (Susanne Pelger) 发表在在一篇广为流传的论文里的计算机模拟实验。7 这两位科学家是受到了道金斯的启发的。道金斯在「解释」眼睛的起源时是从一个光敏点开始的,于是他们的模拟实验从一个光敏层开始,前面有透明膜,后面有吸光层。然而这一假想的祖先一开始就将神经放在光敏点的后面,而不是像脊椎动物一样放在前面。这个不怎么样的进化故事无法将视网膜后面的神经过渡到前面,并模拟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复杂的协调变化。
脊椎动物眼内的各个部件相互整合,共同形成视觉,对此道金斯根本提不出可行的解释。因为自己没有仔细研究就宣称眼睛的设计不良,这不等于解释了眼睛是如何进化出来的。
新发现:穆勒细胞(ミューレォーケルラ, Muller cellula)增强了清晰度
视网膜是在设计上改善图像清晰度的最佳结构。在写作《地球上最大的骗局?》时,人们普遍认为穆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导波管 (waveguides),使光线在传导的时候不至于变形,以减轻感光受体靠近血供所带来的劣势。但是海法市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拉宾 (Amichai Labin) 和利巴克 (Erez Ribak) 发现,穆勒细胞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他们写道:
「研究发现,视网膜是在设计上改善图像清晰度的最佳结构。 ……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数组是为保留人类视网膜对图像的敏锐度而设计的最佳结构。 它对人类和其他物种的视觉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 原因之一是图像可能会因「噪声」(即在眼睛内多次反射而不是直接通过瞳孔而来的光线)而失真。 但是,穆勒细胞将直射光高效传递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并把噪声泄漏出去。 这样可以使图像更清晰。 所有的透镜,包括眼内的晶状体,都有一个问题。因为它们基本上是面对面连接的棱镜,所以倾向于将颜色分离, 这称为色差。 昂贵的相机具有多个透镜,试图避免此问题。 但是,「穆勒细胞的宽顶允许他们「收集」任何分开的颜色,并将它们重新聚焦到同一个视锥细胞上,以确保图像中的所有颜色都清晰可见。」
三棱镜(ㇷ゚リㇲムㇲ)的色散现象
此外,穆勒细胞被调谐到光谱的可见区间,将其他波长泄漏出去,从而将辐射和热损害降至最低。
研究人员说:
「在这项研究中,通过使用不同的光波传播方法,我们证明了视网膜内的光导是提高眼睛分辨率和减少色差的有效且生物学上方便的方法。我们还发现,迄今为止被认为会导致失真的视网膜核层实际上改善了毗邻感光受体的解耦,从而提高了视敏度。尽管这项研究是根据来自人类视网膜和眼睛的资料进行的,但大多数结果对于具有其他视网膜结构和不同光学器件的眼睛都是有效的。 结果也适用于更常见的无中央凹的眼睛。」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报导:
「 2007年这篇论文2 的作者之一、剑桥大学神经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弗朗兹(Kristian Franze)说:『这表明,穆勒细胞的光耦合 (light-coupling) 对于我们所知的视觉形成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事件。这项工作对我们的实验资料是个很好的补充。』」10 对穆勒细胞作用的新认识,可能会在更成功的眼部移植和更好的相机设计中找到应用。此外,这种设计可能会启发科学家复制它,这只是仿生技术的另一个例子: 「利巴克说,对穆勒细胞作用的新认识,可能会在更成功的眼部移植和更好的相机设计中找到应用。」 10
进化论者顽固坚持馬鹿论点
值得注意的是,凯特.麦克阿尔平(Kate McAlpine)在公开反对基督教的《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她首先承认了《新科学家》将反向连接的视网膜列为进化过程中最大的「错误」之一,而后不得不承认:「这表面看起来是错的,但是脊椎动物视网膜奇怪的「反向」结构实际上改善了视力。」
尽管如此,她还是不愿意废除一个已经失效的进化论论点:
「不过,罗得岛普罗维登斯市布朗大学的生物学家肯尼斯.米勒 (Kenneth Miller) 警告说,这并不意味着视网膜朝后这件事本身就对视觉有好处。相反,它突显了进化解决布局缺陷的能力。米勒说:『穆勒细胞的形状、方向和结构有助于克服视网膜反向连接所带来的一个主要缺陷。』」10
米勒自称是基督徒,但他的世界观在所有的实际意义上与他所乐于结盟的狂热无神论者是毫无区别的,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圣经的信仰者。他在2000年发表了《寻找达尔文的上帝》(Finding Darwin’s God),2008年发表了《不过是理论:进化与争夺美国灵魂的争战》(Only a Theory: Evolution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s Soul),参见反驳他的文章。他像道金斯一样,既没有眼科学(马绍尔和格尼有)又没有物理光学(我有)的资格。首先,他没有论及视网膜之所以反向连接的重要原因;其次,他没有说明为什么反向连接仍然是一个拙劣设计,特别是考虑到新发现的导波管的优点。最后,考虑到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有缺陷的」布局可能有助于改善相机设计,他的说法是荒谬的!
因此,这一发现钉死了理查德.道金斯在《地球上最大的展览》一书中使用的他最喜欢的进化的「证明」。但是从他的记录来看,为了无神论的信仰,他不会而放弃自己的谬论。11 毕竟,其他研究人员早已根据对小斑马鱼眼睛的分析而得出了结论:「有证据表明,反向视网膜实际上是一种节省空间的绝佳方案,尤其小的眼睛。」
恐龙的骨骼化石中有软组织?! 几乎每一次当屏幕上放出2005年《科学》期刊上的几幅照片时,国际创造事工的讲员都会看到在场观众将信将疑的表情。这些图片清晰地显示了有弹性的血管分支和红细胞,以及柔软、有弹性的韧带,而它们是取自一块据说有6800万年历史的霸王龙骨头。古生物学家玛丽•史怀哲博士(Dr Mary Schweitzer)的非凡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接连不断的发现
经过最严格的测试和数据复核之后,现在许多进化论者承认,在恐龙化石中发现软组织和有机物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一两个样本中,而是有超过三十个样本。2 他们现在必须解释这些极其微妙的软组织结构为什么能够在漫长岁月中保存下来。
经过最严格的测试和数据复核之后,现在许多进化论者承认,在恐龙化石中发现软组织和有机物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一两个样本中,而是有超过三十个样本。
除了软组织之外,恐龙化石中还能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如胶原蛋白、血红蛋白、骨钙素、3,4 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进化论者必须对此作出解释,因为这些复杂的生物大分子随时不断地降解成简单的小分子。
不仅如此,在许多恐龙化石中,骨基质都保存得十分细致,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完整的骨细胞的很多细节。史怀哲甚至已经提取到更脆弱、更复杂的分子——DNA的片段。通过对骨细胞进行标记,研究者有高度的把握,这些DNA片断确实是恐龙DNA。5
还有报道称在恐龙骨骼化石中发现了衰变很快的放射性碳14,按照碳14的衰变率,经过100万年之后化石中不可能有任何碳14遗存。6
此外,最近发现的一些含有软组织的恐龙标本,比2005年史怀哲博士最初使用的标本早数百万年(按他们的年代)。一篇文章写道: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其他化石,找软组织,发现侏罗纪(距今1.455亿年到1.996亿年)的样本中有大约一半含有软组织…」7
进化论时间框架的严重问题
相信蛋白质可以保存数千万年需要巨大的信心。根据一篇发表在《生物化学家》(The Biochemist)科学期刊中的实验报告,即使储存在0°C,胶原蛋白也会在三百万年内完全降解。8 但进化时间框架的力量,使很多人宁愿选择相信不可能的假设,也不接受明显的事实——这些化石并没有像进化论者所说的那样古老。
《国家地理》杂志上有一篇题为「许多恐龙化石可能还有软组织」的文章9,说明科学界预期在恐龙化石中还能发现更多的软组织。近几年来,这些发现使进化论者感到非常苦恼,因为他们在进化(所谓的亿万)时间框架内要解释这个事实,非常困难。不用说,化石中软组织的发现能用圣经(年轻地球的)时间框架进行合理的解释。几乎可以肯定,这些都是在《创世记》洪水中被掩埋的生物,它们的历史大约是4400年前。
虽然这些事实没有被隐藏,但也绝对没有在博物馆或科普节目中广泛地宣传。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完全不知道恐龙的化石中有软组织。这一点不奇怪,毕竟岩石和化石如果没有亿万年的历史,进化论就彻底垮台了。我们可以预测,一些进化论者会不失时机,千方百计地怀疑已有的事实。史怀哲博士(一个进化论者,虽然是相信某种有神进化论10)说:
『 「我的一位论文审稿人告诉我,他不关心数据说明的是什么,但他知道我找到的东西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回复说,「要怎样的数据能够说服你呢?」他说,「没有。」11』(这不是一个审稿人应有的科学态度)。
如何回答?
「生物膜!那是生物膜!」,面对这些「该死的」证据,一些急于求解的进化论者声称史怀哲博士发现的血管只不过是生物膜(近期的细菌活动的产物)。12 在国际创造事工的讲座上也有遇见质疑人士嚷道「生物膜」的情况。在反对创造论者的博客网站中和聊天室中,当创造论者提出这个话题时,进化论者就以生物膜搪塞。
但是,即便那些血管真是生物膜,在恐龙化石中发现的蛋白质和DNA仍旧是个问题。13 然而,在任何情况下,「生物膜」很少能够存留超过几年,史怀哲已经有力地论证了化石中的血管不是生物膜。14 新出路?
最近有许多科普文章称史怀哲博士可能已经发现了答案。她之前已经提出一个可能性,即铁可能有助于保存恐龙软组织,因为铁可以帮助交叉耦合与稳定蛋白质以防止降解,同时起到一种抗氧化剂的作用。15 现在她似乎正在测试这个想法。以下是从文章中摘录的两段,以概括这一新假说:
—「北卡州立大学(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的最新研究表明,铁可能使恐龙化石中古老的软组织得以保存,但也可能使这些组织难以被检测到。」
—「玛丽∙史怀哲的最新研究表明,恐龙化石中存在血红蛋白 (一种在红细胞中运输氧气的含铁分子) 。血红蛋白可能是保护和隐藏化石中的原始古老组织的关键因素。」16
下面一段评论则是来自另一篇文章,该文章进一步解释道:
「自由基17导致蛋白质和细胞膜打结」(史怀哲说)。「它们的作用基本上与福尔马林(formaldehyde)类似。」
「当然,福尔马林能保存生物组织。原理就是使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连接,或交联,这使得这些蛋白质更耐腐蚀。」18
史怀哲在她的专业论文中说:
在室温(25°C)的条件下,血红蛋白(HB)使生物组织的稳定性增加超过200倍,保存期从大约3天延长到两年多。19
留给公众的印象
这一论点的力度就在于它看上去好像很简单。普通大众可能会想,「哦,我懂了,铁可以作为像福尔马林那样的保鲜剂,标本科学家使它来保存物品。就像我在实验室见过的那些保存在玻璃罐里面的动物标本一样。所以在恐龙血液中的铁也一定会像这样保存有机的组织。而科学家比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我明白为什么恐龙化石里还有软组织了…」
实际上这是非常有策略性的做法。他们宣布找到了「答案」可能就已经削弱了创造论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有利地位,减少了这个问题对进化论者的冲击。这样一来,创造论者如果提到恐龙化石中发现软组织的事实,普通大众就不会感到惊讶,因为他们认为进化论科学家对这个问题已经提供了解释。创造论者认为恐龙是最近才灭绝的想法才是令人匪夷所思!
问题
然而,即便是面对不太严格的审查,史怀哲的「答案」也是站不住脚的。在她新论文中所讨论的实验条件完全不能代表自然中恐龙骨头所处于的真实条件。相反,她描述的软组织保存的试验其实是「最好的情况和最差的情况」的对比。
「他们将一组(鸵鸟)血管浸泡在由红细胞组成的、富含铁的液体中,而另一组则浸泡在水里。浸泡在水中的血管几天后变成了令人作呕的腐臭之物了。而浸泡在血红细胞中的血管,在室温下放置两年后仍可辨认。」20
在她论文的补充材料中描述,她使用纯的血红蛋白来浸泡血管,而不是溶解的细胞或其他在动物尸体中可能出现的物质。(血管浸泡在实验室制备的血红蛋白中,根本不能代表处于正在分解的骨骼中的实际情况)。
也可能有人会怀疑高浓度的血红蛋白是否能够代表现实的情况。 虽然不切实际的高浓度血红蛋白可能使血管在一段时间内不腐烂,低浓度的血红蛋白不一定会有类似的效果。事实上,富含血管的组织,如肺和腮,常常很快就会腐烂。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一条死亡的姥鲨,它的鳃腐烂,以致人们曾以为是蛇颈龙.
因为血管在两年后仍然可以「辨认」,就认为血管可以保存7000万年(差3500万倍),这实在需要认知上的巨大飞跃。
而且,认为铁能拥有像福尔马林那样好的防腐效果是不合理的,福尔马林能够使蛋白链之间直接形成共价交叉链,铁是不可能达到这样效果的。即使我们假设铁有像福尔马林那样的防腐能力(这样假设只是为了讨论这个问题),但有什么理由相信福尔马林可以使软组织和细胞的细微结构可以保存数千万年?福尔马林被广泛地用于尸体的防腐,但是只是使腐烂的速度慢下来,而并不能阻止无情的分解和腐烂的过程。在列宁逝世仅仅90年左右之后,他的遗体公开展出时,已经被广泛地怀疑是伪造的,或者是经过人工美化的,因为遗体看起来「太好」了。尽管如此,最近遗体的照片相比于其早些时候的照片,遗体的状态已经是明显地变差了。
在史怀哲的血红蛋白实验中,血管得以保存很可能是因为它被「泡腌」了,使细菌和酶都难以将血管降解。这需要高浓度的溶液作为泡腌剂(通常是高浓度盐及酸性的条件)。如果这是实验中血管没有腐烂的真正原因。那么在低浓度溶液的环境中(在生物组织中通常是低浓度的情况),铁就不能起到防腐的作用。
即使高浓度的溶液能够在所观察的两年时间内保存血管,但也不能证明其在巨大的时间跨度中能够保存血管。因为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即使没有酶和细菌降解这些软组织,它们也会分解消失。DNA和蛋白质最终会分解成简单的化学分子,尤其是这些大分子与水反应,则分解得更快。进化论者同样也意识到这一点:
细胞死亡后,酶开始分解构成DNA骨架的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微生物也会加快分解的速度。然而,长期来看,与水的反应被认为是大部化学键分解的原因。
地下水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被掩埋的骨头中的DNA,理论上会按照一定的速率分解。22
一个滴水不漏的论证?
史怀哲博士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掩埋环境。一篇文章说,
「如果骨中的血红蛋白掩埋在干燥的砂岩环境中,不接触细菌,就可能得到长时间的保存」23
为强化这一观点,另一位研究人员说:
「骨头掩埋在砂岩,砂岩多孔,可能吸掉能够分解骨头的细菌和活性的酶。」24
然而,多孔物质能够吸收细菌和酶的同时也更容易在几百万年内被水渗透,使骨头与地下水接触,从而加速其分解。但是,即使假设掩埋的骨头没有接触水、辐射、细菌或酶的分解作用,对骨骼中DNA分解速率的测量结果表明,DNA无法保存6500万年(恐龙灭绝至今的年代)。即使骨中的DNA冻结在-5°C(23°F)的条件下,在700万年内DNA就会完全分解成核苷酸:
「即使在最好的环境下保存,在-5°C,我们的模型预测,在680万年后,DNA链中将没有任何完整的化学键(剩下的DNA的平均长度= 1 个碱基对)。该研究结果表明,从8000- 8500万年前的白垩纪骨骼中要成功地扩增出174个碱基的DNA片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25
一个思想实验
为看清「亿万年」的观点所存在的问题,暂且假设他们的毛细作用可能解决水渗透的问题,甚至假设铁保存骨头的效果与福尔马林一样好,我们也可以设想以下的实验(只是在思想中进行实验,因为实际的障碍是几代人在有生之年还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完成这个实验)。
在实验室准备一个标本,将它放在一个充满福尔马林的罐子里(即使假设罐子被完全密封等),然后把它埋在地里,被岩石包裹着,为了便于分析,保持周围的环境恒定在0摄氏度。但这样脆弱的生物大分子仍然会受到热力学作用而分解。即使在这样的低温条件下,生物大分子中的原子和分子总是在运动。因此在史怀哲提出发现恐龙化石存在软组织之前,没有任何科学家会说,这样一个实验中能够将7000万年前的骨头中的血管,精致的细胞结构,DNA和蛋白质保存下来,如果真有,轻则会被嘲笑,重则是被建议到精神科进行检查。史怀哲在早些时候(2010年)评论中有很好的
科学依据:
在本应该有亿万年历史的生物化石中发现了丰富软组织,这个事件已经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局面。进化论者知道他们需要面对恐龙软组织的问题,而他们到目前为止的回应仍然远未能让人信服。
「想想看,按照化学和生物学的规律,以及一切我们所知道的知识,这些软组织应该消失了,应该是完全分解。」26
那么史怀哲博士和她最近的「铁有保存生物组织的作用」的发现显示了什么呢?她证明了红细胞的铁显然有一些特质,很可能能够保存软组织,至少在人为地提高铁的浓度时,有这样的保存作用。实际上,这个「铁能保存软组织的理论」,根本不会威胁圣经神创论者的观点,相反很可能发展为一个支持神创论者的论据,它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脆弱的软组织为什么能够保存几千年。在早些时候,此最新的实验结果发表之前,我们对她的发现做出了以下评论:
「其实,到目前为止,从圣经创造论的角度来看这都是合理的。对一些蛋白质的分解速率的测量结果,符合 4500年的观点(自洪水以来4500年),而不是亿万年。然而,在4500年前的骨头中不但看到蛋白质,甚至看到细胞的微观结构,这仍然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它们通常很容易被细菌分解。这些观点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它们能够保存几千年。但若说它们能够保存亿万年,这实在难以置信…上述的保存方式毕竟无法阻止它们在漫长的年代中水解。」27, 28
结论?
在最近的报告中提出铁作为防腐剂的观点,可以从中看出进化论者的问题,即使不是原形毕露,也是可见一斑。在本应该有亿万年历史的生物化石中发现了丰富软组织的这个事件已经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局面。进化论者知道他们需要面对恐龙骨头化石中还存在软组织的问题,而他们到目前为止的回应仍然远未能让人信服。
也许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时间框架的影响力,即「漫长岁月」的意识形态。对这项发现的直率的、符合科学的反应,应该是相信科学的规律和观测结果,即软组织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降解,然后严肃地质疑「亿万年」的概念。然而面对着今天被普遍接受的世俗宗教,这样做在意识形态上的冲击会像引爆核弹头一样。「世界是自发形成的」是这种宗教的基础,该过程绝对肯定需要亿万年。所以,面对恐龙骨骼中的软组织这个证据,进化论者还在绝望中继续寻找某种保存软组织的机制。即使是看起来有半点道理,也能当作进化信仰系统中的救命稻草。
十五年前玛丽▪史怀哲(Mary Schweitzer)博士在恐龙骨骼中发现了软组织,对进化论和均变论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1。这些软组织包括血细胞、血管和一些蛋白质,如胶原蛋白等。根据测得的降解速率,即便将它们保存于零度(不考虑恐龙生活的温暖气候),这些组织也不可能存留6500万年(进化论者认为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2。在一个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中,玛丽▪史怀哲博士说:
“我们想一想看,根据我们所知道的,包括化学和生物学的定律,这些组织都不应该存在了,应该被完全降解了”。3
在一篇科技论文中,她写道:
根据生物化学研究的数据推测,在年龄超过一百万年的化石里不可能存在原有的生物分子,而人们却在这个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中发现了胶原蛋白,这表明我们应该使用实际的自然条件来模拟计算生物分子的降解率,而不是脱离大自然的实际情况,在理想的实验室条件下对生物分子的降解率进行推算。4
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家,在恐龙化石中发现了富有弹性的血管和其他软组织后,玛丽▪史怀哲博士又完整地复查实验数据。一篇报导引述了玛丽▪史怀哲博士的话:
“这些发现令人十分震惊,直到实验重复了17次后,我才相信这个结果”。5
其他进化论者看到这个发现对他们的年老地球论(译注:认为地球存在亿万年的理论)非常不利,便宣称:这些血管是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这些血细胞是富含铁元素的微球6,但这忽视了玛丽▪史怀哲博士提供的大量证据。并且她也详细的回复了这些说法7,8,虽然史怀哲自己仍然还是相信年老地球的理论9。
恐龙的骨细胞和蛋白质
玛丽▪史怀哲博士的近期研究使人更难相信恐龙化石有千百万年的历史。她对有名的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 MOR 112510)和大型鸭嘴龙(卡纳登西斯短冠龙Brachylophosaurus canadensis MOR 259811 )的骨骼化石进行了分析。骨骼是神奇的结构,通过精妙设计的骨钙蛋白作用13,它能在压力下重塑12。骨钙蛋白在这只据称有1.2亿年的最著名的鸭嘴龙(Iguanadon)化石中被发现14。骨骼中最多的细胞是骨细胞,它们有特别的分支结构,能够连接其他骨细胞,并且在“紧急应激反应”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0。
玛丽▪史怀哲博士的团队仍然使用螯合剂EDTA清除骨骼中的坚硬矿物,然后在两种恐龙骨骼中都发现了“带树突分支的、透明的细胞样的微观结构[这种分支结构和人们预期会在骨细胞中看到的一样],有些细胞还含有内部结构”。
他们还使用抗体来检测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这两种球蛋白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胞内,用于制造微丝和微管。两种恐龙的蛋白质与鸵鸟和鳄鱼的蛋白质有着相似的抗体结合模式。这些蛋白在细菌中没有,因此排除了污染的可能性。在实验中,这些抗体没有与产生生物膜的细菌结合,“说软组织结构源于生物膜是无法成立的。”10 他们还检测了胶原蛋白,一种纤维状动物蛋白质,并且发现它存在于这些恐龙骨骼中,而不存在于化石周围的沉积物中。
生物死后,细胞一般很快被完全降解,那么恐龙的“骨细胞”和组成骨细胞的分子是如何经过中生代(进化论声称的恐龙年代)的而被保存在骨骼化石中的呢?——玛丽▪史怀哲等
此外,由于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和胶原蛋白并不是骨骼特有的蛋白质,所以他们还检测了高度特异的骨细胞蛋白质PHEX(Ph osphate-regulating endopeptidase, X-linked,即X连锁磷酸盐调节内肽酶),该蛋白在硬骨矿物的沉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出所料,他们用PHEX特异性抗体检测到了这种独特的骨骼蛋白15。能够检测到骨骼特异性蛋白是证实存在骨细胞的有力证据。
年老地球论所存在的问题正如他们所提出的:
生物死后,细胞一般很快被完全降解,那么恐龙的“骨细胞”和组成骨细胞的分子是如何经过中生代(进化论声称的恐龙年代)的而被保存在骨骼化石中的呢?10
为解决这个难题,他们提出骨骼能保护这些细胞,防碍细菌对细胞的降解。骨骼也能够阻碍细胞在自我降解之前的膨胀。他们还提出矿物晶体表面能够吸附并破坏酶蛋白,后者是细胞降解的催化剂。他们又提出铁也会起到重要作用,铁会造成蛋白质之间互相交联,加强其稳定性,同时还有抗氧化的功能。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些发现从圣经造论者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某些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与4500年的时间框架(4500年前发生了挪亚洪水)相吻合,但与亿万年的时间框架不相符。然而,由于此类软组织容易被细菌分解,能看到4500年前的蛋白甚至细胞微观结构仍然令人惊奇。上述观点可以帮助解释它们何以存留几千年的时间,但能存留亿万年的时间就难以置信了,因为上述保留方法不能阻止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正常的水解作用所破坏16。 恐龙 DNA
然而即使在最佳的-5℃条件下,我们的模型计算出,在680万年后DNA链会被完全分解(即DNA链被分解为平均长度1个碱基对的片段)——M.E. Allentoft等
在发现恐龙的DNA之后,年老地球论者面临的挑战就更加尖锐了。在0℃时DNA稳定保存的上限是12.5万年。10℃下是1.75万年,20℃下是0.25万年2。最近一份报导解释:
范德堡大学生物科学系的副教授及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艾希曼(Brandt Eichman)说:“一般人认为DNA’坚如磐石’,但事实上,DNA的化学性能很活跃。”
由于细胞内正常的化学反应,加之环境中的辐射和有毒物质的影响,如香烟、烧烤食品和工业废物等,在正常的一天内,人类细胞内的DNA中会有一百万的碱基被破坏17。
最近一份关于DNA的论文指出,DNA在骨骼中存留的时间可能超过其他组织的400倍18。尽管如此,DNA的存留时间也无法达到进化论所认为的恐龙灭绝(6500万年前)至今的时间。该研究得出的数据表明:DNA在25℃下完全降解的时间是2.2万年,15℃下是13.1万年,5℃下是88.2万年。尽管有时DNA能保存于-5℃下,它能保存的时间也不超过683万年,这才是进化论假定时间的十分之一。研究人员指出:
然而即使在最佳的-5℃条件下,我们的模型计算出,在680万年后DNA链会被完全分解(即DNA链被分解为平均长度1个碱基对的片段),这就表明不可能从8000-8500万年的白垩纪骨骼中扩增出含有174个碱基对的DNA片段18。
然而玛丽▪史怀哲博士的团队通过三种不同方式都检测到了恐龙DNA。事实上,其中一种化学检测方法和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是专门针对双链DNA构型的。这就表明恐龙DNA被保存得非常完好,因为低于10个碱基对的短链DNA不能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染色剂DAPI19嵌入稳定的双螺旋结构的小沟中,那就需要更多的碱基对(如下图所示),染色剂PI20 亦是DNA嵌入试验的一种。
年老地球论者对此发现的回应又是“DNA遭受污染”。但事实上,DNA并不是到处都能找到,而是仅见于“细胞”内部的某些区域。其图像与鸵鸟细胞内的情况完全一样,而用同样的检测方式在(从别处取得的)生物膜中得到了根本不同的图像。这就足以排除细菌污染,因为在复杂细胞(如人和恐龙细胞)内,DNA被储存于一个小的区域——细胞核中。
而且,玛丽▪史怀哲博士的团队检测到一种特别的蛋白质,称为H4组蛋白。这不仅是为古老地球论制造问题的又一种蛋白质,而且它是DNA特异蛋白(DNA是脱氧核糖核酸,带负电,而组蛋白是碱性,带正电,因此二者相互吸引)。在复杂生物细胞内,组蛋白像微小线轴, DNA绕在它上面22,但细菌中没有组蛋白。因此玛丽▪史怀哲等说,“这些资料支持恐龙细胞中的DNA并非来源于微生物。”11 结论
玛丽▪史怀哲早期的言论说得很到位:
这看起来完全像现代骨骼的情况,我当然不敢相信。我对实验室的技术员说:“毕竟这些骨骼有6500万年的历史,血细胞怎么能保存那么久呢?”21
但是,这恰恰说明了她的思维被年老地球论框架局限了。更合理而且也更科学的问题应该是:
这看起来像现代骨骼,我已经看到血细胞和血管,并且检测到血红蛋白、肌动蛋白、微管蛋白、胶原蛋白、组蛋白和DNA。真正的科学表明它们不能保存6500万年。但是我看不到所谓的亿万年历史,所以我们应该抛弃年老地球论的错误教条。
近20年来,研究人员在据称灭绝于千百万年前的恐龙的骨头中陆续发现了不应该存在的DNA和放射性碳元素。
近20年来,研究人员在据称灭绝于千百万年前的恐龙的骨头中陆续发现了不应该存在的DNA和放射性碳元素。
20年来的恐龙焦虑
近20年来,研究人员在据称灭绝于千百万年前的恐龙的骨头中陆续发现了不应该存在的DNA和放射性碳元素。
大卫·卡奇普尔 著
许多的恐龙化石还含有真正的骨头--它们未完全石化,尚未变为“石头”。在那些恐龙骨骼中找到的东西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惊。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一系列发现揭示了恐龙骨骼中还存在血液细胞、血红蛋白、脆弱的蛋白质、柔软的韧带和血管等软组织。应特别注意的是,还发现了DNA和放射性碳。
这使进化论者面临巨大难题:这些恐龙骨头的历史怎么可能有6500万年呢?作为一个参与恐龙血液细胞发现的研究人员,玛丽·史怀哲(Mary Schweitzer)博士说:“如果你把一个血液样本放在架子上,经过大约一个星期,就找不到任何可辨认的血细胞了。但为什么这些细胞还会保留在恐龙的骨头中呢?” 1
在科学界,进化论范式是如此根深蒂固,史怀哲博士的研究结果竟然很难获准发表。
究竟为什么?因为这些恐龙并非在千百万年前灭绝,它们的骸骨可能是几千年前的,可能甚至更晚,在灾难中被迅速掩埋而得到保存的。在科学界,进化论范式是如此根深蒂固,史怀哲博士的研究结果竟然很难获准发表。“我的一位论文审核者告诉我,他不关心数据指向的事实是什么,他知道我所发现的东西是不可能存在于恐龙骨头里。”史怀哲说,“我回复说,‘什么数据可以说服你呢?’他说,‘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说服我’。”
史怀哲回顾了她如何留意到那具霸王龙骨架 (骨架发现于蒙大拿地狱溪(Hell Creek))有明显的尸体腐臭的气味。她告诉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Jack Horner)后2,他说:“没错,所有地狱溪中的骨头都有这种味道。”因为进化论范式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古生物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恐龙骨骼化石肯定有几千万年的历史了,尸体的气味不可能与它们有任何的关系——即使事实证据就在他们的鼻子底下也无济于事。 3史怀哲尽管直接参与了许多恐龙软组织的发现,但她似乎不能,也不愿意摆脱长时进化论范式。请留意在最近20年中,这些发现的时间,这表明恐龙有百万年历史的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1993年,恐龙骨骼中的血液细胞令玛丽·史怀哲起了“鸡皮疙瘩”。4 、5
1997年,在霸王龙骨头内发现血红蛋白,以及可以辨认的红细胞。 6 、7 、 8
2003年,找到恐龙骨头中存在骨钙蛋白的证据. 9
2005年,发现恐龙骨头中存在柔软的韧带和血管。 10、 11、 12
2007年,在霸王龙骨头中发现胶原蛋白(骨骼中的一个重要结构蛋白)。 13、 14
2009年,在鸭嘴龙骨头中发现脆弱的蛋白质,包括弹性蛋白和层粘连蛋白,之后进一步确认还有胶原蛋白。 15、 16(如果恐龙化石真的有进化论者所宣称的那样古老,骨头中不可能还存在这些蛋白质。)
2012年,有报告称在恐龙骨头中还发现了骨细胞、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和DNA(!)。 17、 18((经过对这些蛋白质的分解速率,尤其是DNA分解速率的测量,表明它们不可能在恐龙灭绝后还保存6500万年。按照蛋白质和DNA的分解速率,这些恐龙死亡的时间与圣经的“数千年”的时间框架更加吻合)。
2012年,报道称恐龙化石中测量到放射性碳-14。 19、20(但碳-14衰变速度很快,若骸骨的历史超过10万年,其中不可能有任何碳-14!)
值得注意的是,进化论者试图将许多这类发现解释为样品受到污染,特别是他们公然否认放射性碳-14的报告 19、20。表明他们不愿意面对挑战长时进化论范式的证据。一个真正无偏见的观察者肯定会问:“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