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Web3 网络和其他 DAO 的治理 - JoanJiao/TokenEconomyBook_Chinese GitHub Wiki

治理(Governance)是许多人通俗地用来描述协议演变的社会共识过程的术语。这是一个可以“链下”或“链上”发生的决策过程。但是,公共区块链网络的治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在集体层面上定义网络政策的“社会治理”过程之外,“治理的算法管理”也可以自动执行这些政策。

治理是一个政治学术语,指的是人们在社区或组织(如政府、市场、家庭、部落或计算机网络)中如何互动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则、规范和过程。一个组织或一群人的治理规则规范了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决策过程,这是通过法律、规范、武力或语言来实现的。

Web3 网络及其去中心化应用的治理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治理”和“治理的算法管理”。治理的算法管理是指以机器可读代码(区块链协议或智能合约代码)编写的协议规则,这些规则由计算机的 P2P 网络自动执行。这些协议规则还定义了如何进行协议更新。在自主设置中,代币化激励是形成协议的经济协调博弈的核心。虽然 Web3 及其应用程序使我们能够将组织的某些官僚职能自动化并通过自我执行的代码正式化这些制度规则,但我们在代码中编写的内容,或者我们如何升级代码,是所有网络代理公开辩论和集体行动的结果。

社会治理是指人类关于何时以及如何在 Web3 网络或 DAO 的智能合约代码中进行潜在协议升级的决策过程。它涉及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如何接收必要信息以对未来协议升级做出有根据的决策的制度化决策过程。关于协议升级的讨论可能发生在 YouTube、Twitter、Reddit 等社交媒体上,也可能发生在其他开放或封闭的在线论坛,如 Slack、Telegram 等。信息对于节点运营商决定接受哪种协议升级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得到适当的信息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然而,在信息的海洋中导航,评估信息和信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困难的。

DAO 由充当节点操作员的人类代理共同指导,他们都有不同的偏好和目标。它们对一般网络行为(系统结果)具有集体影响,并对系统结果做出反应。假设网络中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并且这些利益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提议或投票支持将被正式化为协议升级的政策变更,以反映他们自己的利益。人工代理是系统的一部分,并通过使用 DAO 的服务(用户),通过为网络构成(开发人员)贡献代码,或通过维护网络服务来积极参与系统。在比特币网络的情况下,矿工单独为 P2P 支付网络的集体维护做出贡献(了解更多:第 1 部分 - 比特币、区块链和其他分布式账本)。在 Steemit 的案例中,策展人和内容创建者为社交网络的集体维护做出了贡献(了解更多:第 4 部分 - Steemit 和 Hive)。在 MakerDAO 的情况下,贡献者因集体维护稳定代币 DAI 而获得奖励(了解更多:第 3 部分 - 稳定代币)。在 Aragon 网络的情况下,参与者因 DAO 平台的集体维护而获得奖励。因此,个体参与者和整个网络之间存在反馈循环。由于个人行为会影响系统,而这些系统都与外部事件相互依赖,因此整个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图 2.7 加密经济网络的治理和控制

虽然民族国家的治理结构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成熟,但区块链网络仅存在十年,关于如何进行协议变更的许多治理问题仍未解决。从区块链网络的简史中可以看出,虽然区块链协议和智能合约是替代大规模官僚机构的好工具,但在目前的形式下,它们在面对复杂的“未知未知数(unknown unknowns)”时是一个不足的工具。多利益相关者环境。基于这些人在编码时可用的信息、编码实践和工具链,智能合约只能与开发和审计它们的人一样聪明。因此,业务逻辑和治理规则的算法管理只能描述已知已知(known knowns)和已知未知(known unknowns),但不能描述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未知未知: (i) 随时间变化的条件; (ii) 人为错误; (iii) 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环境中的信息不对称。

  • 随着时间变化的条件 最好通过围绕所谓的“区块大小辩论”在比特币网络中展开的事件来理解,该辩论持续了两年多,并导致随后的硬分叉以及网络分裂。[^1] 由于区块链网络仍处于初期阶段,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和调整协议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比特币网络和类似区块链网络中最近的大多数协议更改都涉及可扩展性、隐私和去中心化问题(例如,将 ASIC 抵抗 [^2] 构建到协议中以避免挖矿的中心化)。因此,公共网络需要能够不断调整其协议并进行改进。然而,此类改进需要网络参与者就如何进行这些协议更新达成共识,其动态取决于政治科学、组织科学和社会学。对于许多区块链项目的成功和基于智能合约的 DAO 的设计,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响应代码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 可能触发协议升级的不可预见事件 可以在分析 TheDAO 以及随后在 2016 年发生的以太坊硬分叉事件时进行很好的理解。当时,旨在代表少数人权利的智能合约功能之一的漏洞被利用并用于从 TheDAO 智能合约中消耗 360 万 ETH(当时约为 5000 万美元)。这一事件暴露了在智能合约层面(TheDAO 的代币治理规则)和以太坊网络本身层面,对不可预见事件引发的“边缘案例”缺乏争议解决和治理机制。该事件显示了使用复杂的代码行预先定义和预先调节所有可能的人类交互的局限性,包括不良行为者的潜在攻击载体。

这些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现实是它们是技术驱动的社会有机体。它们需要一个迭代的社会治理过程,以就政策升级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可以在“链下”或“链上”进行。 Web3 网络治理的主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鉴于公共和无许可网络的有争议的协议更新越来越多,例如上述比特币和以太坊网络、Aragon 网络或在 Steemit 网络以及随后硬分叉到 Hive 协议的案例(了解更多:第 4 部分 - Steemit 和 Hive)。似乎越来越多的共识是,大型多利益相关者环境的治理问题通常很复杂,而且条件是不可预测的和紧急的,不能提前完全设计。然而,对于理想的治理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没有达成共识。“人类治理过程”是一个混乱的过程,毕竟这是比特币网络背后的加密无政府主义运动首先想要避免的。然而,治理问题是应用社会问题,通常需要通过人为干预来解决,而不仅仅是数学。

网络中的制衡

随着更加多样化和替代的分布式账本系统进入 Web3 竞争领域,很难概括此类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然而,为了简单起见,公共区块链网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可以概括为 (i) 矿工,(ii) 开发人员,(iii) 运行全节点的用户,(iv) 未运行全节点的用户,以及 (v) 可能充当做市商的商业生态系统,包括交易所、商家等。

  • 矿工将交易写入账本并保护网络免受攻击。他们的网络贡献受到区块奖励和交易费用的激励,这意味着他们倾向于更喜欢可以保护或增加未来收入的协议升级。矿工通常具有更好的协调能力,因为他们是一个更小、更集中的群体。与其他更分散且通常协调其利益的手段更少的利益相关者相比,这赋予了他们不成比例的权力。理论上,富有的矿工可以付钱给开发人员,让他们追求符合他们最大利益的协议更新,从而在网络中获得更多权力。

  • 开发人员创建协议并通过定期协议升级来维护网络。许多像比特币或以太坊这样的公共协议没有本地机制来激励开发者,这是早期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治理的缺点之一。[^3] 个人意识形态和声誉通常似乎是贡献代码的驱动力。间接激励可能来自对网络弹性的贡献,这可能会增加他们现有代币持有的价值。

  • 运行全节点的代币持有者:根据网络类型和软件分叉的类型,运行全节点的用户在协议升级的情况下或多或少有发言权。如果全节点有权做出贡献,他们可能更喜欢可以改善网络功能和/或提高未来代币价格的升级。

  • 运行轻节点的代币持有者通常在网络中没有发言权,因为他们使用第三方服务而不运行自己的完整节点。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代币持有者可能能够用他们的代币进行“投币投票”。他们还可以完全出售他们的代币,从而影响市场价格和潜在的网络大规模外流。

存在某种形式的制衡机制,运行全节点的矿工和代币持有者可以采用或不采用提议的更改。流程如下:开发人员提交所谓的“拉取请求”,即代码改进提案。矿工决定是否在实践中实际采用这些规则。运行网络全节点的代币持有者可以通过不运行与矿工运行的版本一致的版本来否决。任何代币持有者,无论是否为全节点,都可以通过出售其代币或使用不同的网络来反抗。一些人认为,分叉反映了强劲的退出,而出售代币则反映了较弱的退出。

经验表明,协议升级的社区动态与全国选举前由媒体(包括社交媒体)主导的公开讨论非常相似。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同时平衡每个人的利益。如果某一组利益相关者能够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协调,这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平衡。

虽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一些共同的激励措施,但任何共识协议都很难完全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运行全节点的代币持有者和开发人员可能更喜欢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的升级。矿工会发现这样的提议没有吸引力,因为交易费用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他们可能倾向于升级协议,以产生更大的区块奖励,这会增加通货膨胀率,因此可能不符合任何相关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由于绝对的激励对齐是不可行的,如何将协议升级的社会治理过程制度化的问题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行为。

链下与链上治理

早期的区块链协议(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协议)依赖于“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的简单假设,并且有一个相当自发且没有很好制度化的社会共识过程,该过程发生在“链下”。一些较新的区块链项目,如“Tezos”、“Dfinity”和“Decred”,已经引入了替代建议,以解决如何减轻比特币和以太坊网络治理过程的缺陷。他们引入了各种“链上治理”模型,其中协议治理至少部分地在协议级别上进行监管和实施。

“链下治理” 描述了一个协议升级过程,其中决策首先发生在社会层面,然后由开发人员编码到协议中。它必须被矿工和用户接受。比特币网络和以太坊网络都依赖于链下治理流程。开发人员在线分享他们的改进建议。任何开发人员都可以向社区提交改进提案的所谓“拉取请求”。这类似于代议制民主的运作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修改法律的建议,但是,存在某些可能因国家而异的制度化程序。区块链协议也是如此。

  • 比特币治理流程:在比特币网络中,开发人员通过邮件列表和改进提案库(也称为 BIP [比特币改进提案])进行协调,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为协议升级提供提案。开发人员通过 Slack 频道、Skype、IRC 等协调和讨论实施建议。用户可以在“比特币谈话”等论坛、“r/bitcoin”和“r/CryptoCurrency”等子版块或 Twitter 上发表意见。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比特币协议中没有针对开发人员贡献的原生奖励机制。一些开发人员由对比特币网络有自己兴趣的公司支付报酬,以贡献代码。[^4] 比特币网络过去经历了几次软分叉和硬分叉。更政治化的协议更新,如前面提到的“比特币区块大小辩论”,在社区中引发了激烈而漫长的讨论,引发了区块链的几个硬分叉,如“比特币现金”。由于硬分叉要求所有矿工将其客户升级到新协议,这可能导致网络分裂,因此许多协议升级都包含在软分叉中(更多关于分叉的信息:第 1 部分 - 比特币、区块链和其他分布式账本)。

  • 以太坊治理过程:与更加去中心化的比特币网络不同,以太坊网络的发展在其创建的最初几年由以太坊基金会资助和管理,因此去中心化程度较低。该基金会通过公开代币销售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发行一定数量的预挖以太币(ETH)以对抗比特币,并向基金会分配一些额外的预挖以太币。与比特币类似,以太坊协议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贡献代码并提出改进建议,也称为 EIP。基金会聘请的开发人员推动新想法,并努力使开发过程保持透明,例如,通过在 YouTube 上广播他们的核心开发人员讨论。与比特币类似,未被基金会聘用的开发人员对核心开发做出贡献的激励有限,但漏洞赏金和开发补助金除外。过去的协议升级表明,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的协调比在比特币网络中发生得更快。这可能是不同网络文化的结果。毕竟,以太坊的创建是为了回应比特币对“代码就是法律”的更保守理解的趋势。此外,与比特币不同的是,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是匿名的,几年前就他对比特币发展状况的看法停止了在互联网上的交流,以太坊的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是可见的、直言不讳的,并被社区信任。在涉及有争议的决策时,他的观点似乎对许多人很重要。但是,如果以太坊切换到权益证明,那么与比特币改进提案流程的相似之处将会改变。当前的矿工将失去足够数量的 ETH 来运行所谓的“虚拟矿工”(验证者)的代币持有者的权力。鉴于像“1protocol”这样的解决方案甚至允许最小的 ETH 持有者参与,矿工和用户之间的区别也可能使验证过程民主化,目前验证过程集中在矿池的寡头垄断。

缺乏对开发者的激励是当前协议开发中最大的挑战之一,这使得这些网络的维护处于由私人公司(比特币)或基金会(以太坊)支付的一小部分核心开发者的控制之下。在这两种情况下,公共基础设施的开发过程都仅限于一小部分人,这使得整个网络容易受到贿赂和攻击。

“链上治理” 是指一些区块链网络的机制,允许开发者在链上广播他们的改进提案,经过投票并在测试网络上部署一定时间,之后提案将再次投票并部署在主网上。这意味着正在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会自动执行。在此过程中,开发人员在执行改进建议时会即时获得代币补偿。任何具备必要技能的人都可以提交提案并获得网络代币奖励,从而为去中心化网络维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用户还可以在链上进行协调,与链下决策过程相比,这可能会降低开发人员和矿工的权力。链上治理协议也可以设计为回滚和编辑账本历史,允许“自我修改账本”,而不是需要硬分叉来擦除过去交易的链下治理。根据变更的类型,此类追溯修订可能需要不同的投票门槛。

  • Tezos 治理流程:Tezos 是一个类似于以太坊的公共且无需许可的区块链网络,具有内置治理和更多围绕智能合约的安全机制。虽然该项目面临严重的管理问题,[^5] 他们的治理模式非常有趣:代币持有者可以批准协议升级,一旦获得批准,这些升级就会自动部署在网络上。提议的协议升级附带一张智能合约形式的发票,在批准并包含升级后向开发人员支付费用。任何开发人员都可以对协议提出改进建议。一旦获得批准,更改将在测试网络上生效,并在进一步批准后在主网络上实施。在主网上的改进提案的最终实施中,开发人员将获得新铸造的网络代币。

  • Dfinity 治理流程:Dfinity 是一个用于云计算的代币化和去中心化网络。除了 Tezos 提案之外,它们还允许在代币持有者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对账本进行追溯更改。修改账本备受争议,因为许多人认为“不变性”是比特币网络和其他公共分布式账本的核心 USP(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然而,自我修正账本的支持者赞赏它能够消除一些人可能认为的“不良行为者的非法活动”。但是,“非法”的定义受管辖区的限制,也容易遭到限制言论自由的审查;因此,它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当前“链上治理”提案的一个挑战是它们是富豪统治的,这意味着协议升级与一个人的代币持有量成正比。因此,拥有更多代币的代币持有者将比较小的代币持有者拥有更多的投票权。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设计问题,因为代币分配通常不成比例。以比特币为例,在撰写本章时,3.06% 的地址持有总供应量的 95.66%。 2016 年 5 月,共有 11,000 名投资者,前 100 名持有者持有超过 46% 的 TheDAO 代币。鉴于这种富豪投票机制,使用“去中心化”一词可能会被认为是矛盾的。

大多数链上治理解决方案都是提案或很长时间没有运行。因此,很难预见这样的系统会产生什么影响。此外,虽然链上解决方案可以提高协调性和公平性,但它们也存在风险,因为它们一旦建立就更难改变,并且可能更容易被利用。另一方面,链下治理相对集中,排除了许多小代币持有者,尤其是那些缺乏技术知识或财务能力来充分评估网络决策的人。然而,尽管存在潜在的中心化趋势,区块链网络中的代币持有者总是可以通过出售或硬分叉轻松退出。

只能假设一定量的链上协调使得全局协调更为容易,但并不能解决人为因素。目前尚不清楚“链上”与“链下”协调之间的正确平衡应该是什么样子。只有这两种方法的有意义的组合才有可能最好地解决大型多利益相关者环境中的决策过程。

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网络的神话

智能合约作为默认状态:无法预见未知的未来事件,如 TheDAO 事件,表明智能合约只能是默认状态,这可能需要在任何必要的时候由相关社区的绝对多数共识来推翻。由于缺乏针对边缘案例的争议解决和治理机制,社区在智能合约级别(TheDAO)和区块链级别(以太坊)上产生了分歧。 此外,代码不会自己编写,因此容易出现人为错误。虽然软件开发中所谓的“形式验证”可以减少人为错误,但它不能消除所有错误或短视的假设。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然而,就目前而言,虽然代码可以简化交易,但它仍然容易受到人为偏见的影响。因此,代码只能是一种默认状态,在必要时基于该状态发生社会共识。

惯性:同样,2016 年和 2017 年的比特币扩容辩论表明,惯性是如何由不充分的治理规则导致的,这些规则解释了在利益不一致的多利益相关者环境中的大规模决策。在缺乏更灵活的治理结构的情况下,社区的推动者和动摇者会不经意间成为委托人(代币持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思想领袖和准代理人。这可能会导致惯性(比特币的情况)或网络的分裂(以太坊的情况)。

不变性和审查阻力:TheDAO 事件和随后的以太坊硬分叉也引发了关于审查阻力和不变性的问题。以太坊硬分叉的拥护者被指控通过追溯过去并使攻击者的交易无效来审查账本。硬分叉的拥护者声称,在像 TheDAO 或以太坊网络这样的去中心化社区中,没有社区大多数人的同意,任何一个实体都无法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们认为,如果就更改账本达成共识,则不算审查,而是社区驱动的代码或账本状态的自然演变。

新的看门人:虽然智能合约可以减少官僚主义和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但始终需要专家。决定协议更新的网络利益相关者社区必须相信这些专家的设计判断。虽然这些专家更加分散,没有人拥有决定做什么的行政权力,但他们确实将权力集中在他们的专业知识上,并成为“代码就是法律”的分布式网络中的新“准”代理人。

是的,它是开源的,但有多少人可以阅读它? 目前,只有少数软件开发人员和系统架构师了解特定区块链协议的来龙去脉,以便对协议升级做出明智的决策。集中化可能会围绕专家、开发人员和系统架构师进行。鉴于编码技能仍然不是学校主流课程的一部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机器经济中受过教育的决策是一个遥远的幻想。虽然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为代码做出贡献,但所需的工程技能可能会被视为进入障碍,从而产生新的委托代理问题,不仅要理解简单的代码(智能合约),还要理解复杂的区块链协议。

信息:专业知识的分布式特性、多种沟通渠道以及当前缺乏有效的声誉系统,使得利益相关者很难遵循在线讨论过程。虽然通信和信息传播问题也是当代(政治)治理系统的关注点,但 Web3 社区更容易受到此类关注的影响。可靠信息从何而来,需要哪些工具(例如可视化和决策树)来促进此类过程?过去协议升级的经验表明,如果信息、适度、透明度、聚合和声誉问题不解决,去中心化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意义的词。

本节概要

治理是许多人通俗地用来描述协议演变的社会共识过程的术语。这是一个可以“链下”或“链上”发生的决策过程。但是,公共区块链网络的治理过程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在集体层面上定义网络政策的“社会治理”过程之外,“治理的算法管理”也可以自动执行这些政策。

治理的算法管理是指用机器可读代码编写的协议规则 - 区块链协议或智能合约代码 - 由计算机的 P2P 网络自动执行。这些协议规则还定义了如何进行协议更新。

虽然 Web3 及其应用程序允许我们将组织的某些官僚职能自动化并通过自我执行的代码正式化一些制度规则,但我们在代码中编写的内容,或我们如何升级代码,是网络代理公众辩论和所有人集体行动的结果。

社会治理是指人类关于何时以及如何在 Web3 网络或 DAO 的智能合约代码中进行潜在协议升级的决策过程。它涉及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如何接收必要信息以对未来协议升级做出有根据的决策的制度化决策过程。

DAO 由充当节点操作员的人类代理共同指导,他们都有不同的偏好和目标。它们对一般网络行为(系统结果)具有集体影响,并对系统结果做出反应。

人工代理是系统的一部分,并通过使用 DAO 的服务(用户)、为网络构成(开发人员)贡献代码或维护网络服务来积极参与系统。

假设网络中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并且这些利益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提议或投票支持将被正式化为协议升级的政策变更,以反映他们自己的利益。

比特币和以太坊等早期区块链协议依赖于“代码即法律”的简单假设,并且具有“脱链”发生的相当自发且没有良好制度化的社会治理层。几个较新的区块链项目引入了各种“链上治理”模型,协议中包含更复杂的升级过程规定。

根据协议,存在一定的制衡机制,运行全节点的矿工和代币持有者可以采用或不采用提议的更改。代币化网络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可以概括为 (i) 矿工,(ii) 开发人员,(iii) 运行全节点的代币持有者,(iv) 运行轻节点的代币持有者,以及 (v) 可能采取行动的商业生态系统作为做市商,包括交易所、商家等。

链下治理描述了一个协议升级过程,其中决策首先发生在社会层面,然后由开发人员编码到协议中。它必须被矿工和用户接受。比特币网络和以太坊网络都依赖于链下治理流程。开发人员在线分享他们的改进建议。任何开发人员都可以向社区提交改进提案的所谓“拉取请求”。

链上治理允许开发者在链上广播他们的改进提案,经过投票并在测试网络上部署一定时间,之后将再次对提案进行投票,然后再部署到主网上.这意味着正在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会自动执行。

链上治理协议也可以设计为回滚和编辑分类账历史,允许“自我修正账本”,而不是需要硬分叉来擦除过去交易的链下治理。

章节引用和延伸阅读

脚注

[^1]: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比特币网络,网络的容量变得不足。不同的开发者群体提出了各种建议,但在分散的社区之间很难达成共识。社区的一部分人建议允许更大的区块,这将允许包含更多的交易,但也会导致更多的中心化,因为需要更好的硬件来计算这些区块。另一项建议建议通过寻找像闪电网络这样的链下解决方案来保持去中心化。随着讨论变得更加激烈,有争议的硬分叉导致网络分裂,从而在 2017 年诞生了比特币现金。

[^2]: 随着挖矿硬件变得更加专业化,只有运行特殊计算机芯片的计算机才能从比特币中获利。这些芯片被称为 ASIC(专用集成电路)。虽然这种更高的效率会为网络带来更高的安全性,但它也会驱逐那些买不起 ASIC 的独立或小型矿工。这进一步集中了采矿权,既掌握在拥有 ASIC 的人手中,也可能更多地掌握在能够构建此类 ASIC 的人手中。一些社区正在积极反对硬件专业化,以允许较小的矿工留在游戏中,从而以安全为代价实现更好的去中心化。

[^3]: 在没有代币销售的比特币网络中,由开发人员决定他们是否开采或购买代币,或者根本不购买。其他区块链项目,如 Zcash,用代币奖励他们的创始开发人员,这些代币在项目的前四年分发。在这样的设置中,开发人员面临被具有自身利益的个人和机构贿赂或“赞助”的风险。总体而言,似乎可以肯定地说,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开发者激励系统来实现协议的长期开发,因为开发者对协议的演变有着最大的直接影响。

[^4]: 赞助开发者的最大公司是 Blockstream,但 Bitmain、Circle 以及 MIT 媒体实验室过去也赞助了开发者。

[^5]: 2017 年 7 月,Tezos 在 ICO 期间筹集了 2.3 亿美元的以太币和比特币代币。由于创始人和 Tezos 基金会总裁之间的沟通中断和管理问题,他们在 SEC 遇到了麻烦。随后是沮丧的代币买家提起的诉讼。