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79№柯慕贤表示,欧盟将继续欢迎中国投资,但是希望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 - cdpinfo/info GitHub Wiki

 【财新网】(记者 卿滢)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国和欧盟贸易关系的关键议题。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在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数据的做法应当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争论的焦点在于,这是否意味着到2016年12月11日,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希望在这一期限结束后被视作完全市场经济体。中国政府认为全国范围内所有领域价格均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因此,中方要求在反倾销程序中普遍使用标准方法,即采用中国国内价格计算惩罚性关税,而非使用“替代国”数据。   2016年11月初,在WTO特别条款到期之前,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修改条例提案。修改后应不再区分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于中国也不再作特殊规定。这样,中国企业也不必再单方面承担举证责任。欧盟以外的所有WTO成员国都应受到统一、平等的待遇。计算反倾销税时要么使用标准方法,要么(当WTO成员国内价格因国家长期干预而扭曲时)使用可选方法。可选方法规定不得随意选择替代国,而是要选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作为参考。   2016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以笔名钟声发表了一篇题为《欧盟需切实遵守世贸规则》的国际评论文章,称欧盟以“市场扭曲”概念和标准替代“非市场经济”概念和标准,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替代国”做法,只是变相延续了原有做法而已,并称欧盟此举是想要以概念游戏的方式,在国际规则问题上蒙混过关,并敦促欧盟履行国际义务,规范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代表组成的欧盟部长理事会于2017年5月11日通过了修改条例提案。接下来欧洲议会必须对这一提案表明立场。此后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须就最终版本达成一致,以完成立法程序。   针对欧盟提出的修改提案,以及中德投资前景等关键问题,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Michael Clauss)接受了财新记者的专访。   财新记者:此次通过的新提案实质性的改变在哪里?   柯慕贤:其中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中国要求欧盟给予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待遇。对此,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今后欧盟将不再区分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第二,此前欧盟一直用替代国方法解决与中国相关的所有反倾销案件,中国认为这种方式是对中国的歧视。但今后欧盟如果想使用替代国方法,就必须证明对方存在市场扭曲的现实,新规则改变了谁来证明市场扭曲存在的主体,以前是中国企业必须证明自身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现在正好相反,欧方必须证明中国企业没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这一变化对中国有利。   财新记者:具体而言,欧方证明市场扭曲标准有哪些?   柯慕贤:关键的变化是,欧盟必须拿出证据说明存在市场扭曲,这些证据必须在世贸组织纠纷解决机构面前也能站稳脚跟,不能只是声称而已。规定修改以后,欧盟发起反倾销将比以往困难得多。此前在反倾销案件中,如果认定存在市场扭曲,欧盟将会自动使用替代国做法。修改之后,提出反倾销的欧方企业或欧盟委员会必须证明对方确实存在市场和价格扭曲,才能使用替代国做法。替代国的选择方面,也必须寻找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德语中的一个比喻非常适用:“苹果应该和苹果比较,而不是和梨比较。”   财新记者:德国联邦政府在欧盟部长理事会中支持欧委会的提案,德国政府持上述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柯慕贤:之前存在的问题是欧盟成员国立场并不一致,有些成员国主张按照原来的做法继续下去,还有一些成员国认为应该直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不再使用替代国做法。我们必须找到28个成员国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德国在欧委会修订相关条例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   另外,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一直是中德关系上存在分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关系不应该有任何问题,我们希望双方能走得越来越近。我们也希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取得进展。中欧投资协定签订后,我们也期待未来双方开展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财新记者:这一提案对于中国来说,关键意义在哪里?   柯慕贤:关键的是按照新的规定,欧盟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将一视同仁。中国一再提出欧盟应该废除替代国做法,这对欧盟来说不可能。因为欧盟不可能只针对中国废除替代国做法。   财新记者:接下来欧洲议会将就提案表明立场,完成立法程序。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预计这一过程将持续多长时间?   柯慕贤:提案已交欧洲议会讨论,估计讨论中也会提及钢铁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并不能肯定地说欧洲议会会通过这一草案,但我们目前态度比较乐观。德国政府也做出努力,希望欧洲议会能够很快并且不加修改地通过这一法案。预计在夏季议会休会之前,提案能够通过。   财新记者;《金融时报》近期报道称,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呼吁欧盟委员会设立外资审查机制,然而,欧盟对此持保留态度,并表示希望在确保成员国不受“恶意收购”影响的前提下,对外资保持开放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德国将来是否会对中国投资和收购更加谨慎?   柯慕贤:针对海外投资,德国政府几乎没有拒绝的可能性,除非可以证明威胁国家安全。德国从来没有禁止过中国投资者并购德国企业。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德国企业到中国投资有种种困难和限制,例如在汽车领域不得不建立合资企业才能投资,外国投资也几乎不能涉足银行保险业。   现在的局面非常不对称,中国对德国和欧洲的投资发展非常迅猛,2016年保守估计增加了 2000%,所以这种情况意味着我们需要纠正非对称局面的压力也在增加。至于说限制中国投资,也是谈不上的,中国政府称德方限制高新技术出口,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德方限制仅仅针对军用产品,因为欧盟对中国武器禁运。   我们继续欢迎中国投资,但是我们要求对等性,希望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这样我们可以相向而行,形成对等局面。开放不可能是单向道。   财新记者:希望中国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开放?   柯慕贤:首先在服务领域,举个例子,外资银行、保险占中国银行保险市场的比例只有2%,由于中国的规定,外资企业几乎没有可能参与到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领域。另外,我也希望中方废除在一些领域外企要投资中国必须先建立合资企业的强制性要求,尤其是在对德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汽车行业。欧盟没有类似的规定,没有相关限制。中国的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华为在欧洲投资没有遇到任何限制。   财新记者:你曾经撰文称中欧之间更紧密融合同时公平竞争,一项关键措施在于迅速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国欧盟商会也呼吁,希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能于2017年底前完成谈判。据你了解,协定谈判目前进展如何?你如何看待协议达成的前景?关键在哪里?   柯慕贤:我们希望中方在市场准入方面有实质性改善,所以正在等待中方提出比此前更好的方案。我相信我们的谈判会顺利进行下去。欧盟,尤其是德国对这一协定的达成抱有极大希望,这也很符合我们的利益。现在很难说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谈判,关键取决于中方有所妥协。   财新记者:李克强总理即将访问德国,你对此次访问的前景有什么期待?   柯慕贤:我相信此次访问将在中德经济合作方面释放出积极信号,将围绕市场准入、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等经济议题进行商谈。   财新记者:德国表现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望,也派遣经济部长和重要人士参加了一带一路峰会。你如何看待德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真正达到多边互惠的关键在哪里?   柯慕贤:德国从一开始就很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经济部长作为联邦总理的特别代表出席了峰会。部长也参加了平行主题分会,应邀出席领导人午宴并且致词。德国在峰会上扮演的角色非常突出,也受到了中方的肯定。德国对互联互通和自由贸易概念非常支持。   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各方必须在平起平坐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另外,让普通民众参与其中,能够从项目中共同受益。在第三国进行项目投资,应该更多地使用当地的劳动力、产品或承包商。还需要遵守国际环保和社会标准,才能赢得沿线所有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一切都需要共同的规则作为基础,在市场准入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应该有透明的招标程序。   财新记者:中国近期和美国达成了十项贸易协定,对美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未来中国和欧盟有没有可能达成类似协议?   柯慕贤: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在个别的商品上的特殊安排,比如允许牛肉进口等。我们希望的是推动中国整体市场开放。因此我们目前优先考虑的是尽快签署双边投资协定,一旦协定通过,下一步瞄准的是中欧自由贸易协定。   财新记者:中东欧和西欧国家面对中国投资,态度存在一定差别,中东欧国家可能更加欢迎中国投资。这是否会在欧盟内部带来一定的分裂影响?   柯慕贤:我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差异和分裂。你可能暗示的是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高铁项目被调查事件,这与是否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或者是否欢迎一带一路项目没有任何关系。欧盟委员会想调查的是这一高铁项目的招标程序是否符合欧盟内部规定。欧盟要求招标程序必须透明,但在这一项目上出现了一些对招标程序透明度的质疑。就算涉及的是其他国家的企业,如果遇到质疑,欧盟也会进行类似调查。   欧盟作为整体非常支持一带一路,但是前提在于需要共同参与,平起平坐。欧盟也非常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中国企业到欧盟投资必须遵守欧盟法律。正如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一样。欧盟所奉行的标准和规定符合国际惯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