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现代化建设研究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378期) 作者:焦玉玲 - cdpinfo/info GitHub Wiki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作为封建专制的对立物,可以说政党的出现本身就包含着现代化的意蕴。政党要想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因此,政党现代化是指:“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使自身的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①   由于每个政党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同,政党现代化的含义也各不相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虽然在时间上比国外一些资产阶级政党成立要晚,但在现代化程度上却很高,因为党在建立初期汲取了许多其他政党在建党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当下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②党的历史方位的这种变化,使党的现代化既包含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又包含改革开放进程中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重任务。   党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格局、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主体性不断突显,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党长期执政的前提下,如何加强自身的建设,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长期执政提出了党自身现代化的要求。党越是长期执政,拒腐防变的任务越是艰巨。由于长期执政,不少党员干部忧患意识淡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腐败大案、要案的频发,既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又影响着党领导下的政府的公信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其自身现代化的问题自然不能回避。   第二,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提出了多元利益诉求。在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出现了社会新阶层。社会新阶层的出现,不但使“群众”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同,导致他们对党的认识和情感认同也不同,使新时期政党与民众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对发展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出新的挑战。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在维护自身利益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和谐,增加了党组织在新形势下进行利益整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执政党,既要考虑本阶级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社会其他群体的利益。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提高社会整合的能力。   第三,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对党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高涨,这对党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民主化的要求。而党的现行体制和运作方式与人们的民主化要求相比逐渐显得不适应。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8月18日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指出党的领导制度存在的五大弊端,即官僚主义现象和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指出的党的领导制度存在的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也就是民主的不足甚至缺失。事实上,民主集中制在设计上并不存在大的问题,然而民主集中制在现实政治操作中一直存在“软执行”的现象,没有得到严格的制度制约。虽然党一直高度重视民主进程的推进,但实践表明领导制度不改革,党内民主的改革就会受影响,从而阻碍民主化的进行。因而,领导制度的民主化改革,对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信息化传播方式对党与民众的沟通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背景下,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成本降低,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接收信息,使得党组织的传统优势弱化。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沟通作为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已经成为网络政治沟通的新形式。如何运用好信息化的渠道,加强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个重要挑战。   以政党现代化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党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以自身现代化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时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带动党的现代化。   一是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党的执政地位的特殊性要求执政党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政策供给的能力、社会整合的能力和规避执政危机的能力。其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整合的实质是对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进行合理整合,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利益整合是党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政党要扩大社会影响力,就必须同时很好地发挥利益整合的功能。而利益表达、利益整合功能的实现程度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党的民主化水平。”③政党进行利益整合的职责要求执政党必须具有充分的社会整合的能力。   二是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关键。要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科学化,首先要科学地设置和分配权力,这是科学执政的前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党务分开,让人民参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并将其作为决定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数。其次,制定科学的执政制度,不但能够提高执政的效率,还能防止因执政方式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带来的执政成本。当然,要提高领导方式的科学化,还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这需要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科学的领导方法。   三是推进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民主建设包括党自身内部的民主化和党外部执政方式的民主化,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党内民主而言,我们党已经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科学总结,各地也在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改革选举制度,扩大基层领导直选范围,在保障党员的选举权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如果忽视了其他环节,那么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实现的“授权民主”难免就会流于形式。只有要让党员在决策、执行、监督每个环节能够共同参与、评论,这样的党内民主化改革才是成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法制化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虽然我国《宪法》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其他做法主要是党通过颁布政策性文件来规定的。这一制度仅靠党自身的政治威望、领导干部的开明程度、努力团结民主党派的良好愿望来维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多党合作的具体程序、合作内容、合作方式、权力分配等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和固定下来,切实有效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   四是扩大民众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也是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问题。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政治参与的形式与内涵。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积极稳妥地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活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重要途径。没有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有坚实的主体性支撑。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既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靠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不断创新和积极实践,这样才能推进自身现代化,从而更好地担负起领导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作者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讲师;本文系上海市闵行区2010年区级软科学基金项目“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沟通有效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2010016)   注释   ①王长江:《政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5页。   ②《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6~537页。   ③李建中:“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与多党合作制建设”,《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